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燕
摘 要:课堂教学是学生减负的起点。本文通过巧妙导入、分层施教、有效探究和学有所用四個方面来打造“乐趣”科学课堂,从而实现高质高效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乐趣;减负;分层;科学探究
初中生的学业负担过重早已是当前的热点话题,为学生减负也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理想和谐的课堂是师生互动频繁,同时课外学生能快速独立完成相应的练习等。因此,需要我们教师在上课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备教材、备学生,完善教学设计以及媒体的结合运用等。
实际上对于大多数初中生来说,本身并没有一个大而明确的学习目标,他们的学习动力往往来自于兴趣,或老师、家长的压力等。老师和家长的压力只是使学生被动地去接受知识,有时还会造成逆反心态,特别是成绩较差的学生甚至会以逃学的方式拒绝学习,这也是造成后进生的重要原因。兴趣是学生集中注意听讲的原动力,那么初中科学课堂如何实现“乐趣”课堂呢?
一、巧妙导入,激起兴趣
注意力是人们心灵的窗户,在一节课的起始,从“新”“趣”“疑”入手,给学生较强的刺激,使学生能快速地进入科学探究中,激起探索新知的冲动。
1.“新”——指新鲜,不落俗
常规的导入都从复习旧知识开始,再引到新课题,学生习以为常,因此这样的课堂往往比较沉闷。若教师导入时改变一下方式和角度,定会让学生耳目一新。若以“大树底下好乘凉”引出《蒸腾作用》;以两张血常规化验单(正常与不正常)引出炎症、贫血等知识内容;出示同卵双胞胎和异卵龙凤胎图片,引出遗传和变异现象。学生会随着看到或听到的新奇现象不知不觉中就走进了科学问题情境。
2.“趣”——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或小实验
教学中可引入多媒体素材、科学小故事、生活实例等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故事或一些魔术小游戏等。例如在学习摩擦力时,演示软毛牙刷刷手臂表面的皮肤(黏住很难刷);学习大气压时,播放影片《逃学威龙》“大吸盘吸出香肠嘴”等片断;学习物质溶解性时,播放小马背着两袋盐过河的动画,小马越背越轻,盐到哪里去里了;教学“浮力”时用鸡蛋放入不同浓度的盐水中演示浮沉条件。这些都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学习新课时热情空前高涨。
3.“疑”——课堂引入中直接指向主题的设疑最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因“疑”生“奇”,只有当学生睁大好奇的双眼流露出强烈的求知欲望,此时的课堂教学才是最高效的。比如在《二氧化碳》教学中,通过观看视频意大利的死狗洞故事后,思考:狗进入洞穴死掉的原因何在?又如《惯性》教学时,可以将二十颗象棋叠起来,然后用钢尺快速地击打中间一颗棋子,发现只有被击打的那颗棋子飞出去,其他都没动。学生都会对其中的原因进行思考:应该用什么科学知识进行解释呢?
二、分层施教,找到学习自信
在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下,现在的班级组成成分都比较复杂,既有次次考试都能接近满分的学优生,也有每次考试几十分的学困生;既有一点就通的理解能力超强的学生,也有不管怎么反复讲还是没有效果的“榆木”;既有对科学兴趣非常浓厚的小科学家,也有从小学就对科学厌学的学生。而且中间层次也非常复杂。面对这类班级,如何让绝大多数学生喜欢科学,提高学习科学的兴趣,势必要求我们教师做到因材施教,运用分层教学,让我们的科学课堂“活”起来。
1.目标定位要分层
让每位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教师加以引导确立学习目标。学生只有制定符合自己能力范围内的目标,才有可能完成目标,从中得到成就感。在班级中按照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小组进行,每个小组中有不同层次的学习者,并通过小组目标达成度进行组间竞争,以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让全体学生都找到自己的位置并确定目标,同时在互助协作中完成一次飞跃。
2.教学活动要分层
课堂上要注意讲练结合,通过设疑,层层深入,使大多数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任务活动中;对于一些简单的阅读性知识可以分层设置多个子问题的形式让学生自行解决,对教材中重点知识要反复深入剖析,对于难度较大知识的突破更要让学生暴露其学习瓶颈,师生合作攻克难关,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教学问题的设计需要有针对性地分配给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在课后练习反馈环节也应有选做作业的设计,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评价要分层
学生的课堂回答、作业和考试都需要教师做出及时恰当的评价,评价时要针对学生的个体能力间的差异予以分层评价,评价时要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若对优等生需要以市或县内前15%的标准去评价,让其了解优秀层次的学生是位于哪个层次的,培养其不断超越自我的竞争意识;对于中档学生,让其树立榜样,形成积极向上的自我激励意识;而对于后30%学生,及时关注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寻找并放大其闪光点,使其树立学好科学的自信心,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并不断加以强化巩固。通过分层评价挖掘每位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先从情感入手再到思想上的认同,最后落实到行动中去,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实行分层教学能让各层次的学生学有所得,让他们觉得科学课堂并非是枯燥无味的,能体验到学习科学知识也是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学生在体验学习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时同时使个体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三、有效探究,享受成功的喜悦
新课标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科学学科的特点就是实验多,科学的教学离不开实验,而实验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新奇性,教师利用好了,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科学教材中的实验主要包括教师课堂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和探究性实验,当下,教师们都是力推多进行探究实验,但笔者认为,并不是探究得越多越好,探究实验也要讲有效性,否则将失去探究的意义。第一,有效的探究课题。科学探究应适合寻找规律、介绍原理、生活应用等知识。无须探究的内容非要去探究,就失去了探究的意义,使得探究变得浅层化,会让学生觉得那是在表演而兴趣索然。第二,有效的探究小组。教师组织好科学合作小组,使其顺利地完成探究课题,获得成就感,而且还通过与其他同学合作增强团队意识,形成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促进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但是在实际的探究活动中,各小组的合作其实是组内能力特别强的学生一个人的单打独斗,没有体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按学生的能力差异,依据互补的原则进行分组是最有效的方案。其中理解能力强的优等学生选为小组的组长,他承担的角色是引导探究活动展开,相当于小老师,由他分配给组内其他学生的实验任务,如实验操作由爱摆弄的学生完成,写字端正的学生负责及时记录探究中各种信息,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负责最后的实验结果汇报等。这样每个小组都成了一个个平行小组,探究活动的时间不会有很大差异,更重要的是每个组员都能参与到活动中。
四、学有所用,体现科学价值
我们都说要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学生的兴趣指向哪里呢?经过调查和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学生对于那些身边熟悉的、感兴趣的、有趣的、新鲜的事物和现象特别敏感,当然能用所用的科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使他们又会特别有自我满足感。因此教师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应时刻关注科学与生活的联系,清楚知道学生所思所想,通过实践使学生感觉学科学并不单单是为了考试。
1.利用科学史的科学概念
比如学习酸碱指示剂时,“指示剂的发现完全是一次意外,无心插柳之事”,激起学生想一探究竟的兴致。这时,再讲述化学家波义耳关于紫罗兰与盐酸相遇的故事——指示剂的诞生,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使学生对紫色石蕊遇酸变红印象深刻。又如在学习显微镜下的微生物时,通过对显微镜的发现史的介绍,让学生清楚微观世界的认识依赖于技术工具的发展。
2.利用生活常识的科学原理
让学生明白科学来源并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学习科学不仅让我们了解一些生活常识,掌握科学规律,同时还能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比如在讲到夏至和冬至两个节气的太阳高度角问题时,冬至日太阳高度角小,影子是最长的,让学生了解在购置新房选择那一天是为了能得到充足的光照。还有诸如北半球的人建房子坐北朝南、沿海比内陆年温差小、用氢氧化铝治疗胃酸过多等生活中诸多常识性的问题,很多学生都是通过科学课的学习才了解其中的科学原理。
3.利用社会热点的科学问题
比如酸雨的形成与危害、肥胖、食物添加剂、温室效应、建筑材料放射性超标、磁悬浮列车、人类基因组计划、克隆、纳米技术、生态农业等。
总之,在当前背景下,更多的是强调学生的均衡发展,强调如何高质低负。我们都知道学生减负,老师不能减负,反而要有更多的时间花在备课和教学设计上,我们营造了一个和谐、轻松、快乐的课堂,也就营造了一个高效的课堂,45分钟的效率也就大幅度提高,没必要让学生进行题海战术和课后加班加点的疲劳战术,“高质轻负”也不再是一句口号。
参考文献:
1.千红.抓住教育时机注重教育效果.基础教育参考,2006(6).
2.秦泽明.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天津教育,2008.
(作者单位:浙江省临海回浦实验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