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伊戈尔远征记》中雅罗斯拉夫娜的哭泣

2017-05-26 22:40高筱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7年4期
关键词:象征宗教

高筱

摘 要:《伊戈尔远征记》是古俄罗斯时期的一部经典著作,在俄罗斯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史诗般的著作中刻画了女主人公雅罗斯拉夫娜的哭泣。在俄罗斯文学中成为了经典。本文通过她的哭泣来分析宗教的三元崇拜,文化的象征意象,爱国主义的社会背景,抒情和叙事结合的表现手法等方面的认识,体会俄罗斯民族精神,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和审美能力。

关键词:雅罗斯拉夫娜的哭泣 象征 宗教

《伊戈尔远征记》是充满英雄气概的史诗巨著,壮怀激烈。作品描述了12世纪末罗斯大地面临边境战争的忧患。统治者之一的伊戈尔率领军队远征抗御外敌,浴血沙场的故事。作品不仅描述了男主人公的英雄壮举,同时也描述了伊戈尔大公之妻雅罗斯拉夫娜哭泣抗争的女性意象。哭泣是人的一种本能情感。婴儿降生,初闻啼声。哭是人类来到世界的所经历的第一种情感。此外,当人们伤心难受时,哭是一种很好的情感宣泄。文学作品中主人公的哭泣,不仅仅是一种种单纯的情绪宣泄,同时还具备了许多象征意义和艺术魅力。《伊戈尔远征记》中雅罗斯拉夫娜的哭泣十分感人和经典。

一、宗教的三元崇拜

这部作品成为古俄罗斯宗教式的文学作品,融合了民间传统文化和基督教历史。俄罗斯文学最早来自民间的口头创作。此后受到多种文化的影响,比如希腊,拜占庭和保加利亚文化。但是氏族社会时期的祖先的崇拜仍然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宗教方面,东方正教是俄罗斯文学永恒的主题。人们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走向永恒、走向超验。作品中体现了强烈的基督教精神和意识。基督教精神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如救人救国,统一抵抗外来侵略的强烈爱国精神。这部史诗中所表现出的宗教信仰信念是三元崇拜。俄罗斯的民间丧歌是它的曲调特点。对自然神的崇拜和信仰是内容上的特点。古俄罗斯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的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微小和薄弱。这个时期不太注重人和肯定人,而相信自然的力量,崇拜自然的力。太阳、风、海、河,土地是崇拜的对象。罗斯大地在中世纪时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基督教历史。大众仍然坚定信念传统的祖先。對自然神力的崇拜。当时人们无法去解释一些现象,无法与自然去抗争。因此,自发而本能地产生了对自然力的崇尚。自然力保佑丰收土地和滋养生命。在极度无助的时刻,雅罗斯拉夫娜悲痛万分,向谁求救呢?只有向精神信仰自然神求救,因此哭泣的对象是太阳神和风神。基督教未进入俄罗斯社会之前,人们崇拜天、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古俄罗斯受洗礼后,基督教慢慢渗透到俄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主流的宗教意识,影响俄国文学的发展。宗教的三元崇拜逐渐形成。作品描述了主人公伊戈尔被俘虏之后,妻子在城堡上哭诉。她的哭诉,乞求风神、河流、太阳神。远征的最初想法就是顺从祖先的指令。雅罗斯拉夫娜希望神能够帮助被俘的丈夫回归家园。在她心目中,总是神灵祖先在庇护着子孙后代。人们的信念和意识。指基督教的教义与自然崇拜也不谋而合。天地风河也体现了基督教的思维。

二、爱国主义的社会背景

她的哭泣所勾画的俄罗斯女性感性形象也满含了爱国主义的民族情怀。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句子“啊,罗斯大帝,你落在了冈峦后面。”从字里行间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俄罗斯强烈的对于土地、对于国家的热爱之情。热爱之情从精神层面上看气势磅礴,感天动地。伟大女性的哭泣看似普通,在这哭泣背后却是隐藏着国家和人民之间的社会关系。一方面,人虽然渺小,但是对于社会的不公和政权的腐败,采取了积极反抗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人面对四分五裂的国情,做出了爱国团结的抉择。当时中东帝国逐渐崛起,边境纷扰不断,社会动荡。在外忧内患的过程中,人们渴望团结和统一。她的哭泣,不仅仅为自己的丈夫所受到的痛苦而哭泣,还有为走上战场的战士们而哭泣,为风雨缥渺的整个国家的命运而哭泣。她的哭泣具有象征意义,代表了全体人民的哭泣。她的哭泣表达了三层意味,首先是作为妻子对丈夫无比思念的哭泣;其次是对军人们壮烈牺牲的爱国情怀的哭泣。最后,也是对渴望国家统一的哭泣;她的哭泣体现了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一致。有国才有家。反映了强烈的爱国精神。《伊戈尔远征记》是俄罗斯伟大的文学著作,描写了主人公伊戈尔远征被俘虏后,妻子雅罗斯拉夫娜的哭泣。经典的哭泣描述反映了许多深层次的文化宗教因素和象征意义。古俄罗斯时期战争不断,社会动荡,领土不断战事纷纷。公元988年,俄罗斯全民受洗,接受基督教为国教。1185年,伊戈尔出征讨伐敌人。不幸被俘之后,妻子悲痛不已,发出了感人肺腑的哭泣。望夫哭夫,面对海洋,面对丈夫被俘虏的波洛维茨土地痛哭流涕。“嗯,给王公擦一擦他那强壮身体上的血淋淋的创伤。”表面上我们能感受到妻子对丈夫的思念和悲伤。她的哭泣包含了小家和大家的爱。小家的爱被大家的爱升华到了对国家的热爱。作为统治者之妻的哭泣也体现了国家层面上的象征意味。她的哭泣蕴含了文化和社会因素,具有象征意向和神秘的艺术。《伊戈尔远征记》是具有文学里程碑式的史诗巨著,反映了俄罗斯的民族文化。直到今时今日,许多俄罗斯学者,如普希金,对这部著作都给予很高的评价,极大地弘扬了爱国主义。

三、文化的象征意象

作品中包含文化的象征意象。她的哭泣包含了主体人物的表象以及大自然背景的潜在客体。人与物的统一。女主人公已经物化为祖国土地母亲。她的哭泣得到了江河湖海、高山河流的共鸣和响应,最终援助伊戈尔胜利出逃回到国土,取得了胜利。她的哭泣,发出了三问,问风神、问河神、问太阳神。融合了天地人和。主人公物化成祖国和人妻际的合体。因此她的哭泣也表现出复杂的女性情感和母性意识。在俄语中,土地、祖国、母亲、妻子,这些单词都属于阴性。容易让人联想到人民心目当中典型的女性的印象。那就是勇敢、坚强、优雅、感性。与男性的碧血沙场所展现出来的阳刚之气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女性雅罗斯拉夫娜为代表的女性的阴柔之气。她的哭泣感动了山河,感动了天地。女主人公的形象,也凝结了俄罗斯人民心目中的理想。她是神圣的,至高无上的。她融合美丽、智慧、坚毅。祖国大地母亲是战士们保卫的家园。母亲又以强烈的气场得到自然神的协助,扭转英雄的命运。女主人公的名字,雅罗斯拉夫娜,在俄语中的意思是辉煌的荣耀。女主人公的意象之美具有极大的审美价值。自然界的各个元素都被调动起来,如风、雷、电、日、月、花鸟植物。都表现出一种壮观的史诗。她知道丈夫被俘之后悲痛万分。多瑙河上杜鹃的啼哭。杜鹃是一种隐喻,表达了母性的温存和凄美。渴望去救援,渴望去抚慰。表现妻子对丈夫的拳拳爱意。雅罗斯拉夫娜也是所有俄罗斯士兵们的亲人。人和民族和国家是融为一体的。她的思夫之情上升到了对同胞的思念。哭泣与大自然的元素水乳交融。作品赋予了这个形象生命力和活力。作品包含了日月星空、风雨雷电的自然生态图片。

统治者之妻的哭泣不是偶然的,她向着太阳、风、河发出请求。同时,她自身也象征着土地,就是这个国家。她的哭泣融合国家的情感,是大地母亲发出悲壮的哀乐和强烈的抗争。这是来自妻子来自母亲来自国家的痛苦。这种象征意象不断涌动。古俄罗斯时期,对自然的崇拜,对传统的崇拜,对土地的崇拜。土地是母亲,母亲是国家。这种意识深深地渗透到俄罗斯的民族情感中。她的哭泣和抗争体现了面对灾难时的坚强和勇敢。这是大地的母亲,又是基督教的圣物,融合在一起,很大程度上已经二合一了。作品中,她的形象感性勇敢,美好忠贞,也成为了俄罗斯民族心目中的女性经典形象。第三章节描述了他的哭泣以及伊戈尔逃离敌手,重回祖国。她的哭泣感动了天地,因此在神的指引下,伊戈尔成功出逃,回到了祖国。回到国土后,所有的民众都十分的快乐。作品描写了爱国忠君的内容,同时她的哭泣也是不断鼓舞了爱国精神。坚定的民族精神和信念能够击退困难,取得胜利。

四、抒情和叙事结合的表现手法

除了明显的抒情,还有叙事。她的哭泣不僅是质问和抗争,同时对伊戈尔远征事件的回忆。回忆伊戈尔在战场上厮杀的时间点,同时也推动了事件的发展。作品的抒情因素表现在口头创作的哭诉,融合了英雄的人物、自然的景观、国家的命运。

曲调是来自民间传统的丧歌。作品是融合了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排比、拟人、呼告、反复比喻。宗教情感。如文中写到,“大清早,雅罗斯拉夫娜在泣哭,在普季夫尔的城垒上悲诉:光明的、三倍光明的太阳啊!你对什么人都是温暖而美丽的,神啊,你为什么要把你炎热的光芒射到我丈夫的战士们身上?”来自民间的哭丧曲,富有感染力。广阔的大地,浩瀚的大海。丈夫的苦难和国家的苦难。这部作品开创了诗歌的抒情和叙事相融合。这部史诗中,她的哭泣和丈夫的被俘刚柔并济,成就了这部融合抒情和叙事的伟大的民族史诗。

这部作品当中的女性形象,不同于俄罗斯文学史上其他名著所刻化的女性的悲情悲剧形象,比如叶卡捷琳娜,安娜卡列宁娜。更多地是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虽然她的哭泣具有悲情的色彩。哭泣很容易让人们想到中国民间传说中的孟姜女哭长城。孟姜女哭夫是对封建社会暴政的反抗和控诉。雅罗斯拉夫娜的哭泣与她的身份定位有关。作为统治者的妻子的呼号,传递的是一种对丈夫的夫妻之情,对战士们的同胞兄弟之情,对于祖国母亲的眷恋热爱之情。作品是俄罗斯文学史上的宝贵的文学遗产和尊贵的英雄史诗。作品中所宣扬的爱国主义精神直至今日仍然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女主人公的经典哭泣片段,更是鼓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俄罗斯人民团结一致,忠诚保卫国家。跨越了几个世纪的经典著作,其艺术魅力永不褪色。

参考文献

[1] 朱少华.俄罗斯经典文学欣赏[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

[2] 韦伯.宗教与世界[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 吴元迈.对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再认识[J].外国文学评论,2006(1).

[4] 杨蓉.《伊戈尔出征记》中自然图景的人文意蕴[J].中国俄语教学,2006(4).

[6] 左少兴.《伊戈尔出征记》译注本评介[J].中国俄语教学,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

[7] 赵麦玲.从人道主义看俄罗斯文学中的妇女形象[J].新西部.2010(2).

猜你喜欢
象征宗教
安托瓦内特的悲壮宿命:《茫茫藻海》中红色的象征意义
《愤怒的葡萄》:主题与人物形象的探析
电视广告中象征的运用
《黄色墙纸》的女性主义解读
马克罗斯科宗教主题绘画的情感表达
儒家文化与书院基址的选择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人间佛教的社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