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长贤
“中国汽车分时租赁业务正在蓬勃发展,预计在未来5年内,分时租赁业务供应商将迎来重大机遇。”4月13日,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发布的一份行业研究报告表示。不过,该报告认为,汽车分时租赁业务在中国市场上实现盈利仍任重道远。
据统计,中国拥有超过26000辆分时租赁汽车、数十家业务运营商,在北京、上海、杭州、深圳、长沙、武汉等一二线城市,汽车分时租赁市场尤为繁荣。罗兰贝格预测,中国分时租赁汽车数量将保持约45%的年复合增长率,2025年将达到60万辆。
罗兰贝格认为,中国汽车分时租赁业务前景向好,主要受四方面因素驱动:
第一,为治理空气污染、鼓励共享经济,中央和地方政府颁布了多项政策。此外,上海、北京、天津等大城市的车辆限牌政策也促使消费者采用替代出行方案。
第二,中国公共交通网络发展仍无法与城市化发展进程完全匹配,由于运力不足,必须寻求分时租赁等“智能出行”替代交通方案。
第三,中国的汽车保有量与驾照持证人数之间存在巨大差距。据罗兰贝格预测,到2020年,中国驾照持证人数将达到3.55亿,而汽车保有量将仅为1.95亿。对于那些没有私家汽车的驾照持有人而言,汽车分时租赁将成为一种可能的出行方案。
第四,共享经济概念在中国逐渐兴起,并不断渗透到办公空间、教育、医疗等各个领域。特别是近两年由摩拜单车、ofo等企业引领的共享单车風潮,使得共享经济的概念深入人心。
不过,有一个关键背景罗兰贝格没有提及,即智能手机与移动支付的普及,为汽车分时租赁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与成熟市场相比,汽车分时租赁在中国仍属于一种相对较新的商业模式,尚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一方面,各方势力都在加紧跑马圈地,还没有出现真正意义的巨头。另一方面,对盈利模式的探索也面临困境。
报告认为,汽车分时租赁市场的关键难点在于:第一,消费者通常将汽车分时租赁作为出租车或专车的一种替代方案,但中国出租车费相对较低,进一步压缩了汽车分时租赁的定价空间;第二,消费者违章停车、交通违规等不当行为引发的管理问题,推高了运营成本;第三,目前大多数企业仍依靠政府补贴,尚未实现盈利并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
根据罗兰贝格的财务模型计算,运营商20%的单车日均利用率是汽车分时租赁业务盈亏的分界线,远高于大多数运营商的车辆利用率。要知道,2016年行业平均水平仅约为12%。
报告指出,汽车分时租赁运营商想要在中国市场上获得成功,实现运营效率的提升是关键。罗兰贝格对能提高运营效率的汽车分时租赁数据进行了整理,总结出四种主要的应用领域:触发离线维修保养提醒,部分替代人工检查;支持还车与支付过程中的后台结算状态检查;建立会员评定系统;违反交规或发生交通事故时提供相关证据。
罗兰贝格认为,如果能够善加利用,从车载诊断系统和其他信息系统中收集到的数据,将有助于运营绩效的提升。
尽管盈利前景堪忧,罗兰贝格仍认为,汽车分时租赁业务在中国市场拥有巨大潜力。其理由是,由于汽车分时租赁的客户潜力巨大、汽车数量增长迅速、来自不同背景的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分时租赁的前景将非常广阔。报告预测,在不久的将来,汽车分时租赁将成为整车厂及第三方运营商重要的收入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