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利芳
摘 要:清丰柳子戏拥有600余支曲牌,200余个剧目,是我国古老的一个地方稀有剧种。从清乾隆十年开始在清丰广为流传,至今已200多年,2007年,清丰柳子戏被列入第一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清丰柳子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关键词:清丰柳子戏;发展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1-0132-02
一、前言
清丰县地处黄河中下游冀鲁豫三省交界处,民风淳朴,历史悠久,长期受到中原文化、齐鲁文化和燕赵文化的多方浸润,不同地域的文化气质和审美取向的相互交融,让清丰县拥有了丰厚独特的文化底蕴,共通的文化和情感孕育了清丰柳子戏生存、传播和传承的土壤。目前,清丰柳子戏拥有600余支曲牌,200余个剧目,是我国古老的一个地方稀有剧种。
柳子戏是弦索声腔中具有代表性的古老声腔之一,因曲牌中有一种柳子调,故得名柳子戏,曾广泛流行于山东、河南、苏北、冀南、皖北一带。它在元、明弦索腔俗曲的基础上形成雏形,明末清初时期趋于成熟,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清乾隆初年,它以柔美的声腔,新颖生动的演出形式,很快由清丰传播至南乐、大名、馆陶、商丘、开封及皖北、苏北的徐州、丰县等地,并在京城“一时称盛”。
目前,全国传承柳子戏的文艺团体仅有清丰县柳子剧团和山东省柳子剧团两家,2006年5月20日,柳子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清丰柳子戏被列入第一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清丰柳子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二、清丰柳子戏的历史沿革
清丰县是柳子戏的故乡,柳子戏历史上较为著名的一个班社为清丰洪家班。洪家为旧时清丰县城大户,生意和商号曾遍布整个清丰。
清乾隆十年(1745年),清丰西关大户洪从心(字宪章,1721-1785)重名慕义,爱戏轻财,组建洪家戏班,管柳子戏、大平调、罗戏等,成为以管戏为职业的管主,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洪琇(字良玉,1842-1916)接任管主,他在原柳子戏班的基础上,吸纳王玉良、靳耕田、宋西灵、秦希安等大批優秀演员,以郭伟清为主正式组建洪家柳子班。
清丰柳子戏历经洪从心、洪焘(字公溥,1750-1815)、洪恩泽(字化远,1788-1853)、洪鹏振(字凤举,1825-1884)四代管主的辛苦培育,又经洪琇、洪宝仁(字寿山,1881-?)、洪贵修(字尚德,1910-1967)等后三代管主的苦心经营,在清丰及周边地区拥有了深厚的群众基础,为柳子戏的传承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抗日战争爆发后,洪家柳子戏班被迫解散,新中国成立后,洪家班被政府接管,绵延200余年的清丰洪家班就此完结。
目前河南省唯一的柳子戏专业剧团就是清丰柳子戏艺术传承中心,该中心原为清丰县柳子剧团。清丰县柳子剧团的前身就是在清丰白马杨柳子戏窝班基础上成立的剧团,清丰柳子戏的一些优秀演员,如杨兆雨、杨继青、杨振合等都是清丰县马村乡白马杨村人,据载,柳子戏在该村已经流传了一百余年,该村柳子戏的出现和发展与洪家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据老艺人杨继青回忆,其伯父杨茂之二十多岁时,便在清丰六塔学习柳子戏,由此可以推算,大概20世纪初柳子戏便传到白马杨村,当时的白马杨在清丰算是个比较大的村,逢年过节或农闲时节都会有柳子戏演出,而且演员大都是本村村民。
据《清丰县戏曲志》记载,清光绪三十四年(1909年),高堡乡李家村村民李玉卓,在白马杨杨春田家当雇工,冬闲在牛棚教十余人唱百调,后增至55人,遂坐科打戏,由杨春田任管主,后从洪家班聘左根成、秦希安等演员教戏。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清丰柳子戏历经战争的创伤,奄奄一息,多数班社先后解散。
1949年,杨春田招收学员重新复班,成立了白马杨百调剧团,1953年被清丰县政府接收为专业剧团,1956年正式命名为清丰县光明剧社第七团,1958年,清丰县政府以白马杨柳子窝班为基础,正式建立“清丰县柳子剧团”,1960年奉命与四平调、大平调合并,仍袭旧称,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清丰柳子剧团三次被解散,1978年,清丰柳子艺人数次进京上访,获准恢复。
2007年,清丰柳子戏的发展现状引起了清丰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为全力保护这一稀有剧种,清丰县文化广电旅游局专门成立了“清丰县柳子戏保护办公室”,全方位开展传承、研究和保护柳子戏工作,并在全市乃至全省率先成立了“清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工作人员走访老艺人,挖掘、整理、搜集柳子戏曲牌音乐、剧本、实物等与柳子戏有关的史料,共挖掘整理柳子戏曲牌300余支,录制柳子戏代表性曲牌41支,录制光盘千余分钟,并建立了专业的录音采集室和档案室。
2008年,清丰柳子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从此古老的清丰柳子戏焕发了蓬勃生机,而清丰县柳子剧团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012年,清丰县柳子剧团转制为清丰县柳子戏艺术传承中心,并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建立了柳子戏展示馆,从历史、保护和传承的角度,收集藏品和音像资料,并免费对外开放。
至此,历经几百年的柳子戏经过几代十几代演员的呕心付出,一路跌宕奔波,从播种、发芽、开花、凋零到如今的完美绽放、璀璨成长。
三、清丰柳子戏的艺术特征
(一)历史悠久,古老性
清丰柳子戏在元代属于北曲诸宫调说唱长篇故事的曲艺形式,明代形成传奇戏,用多场戏表演复杂的故事,由独具风格的唱腔形成剧种。
(二)稀有性
清丰柳子戏受现代传媒技术的强烈冲击,市场萎缩,全国保留下来的专业剧团,也仅有山东省柳子剧团和清丰县柳子剧团两家。
(三)音域复杂、不易传承
清丰柳子戏音乐结构华丽,无论雅曲,还是俗曲;是高腔,還是小调,音乐节奏和旋律极有规律,曲子之间慢和快的速度差层次较多,构成复杂的音域。
(四)曲牌复杂、剧目繁多
清丰柳子戏既有宫廷大曲,又有民间的俚曲和俗曲小令,还有其他兄弟剧种的养分,种类繁多,面貌各异。
(五)融合民俗文化
清丰柳子戏的演出常伴随着民间的婚丧嫁娶、礼天祭祖等民俗活动,深受民间喜爱。演出范围遍及河南、山东、河北、安徽、江苏,并远及辽宁、黑龙江等省份。
四、清丰柳子戏的特色曲目
清丰柳子戏,又称“北(百)调子”、“柳子腔”、“弦子戏”。系豫、鲁、江、淮弦索曲令《黄鹰儿》、《傍妆台》、《打枣杆》、《锁南枝》、《驻云飞》、《山坡羊》等发展演变而成,其音乐由俗曲和柳子等九大声腔,五大套曲,男女声腔有明显的区别,在民间素有“听着柳子调,胜似坐仙轿”之说。
传统曲牌粗细三百余支,今存近二百支。唱牌分四种:越牌如《黄鹰儿》、《楚江秋》;下调如《步步娇》、《驻云飞》、《腊梅花》;平调如《锁南枝》、《叶儿落》;二八调如 《风入松》、《三叉棵》等。弦牌如《朝天子》、《普天乐》,唢呐牌如《红绣鞋》、《玉芙蓉》、《将军令》等。
笛子、笙、三弦为柳子戏的主要伴奏乐器。笛似骨、笙似肉、弦似筋。三者相互配合,时而粗犷豪放,时而激昂挺拔,时而含情脉脉,古朴典雅,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五、清丰柳子戏的传承与保护
近来来,清丰柳子戏在长期的探索发展中,取得了许多成绩,为柳子戏的延续贡献了重要力量。
清丰县柳子戏艺术传承中心每年组织大型柳子戏演出活动及文化下乡演出;并于每周固定柳子戏传承人进校园,为清丰县的中小学生普及柳子戏知识,教唱柳子戏;还复排参演了多部柳子戏传统剧目,如:2010年清丰县柳子戏《孙安动本》赴河南淮阳参加首届“中原古韵——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2011年参加“品味中原”——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剧)展演;2013年清丰柳子剧团《抱妆盒》参加河南省第三届县(区)级暨民营文艺院团戏剧大赛,获河南文华剧目三等奖;2014年5月,柳子戏艺术传承中心赴河南师范大学参加“文化遗产活动月之戏曲专场柳子戏演出”活动;2016年更是以清丰县的千年孝道故事为原型,创作编排了大型原创历史剧《孝子张清丰》,通过独具匠心的戏剧编排,演员精湛的艺术表演,树立了平民孝子张清丰淡泊名利、不慕荣华的丰满形象,弘扬了张清丰大孝笃诚的可贵精神,给现场观众带来深深的心灵震撼和视听感受。该剧于2016年11月参演省“公益无限·稀有剧种经典传统剧目展演活动月”,并荣获河南省第七届黄河戏曲戏剧大赛银奖。
六、清丰柳子戏的学术价值
清丰柳子戏唱腔以俗曲和柳子调为主,表演形式粗犷豪放,风格独特;人物动作设计惟妙惟肖,生活气息浓厚,在传承意义上,清丰柳子戏600余支曲牌中,绝大部分曲牌结构严谨规范,曲调行腔委婉,曲牌过门完整齐备,调式丰富多变,风格各异,有异于其他剧种的模拟唱腔的音乐旋律、结构,这自成体系的音乐结构形式,对研究明清时期的戏曲音乐现象具有重要作用及参考借鉴价值,对研究中国北方戏曲、元代散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河南省文化厅.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传统戏剧柳子戏[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