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勇
『自由斗士』李贽
□彭 勇
明朝这一代,有趣得很。皇帝们嗜好奇特,大臣们声名卓著,就连思想界的“异端邪说”也令人瞠目结舌。若是行走在明朝晚期的大街上,随口提到李贽这个名字,别说儒林学士了,就是贩夫走卒都会双眼放光:“李贽又出畅销书了?还是上讲坛评孔子了?”
李贽生于1527年,他的父辈曾奉命下西洋,在当地也算是富甲一方。12岁时作《老农老圃论》,对孔子视种田人为“小人”的言论大大挖苦了一番,轰动乡里。26岁时考中举人,4年后,谋得河南共城教谕一职。
李贽是傲慢的。也正因如此,他的生活一直非常清贫。不过,傲慢和清贫绝不影响他做个好官。1578年,李贽得到一个正四品实职——云南姚安知府。姚安是少数民族聚居区,但这并没有妨碍他建功立业。三年任期下来,民族工作抓得有声有色,令云南巡按御史刘维刮目相看,要向朝廷举荐他。李贽却不以为然,他连夜逃进深山,等到刘维替他交了辞职信,才肯从山里出来。李贽离开姚安时,士民拥车,遮道相送,车马不能前也。
李贽觉得,最穷是听不到真理,最快乐是过自己感兴趣的生活。1582年,他来到湖北黄安天台书院,白天讲学论道,夜宿好友耿定理家中,兼职做家庭教师。不幸的是,他招收女弟子以及个性要解放、个人要自由的“异端邪说”,与耿定理的哥哥耿定向的正统观点激烈冲突,双方水火不容。耿定理去世后,他从耿家搬出,迁往麻城,投靠另一位知己周思敬,开始了孤寂的学术流浪。
1588年,李贽来到龙湖芝佛院,开始了职业写作生涯。写到高兴处,索性剃发留须,故意摆出一副“异端”面目,俨然一个搞学术的老和尚。工部尚书刘东星亲自接他去山东写作;历史学家焦替他主持新书发布会;文坛巨子袁氏三兄弟跑到龙湖陪他一住三个月;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和他进行了三次友好的宗教交流;全国各大城市轮流邀请他去做访问学者。李贽开坛讲学,不管是哪座寺庙,什么深山老林,和尚、樵夫、农民,甚至连女子也勇敢地推开羞答答的闺门,几乎满城空巷,都跑来听他讲课。一时间,李贽成了横扫儒、释、民的“学术明星”。
1602年,年逾古稀的李贽回到了龙湖,打算结束多年的流浪生活,终老在此。此时,老对头耿定向终于发难了,而且还是一个他做梦都想不到的罪名:僧尼宣淫。顽固的正统思想卫道士指责他作为一个僧人,不节欲,倡乱伦,有伤风化。一些地方官吏也以“维护风化”为名,指使歹徒烧毁他寄寓的龙湖芝佛院。
李贽只好再次出逃,躲到了黄蘖山中。他终于意识到,自己在生活小节上的狂放不羁,也能带来百口莫辩的后果。说他“宣淫”,已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76岁垂老之人怎能在龙湖芝佛院“挟妓女”“勾引士人妻女”?
对死,李贽无所谓得很:“今年不死,明年不死,年年等死,等不来死,反等出祸。”当最终判决书下来的时候,他却失望了。因为他要被送回老家,交由地方看管。一个自由斗士,怎么能够被看管?
同年,李贽以剃发为名,夺下侍者的剃刀割断自己的喉咙而死,享年7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