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小翠
摘 要 微课作为一种教学资源,与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相结合,成为学生自主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微课通过配备完整的学习方案,让学生明晰教学目标、教学流程、学习评价等,凸显学生学习;借助在线微课,实现师生即时互动交流,深化探究与思考;借助大数据,实施在线评价与监督,提升教师的个性化指导。
关 键 词 思想品德课;大数据;微课;翻转课堂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7)05-00-03
随着大数据的发展,慕课、翻转课堂、微课等新形式对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转变课堂教学思维,创新思想品德课堂,在互联网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寻求相互依存、共同促进的新模式,让大数据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提升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成为我们面临的现实课题。
目前,微课作为一种教学资源,与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相结合,成为学生自主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微课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1]它要求教师在5—10分钟内,将一个完整的知识讲解清楚,并创设一个主题式应用“小环境”。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反复观看教学视频,深化理解,提升能力与情感。我们以“走近法律”一课(原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为例,尝试以微课推动教学。
一、注重学习过程设计,凸显“学生学习”
翻转课堂模式下的微课学习是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展开的自主学习,它强调学生的学,而非教师的教。因此,学习过程的设计上必须比传统课堂更加生动,力求让学生在十分钟左右的微课学习中做到高效、专注。为此,我们主要思考以下问题:1.学生从哪里出发? 2.将引导学生走向哪里?3.应该创设何种学习情境,吸引学生持续关注?4.素材的选取是否有效?5.如何确知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是有效学习的关键和起点。我们在设计中强调,教学目标必须预期学生的学习结果,微课学习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而非教师。例如,“法律的三大特征”是“走近法律”一课学习的概念基础。因此,对于这一内容,我们将微课学习目标设定为:1.能够再认法律的三大特征;2.能够解释法律三大特征的含义; 3.能够运用生活的实例,说明体现法律的哪一特征。
为了让学生理解“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这一内容,微课学习从学生晨跑的场景导入,询问学生跑得井然有序的原因;之后,播放“成都女司机被打”的报道,使用正反面案例,激发学生兴趣。由此引发学生对规则的思考,逐渐认可“有规则、懂规则、守规则十分重要,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对于“法律三大特征”之“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这一知识,微课从“打人者张某因涉嫌寻衅滋事已被警方刑事拘留”这一事实,引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什么是“寻衅滋事罪”?这一罪名由谁规定?谁有权修改?由此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知道“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是我国的国家立法机关,行使国家立法权”,这体现了“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这一特征。
此外,在每部分内容的讲解后,微课视频一般需要及时呈现知识的归纳。例如,在第一部分学习结束后,微课视频呈现的知识归纳为:法律三大特征的内容、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同时,视频出示温馨提示:请整理学习笔记,并对自己未能清晰理解的知识点作出标注和旁批。在讲解的最后,本次微课还设计了思维导图,直观地呈现知识的逻辑联系。这样的微课设计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用真实的法治案例创设了生动的体验情境,引领学生从身边的生活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真正走进生活中的法律。
微课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设计教学,通过配备一套完整的学习方案,让学生明晰教学目标、教学流程、学习评价等。学生可反复观看视频,并根据视频设计的提示,获得清晰的学习思路。与传统课堂相比,微课学习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明确而具体的指导。在微课设计中,我们非常重视指导语、学习目标、知识归纳、题目分析、笔记区、旁批区等的设计,以时时提醒学生聚焦学习目标,获得明确的学习指引,更好地享受学习过程。
二、实现即时互动交流,深化探究与思考
传统课堂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交流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在翻转课堂中,通过课前学习微课,课堂上充分讨论,能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交流时间与思考空间。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在线微课也具备了交流功能,其呈现形式更为多样。学生可以多媒体的方式提交交流报告和作业,如在线口头回答、文字报告、视频等,通过在线互动,实现实时交流与讨论。
在“法律的规范和保护作用”这一学习内容的微课中,我们设计了两个在线探究问题。问题一:第二段视频的曝光、网友态度的转变,是否影响警方之前对打人者张某“涉嫌寻衅滋事”行为的定性?问题二:对于此事件大家期待怎样的结果?学生可使用各种多媒体形式提交交流结果,并对其他同学的研究成果提出质疑与补充。
在微课交流环节设计中,我们可以更多地呈现一些能够启发学生思维的讨论问题。如:①你为什么这样讲?②有哪些证据证明你的观点?③你能换一种说法吗?请举例。④你的观点与A的观点有什么相同或不同的地方?⑤你的观点与B的观点有联系吗?⑥你的观点与上节课的观点有什么联系?等等。在线交流与分享,让最不喜欢课堂发言的同学也能够畅所欲言。同时,学生可反复研究他人的学习成果,从中获得感悟和提升,并且可以不断提出質疑,加深思考,对问题的探究更加深入而全面。
与传统课堂相比,微课设计必须更加注重图片、视频、案例等素材资源的合理使用。我们可采用上述一例到底的方式,或增加小活动,派发虚拟小礼品,甚至可以引入游戏化设计,将其渗透在小组合作、学习评价、在线互动探究等环节。如此让学生保持清晰的学习思路和持续的学习兴趣,克服自学过程中容易出现的自制力差、学习意愿弱、学习时间短等问题。
三、实施在线评价与监督,提升个性化指导
大数据是指不用随机抽样调查的捷径,而采用所有数据的方法。大数据有“4V”特点: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价值)。大数据之“大”,更多的意义在于:人类可以“分析和使用”的数据在大量增加,通过这些数据的交换、整合和分析,人类可以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价值,带来“大知识”“大科技”“大利润”和“大发展”。[2]
在传统的课堂模式中,批改作业占用教师大量的工作时间,教师对学生作业也缺乏系统的数据分析,这些都导致教师难以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借助微课学习,思想品德课教师可以采用具有数据分析功能的软件,利用大数据的信息技术,克服传课堂统的学习缺陷,而且使得个性化指导不再基于教师的教学经验,更具科学性和准确性。
教师可以整合学生的微课学习数据行为记录,获取和分析学生的在线解答结果,从中鉴别学生思考和解决同类问题的不同层次和类别。我们在微课实践中,通过课前“定点监测”,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起点以及存在的学习问题;之后,在微课设计中,将学生的易错点嵌入其中进行难点突破;最后,通过诊断性评价,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问题,并总结其学习规律,从而更有效地针对个别学生进行一对一辅导。
例如,在“规则的种类”这一内容的微课设计中,我们在课前通过“定点监测”,了解到学生对于“三种规则”的区分存在困难。因此,我们在微课设计中加入了易错易混点的区分:(1)道德、纪律规章和法律三者在“如何产生”“ 适用范围或对象”“ 靠什么发挥作用”的区分;(2)法律与其它两种规则相比,有什么最显著的特征。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在线交流,不断澄清对三者的理解和把握。对于通过微课学习仍有理解困难的学生,教师则展开个别辅导。
相较于传统课堂,微课学习无需教师的现场监控,许多老师会因此担忧监督问题。实际上,大数据技术使用监控数据已经解决了这一问题。由于监控数据以大数据为背景,可获得学生对于学习材料的平均浏览速度或某道题的解题时间。如果学生使用的时间偏离正态分布,则可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发出监控和警示。例如,通过教育管理平台,教师可以观察到每位学生的媒体阅读时间和题目完成进度,蓝色代表已经完成、橙色代表正在完成、红色代表未完成。教师可针对未完成的红色部分,查询学生的学习进度、具体存在困难的题目、完成时间等。通过这样的数据分析,教师可以直观地分析学生的学习轨迹,以便更有针对性地监控与辅导教学,保证教学质量。
总体而言,大数据背景下的微课有其自身的独特优势:教学时间较短、教学内容突出、资源构成“情境化”、反馈及时、传播方式多样、可反复观看等。但是,我们也要清楚地意識到,大数据本身带有技术性,它并不是万能的。教师需要探索将自身的教学特点与教育技术相结合,才能让技术为我所用。同时,教育主管部门需加强教育信息化录入系统建设,以建立自有的数据体系,为更准确、科学、个性化的教育提供庞大的数据支撑。引用万科创始人王石的话:“你没有变强只因你一直很舒服。”这种舒服并非享受舒服,而是沉溺在默认的教育规则之中。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我们需要在机遇与挑战中努力前行。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慕课的建设误区与发展建议[EB/OL].[2014-04-22]http://blog.sina.com.cn/s/blog_73b64be60101iuy0.html.
[2]涂子沛.大数据:正在到来的数据革命[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7.
(作者单位:广州市玉岩中学
广东广州 510530)
责任编辑 王清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