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
我四五岁时,有一天,我家为了“打送”(吾乡风俗,亲戚家的孩子第一次上门来做客,辞去时,主人家必做几盘包子送他,名曰“打送”)某家的小客人,母親、姑母、婶母和诸姊(zǐ)们都在做米粉包子。厅屋的中间放一只大匾(biǎn),匾的中央放一只大盘,盘内盛着一大堆黏(nián)土一般的米粉和一大碗做馅(xiàn)用的甜甜的豆沙。大家围坐在大匾的四周。各人卷起衣袖,向盘内摘取一块米粉来,捏作一只碗的形状;夹取一筷豆沙来藏在这碗内;然后把碗口收拢来,做成一个圆子;再用手法把圆子捏成三角形,扭出三条绞(jiǎo)丝花纹的脊(jǐ)梁来;最后在脊梁凑合的中心点上打一个红色的“寿”字印子,包子便做成了。一圈一圈地陈列在大匾内,样子很是好看。大家一边做,一边兴高采烈地说笑。有时说谁的做得太小,谁的做得太大;有时盛称姑母的做得太玲珑,有时笑指母亲的做得像个饼。笑语之声,充满一堂。这是年中难得的全家欢笑的日子。
(选自《梦痕》,题目为编者加,有改动)
说一说
你参与过包饺子之类的活动吗?从中收获了怎样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