禹蕾
摘要:西藏地区是我国极具高原特色自然风光和特色人文環境的地区,西藏风景油画更是代表了西藏地区独有的地区文化,其艺术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探究价值。
关键词:西藏文化;风景油画;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005-01
藏区风景油画是藏区文化的生动反映和写照,而藏区文化则是藏区风景油画创作和发展的基础,两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共同推进中华伟大文化的交融与升华进程。西藏风景油画从诞生、发展到成熟,标记性很强,本文从四个方面对西藏风景油画的艺术特征进行了探讨。
1.西藏风景油画的虚拟性
我国风景油画的发展历程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我国传统的道家哲学思想在我国风景油画发展历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道家思想奉行天下万物生于"有"理论,"有"生于"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在西藏风景油画创作中,传统的道家思想主要体现为对画作中空白区域的运用。画作作品中的空白是西藏风景油画艺术特征的主要特点之一。以西藏经典油画作品《西藏风情》为例,这副作品的背景使用了超时空的虚白处理,以此来生动刻画出无限的时间和空间感。以虚代实的虚实结合手法使西藏风景油画的意境更为深远。这种以虚代实的虚拟手法造就了西藏风景油画的简练画面,促使油画的主题形象更加明朗,更加突出。这种虚拟性的艺术特征一方面给创作者更多的自由,同时还给欣赏者保留了足够的想象空间,从而促使欣赏者与创作者共同进入精神与客体的交互境界。
2.西藏风景油画的自由性
艺术创作的过程就是创作者释放自我,充分表达内心想法的一个过程。油画的创作更是如此,从油画在西方发源开始,热烈奔放,不受任何约束的创作风格一直被认为是西方油画的代表性的风格之一。而我国风景油画的发展也同样保留了西方油画创作的精髓,一幅成功的油画作品往往蕴含着创作者奔放的个人情感,给人一种毫无保留的释放感。
西藏风景油画是我国油画发展道路中的一个璀璨的明珠,其代表了一个地区的文化发展史,集中展现了一个民族的特色人文景观。创造者的个性展现和西藏高原地区的壮美自然风景互相交叉、互相映衬、互相促进,共同勾勒了一幅又一幅的绝美风景油画。以西藏风景油画作品《暮归》为例,画作当中的放牧者迎着夕阳缓缓而归,不远处开阔的高原风光向欣赏者时刻传达着一种自由、大气——高原特有的艺术特征。放牧者虽然辛勤耕作了一整天,但是当他结束了一整天的辛勤劳作后,他们可以继续享受身为高原居民的独有权利,享受着整个高原的特色风情。这幅油画将西藏高原当地牧民的自由生活状况刻画得非常到位,同时也将创作者对创作的自由性全面地展现出来,亦给予了欣赏者许多的自由想象空间。这就从艺术精神上让创作者和欣赏者得到了交流,并且将这份交流变得十分自由、轻松。
3.西藏风景油画的事件性
事件性是对艺术作品真实性的反映,更是对艺术作品特定寓意的表达。一幅成功的风景油画作品描绘的场景应该是真实的,是有根据可以考究的。创作者可以将一些场景抽象化,并在不同的节点和定格中添加特殊的寓意。风景油画的事件性更是对一个个真实场景的生动刻画,当风景油画的事件性得到很好地诠释的时候,就正是这幅作品展现出最真实感受的时刻。只有在油画的事件性上打好基础,才能够为后期的抽象化表达更为丰富的创作思想做好铺垫。
在现实的西藏油画创造过程中,有许许多多的时间节点蕴含在西藏风景油画的发展史中。以油画作品《拉萨哲蚌寺》为例,拉萨哲蚌寺由格鲁派祖师宗喀巴的徒弟绛央曲杰扎西班丹建设。作品《拉萨哲蚌寺》正是生动刻画哲蚌寺逐步发展稳定之后的现实状况,看似直接的创作,背后却隐含着十分耐人寻味的一连串故事。这幅作品用较为灵动的手法描绘出哲蚌寺的繁荣状况,画作的正中央是一个白色的石质阶梯,象征着哲蚌寺的纯洁和伟大;而画作中由阶梯一步步走向哲蚌寺的情景则说明了人民对哲蚌寺的崇敬和向往,反映出哲蚌寺的香火旺盛,艺术内涵丰富且深远。创作者就是依靠这个历史发展节点来集中描绘哲蚌寺的现实状况,并在此基础上传达出创作者对哲蚌寺的崇敬和向往。这就是西藏风景油画艺术特征中重要的一方面,以事件为基础,让真实的事件和创作者想要表达的艺术风格加以融合,进而酝酿出西藏风景油画的独特真实魅力。
4.西藏风景油画的观念性
观念性即是将抽象的思维和逻辑通过具体的表现方式生动地表现出来,西藏风景油画的观念性则是创作者通过对创作灵感的酝酿,进而通过生动的艺术表现手法刻画具体的风景油画作品,将其抽象的创作灵感和思想通过具体作品表现出来。
5.结语
西藏风景油画的每一步发展都蕴含着西藏人民的丰富情感,一部西藏风景油画的发展史也可以被看作为一部西藏地区文化的发展史。
参考文献:
[1]解读风景――油画家工作室报告[M].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3-4.
[2]游海明.写意油画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C].《美术大观》2007年第7期.5-7.
[3]余泽民.《一鸣西藏:油画家范一鸣的艺术与生活》[M].山东画报出版社.201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