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陈冬
近期两个消息备受关注,一是雄安新区被作为首都副中心,二是国务院印发辽宁、浙江、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7个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两个消息一个发布于4月1日,一个印发于3月31日,连续推出,可见国家的推进力度。我们的案例栏目,就从这两点入手,选取四川自贸区和雄安新区的国企案例,看国有企业在这场大变革中的作用和意义。
作为四川省唯一的国际铁路货运枢纽,中国成都国际铁路港似乎被寄予了厚望。3月31日,国务院對外发布《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确定四川为自贸试验区,畅通国际开放通道被列为重点,成都国际铁路港将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3月31日,国务院对外发布《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确定四川为自贸试验区,其实施范围119.99平方公里,涵盖成都天府新区片区、成都青白江铁路港片区、川南临港片区三大片区。同时被列入自贸试验区的还有辽宁、浙江、河南、湖北、重庆、陕西六省市。
这份总体方案显示,四川自贸试验区的任务有24项之多。功能按区域布局划分,主要是三大块:成都天府新区片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临空经济、口岸服务等产业,建设国家重要的现代高端产业集聚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开放型金融产业创新高地、商贸物流中心和国际性航空枢纽,打造西部地区门户城市开放高地;成都青白江铁路港片区重点发展国际商品集散转运、分拨展示、保税物流仓储、国际货代、整车进口、特色金融等口岸服务业和信息服务、科技服务、会展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打造内陆地区联通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西向国际贸易大通道重要支点;川南临港片区重点发展航运物流、港口贸易、教育医疗等现代服务业,以及装备制造、现代医药、食品饮料等先进制造和特色优势产业,建设成为重要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成渝城市群南向开放、辐射滇黔的重要门户。
无疑,港口经济成为自贸试验区的重点。而在四川的港口经济中,中国成都国际铁路港成为新宠。打开中国成都国际铁路港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蓝色的界面,一段简介引人注目:中国成都国际铁路港是四川省唯一的国际铁路货运枢纽,也是成都市规划的交通枢纽及现代物流功能区,肩负着作为成都向西开放的“使者”和“载体”,为促进中国西部与中亚、中东、欧洲和独联体国家经贸往来提供稳定、快捷、安全物流通道的重任。特别是“丝绸之路”国家战略提出以来,成都国际铁路港迅速成为亚欧双向“大陆桥”的重要节点,成都加速区域性国际中心建设的历史进程由此翻开新的一页。
中国成都国际铁路港:小平台发挥大作用
作为四川省唯一的国际铁路货运枢纽,中国成都国际铁路港似乎被寄予了厚望。那么,这是一家怎样的企业?又搭建了一个怎样的平台?
资料显示,成都国际铁路港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1998年11月,注册资本人民币2亿元,是成都工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成都工业投资集团注册资本50亿元,是成都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管理的国有独资公司,也是成都市政府重要的物流投融资平台。
其母公司成都工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作为成都市政府重要的投融资平台,一直深度参与汽车、电子、石化、新能源、新材料、信息产业、文化创意7个战略功能区建设,积极培育大产业、扶持大企业、服务中小企业,先后参与80万吨乙烯、成都一汽、富士康、京东方、深天马、工业集中发展区、旭双太阳能、东区项目等市重大产业化项目的建设。目前,提出并正在打造以“创新型、走出去、多元化、证券化”为发展路径的“1238”的事业格局,即一个主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融资;两大板块——投资、专业服务;三个平台——投融资平台、非银行金融服务平台、园区开发建设平台;八个业务单元——重大产业化及资本运作、融资担保、风险投资、土地收储、资产经营(含融资租赁、典当)、城市功能区建设、工业园区开发、小额贷款。
作为成都工业投资集团的重要板块,成都国际铁路港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近年来主要承担三大块内容,一是国际铁路港规划范围内基础设施和平台类功能性项目的投资建设,二是部分经营项目的开发运营,三是整合航空、铁路和公路口岸设施资源,参与全市物流集中发展区基础设施和平台功能性重大物流项目的投资建设运营、重要物流通道的运营管理及市级物流产业发展基金的筹建。由此看来,其目标是成为区域性国际物流枢纽、联通欧洲泛亚的桥头堡、对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战略平台,并且,以其旗下的“蓉欧快铁”为依托,围绕自贸业务、跨境电商等业务形态开展贸易业务转型。
其实,这家铁路港,早在2014年就业绩不菲,当时就实现了货物吞吐量全国中心站第一,并首创了“六位一体”建设模式,获得了诸如“中国最佳物流园区”“中国物流园区示范基地”“中国物流园区50强”“全国十大最具投资潜力的市场商圈”等众多荣誉,同时也成为各方来访的驻地,近两年仅接待各类团体考察访问就高达上千次,每天都有来访者。另外,2014年4月,国家口岸管理办公室下文批复,同意将成都铁路口岸设为国家临时对外开放口岸,这是全国继哈尔滨、郑州、重庆之后第四个铁路开放口岸,是四川省唯一的铁路货运型国家对外开放口岸,并且可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全域通关。而成都借助成都国际铁路港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确立的物流枢纽地位,也提振了世界500强布局成都的信心,据悉,有近300家世界500强企业已经在成都落户,稳居中西部城市的首位。
如今,自贸试验区的获批为成都国际铁路港又打了一针强心剂,以成都国际铁路港为中心辐射开来,打通“欧亚大陆桥”所带来的“产业西进”,正一步步改变着成都未来的发展轨迹。
四川自贸试验区:畅通国际开放通道
有了国际铁路港这样的平台,申报自贸试验区显得轻松了些。
2016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辽宁省、浙江省、河南省、湖北省、重庆市、四川省、陕西省新设立7个自贸试验区。而对于四川,主要要求有两点,一是落实中央關于加大西部地区门户城市开放力度以及建设内陆开放战略支撑带的要求,二是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实现内陆与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根据这些要求,仅仅三个月后的11月15日,四川省就完成了四川自贸区方案,并上报商务部。2017年3月31日,国务院公布《关于印发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发〔2017〕20号),正式公开《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次日的4月1日,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为“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揭牌。一环扣一环,一步紧接着一步,四川自贸试验区的建立可谓一帆风顺,究其缘由,一批成都国际铁路港这样的企业提前谋划无不起着重要作用。
此次方案中,关于畅通国际开放通道用了较重的笔墨,提出依托双流航空枢纽、成都国际铁路港、川南临港口岸,构建与“一带一路”沿线相关国家和长江经济带空、铁、公、水联运的综合物流服务体系。
可见,成都国际铁路港在这场改革和试验区内将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上述总体方案中提出以下措施:支持成都国际铁路港建设国家对外开放口岸,依托中欧班列(成都)等打造国际铁路运输重要枢纽,推进与泛欧泛亚国家(地区)枢纽城市的互联互通;积极探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关机构在运输安全、环境保护、通关查验等方面建立合作机制;加快推进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大力发展临空经济;支持国际航班代码共享,鼓励符合条件的航空公司新开、加密、优化国际(地区)国内航线;构建国际(地区)国内有效衔接、相互支撑的航线网络和航班时刻分配机制;允许设立符合条件的全货运基地航空公司;优化多种运输方式衔接、中转流程,完善多式联运标准和服务规则,探索与沿海沿边沿江重要枢纽城市高效联运新模式,加速构建集高铁、地铁、城际铁路、高速公路于一体的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中欧陆空联运基地;推进内陆地区国际多式联运示范建设,试点签发具备物权凭证性质的多式联运提单,探索多式联运“一单制”;在交通运输领域,完善快件处理设施和绿色通道;加快发展快递等现代物流业。对此,总体方案可谓是面面俱到。
并且,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作为2017年的重要目标之际,四川自贸试验区的总体方案中对此也有深入剖析,提出坚持市场化导向,进一步完善自贸试验区内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健全长效激励约束机制,提升国有资本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设立国有资本运营平台,提升资本运营能力和水平;鼓励国有企业依托自贸试验区探索创新发展新路径;进一步推进自贸试验区内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稳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探索国家铁路运输企业、国家铁路控股合资铁路公司与地方政府合作参与成都国际铁路港运营管理,推动铁路资源有效整合。
综上所述,此总体方案的改革措施中不乏四川特色,通过开放通道多式联运、内外畅通、无缝对接,加速构建中东西互济、海陆空统筹的对外经济走廊,形成独具四川特色的与“一带一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长江经济带联通的综合物流服务体系,等等,这些都是四川一直以来都力推的。
很快地,四川自贸试验区就提出了自己的目标,即经过三至五年改革探索,力争建成法治环境规范、投资贸易便利、创新要素集聚、监管高效便捷、协同开放效果显著的高水平高标准自由贸易园区,在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相信自贸试验区的发展会大力推动四川省的经济发展,对省内的所有企业而言也会带来系列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