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们来讲,生活在海边比对抗宽广而有力的大海要容易得多。海滩虽然看似美好,但对于那些生活在“潮水冲刷区”(也叫前滨)的动植物而言,生存条件可谓相当恶劣。
前滨上的“苦力们”
前滨是海滩靠近大海的边缘,每次高潮时被海水覆盖,低潮时又露出地面來。因此,生物在这里要面临极端的生存条件:一天里有一些时候会暴露在海水之外,又有一些时候会生活在水下。至少,它们要根据海水的运动迁移,就比如一些螃蟹,为了一直能接触到水需要不停地上上下下。
低潮,关闭甲壳!
低潮也就意味着,留在海滩上将无法在水中觅食和呼吸,这样一来该怎么活呢?其实很简单,把甲壳关上,留住宝贵的咸水,从中吸收养分。有些甲壳类动物,如牡蛎,堪称是“关门闭户”方面的大师。想要打开来吃它们都不容易。帽贝形似中国的箬笠,每次低潮的时候都会找到同一块岩石紧紧贴住,真可谓“天衣无缝”。至于小虾还有海葵,岩石洞里固定不变的水潭是它们的藏身之地。那里,生存条件还要更艰苦,因为温度和水的盐分会发生大幅度变动。
各个层次的藻类
依据各自抵抗干燥、无水生存能力的不同,生物在海滩上分层分布。例如甲壳类中的海螺就能很好地体现这种分布。岩石边上的藻类也有明确的分层:棕色藻类(如墨角藻)最能够适应环境变化,所以在低潮时候很容易在岩石上发现它们;相反,红藻就没法脱离海水生活,因此我们只能在前滨很低的层面上观察到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