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派女艺术家联展
——《四签名》2012 ~ 2079

2017-05-25 00:37:28廖家萍
艺术设计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联展当代艺术艺术家

廖家萍

学院派女艺术家联展
——《四签名》2012 ~ 2079

廖家萍

《四签名》由四位年龄接近、教育与工作经历相近,在大学工作的女性艺术家组成。性格各异的她们有着共同的价值取向,旅行与创作并行成为她们的生命体验。几年来,她们一起游历、一起创作、一起做展览,共同成长,独立体验着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

女性艺术家组合;《四签名》;创作;展览;游历

在北京,有一个女性艺术家组合,她们有一个独特的名字— 《四签名》。《四签名》组合由四位年龄接近、教育与工作经历相近、在大学工作的女性艺术家组成。组合的名字《四签名》源自福尔摩斯的侦探小说,“须层层剥茧,才能透视其中玄机”。四位艺术家曾是大学同学,又在一处共事。她们没有明确的口号或理念,没有具体的奋斗目标,也没有周密的工作计划,走到一起只是因为都愿意分享智慧、分享快乐。艺术是她们生活的一部分,是和家人朋友分享的美食。性格各异的她们有着共同的价值取向,旅行与创作并行成为她们的生命体验。几年来,她们一起游历,一起创作,一起做展览,共同成长,独立体验着当下生活的每一瞬间。

2012年《四签名》组合成立并在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举办了第一次作品联展。展览由中华世纪坛展览策划总监、台湾艺术家吴立行先生策划,澳门大学荒林女士撰写前言并主持开幕式和研讨会,著名女性艺术史学家、评论家陶咏白先生等前辈专家和领导亲临现场指导(图1)。

图1:四位女艺术家合影

图2:喻高的雕塑作品

图3:廖家萍的绘画

图4:詹禾的作品

这次展览以植物为主题。植物代表着宁静与顽强的生命,既能承受孤独,又能承载荣誉。植物的柔韧与美丽总是让人联想到生活中的女性。廖家萍展出的四十多幅女性的肖像,表现了女性平凡的外表下华丽与高贵的一面。艺术家用光、色、肌理表现心灵与自然的合一,用细腻的笔触表达生命的形态:朴素中的奇异,平凡下的华贵;青春与荣枯,疑惑与希望,绝望与挣扎……生命循环往复,自有力度。申卉芪精致的观察力和独特的女性经验暗含于对花卉的选择和表现中,体现出更加纯粹的艺术语言。她对盛放的鲜花、败落的残花,采用不同笔力表达不同心态,犹如生命的不同纪念和回忆。艺术家在表达爱与忧伤上,用浓烈的笔墨放大花草的主体性,突出生命枯荣之壮烈,呈现出艺术家的大气。她的《花卉》系列充满了人间气息,仿佛可以感受到采摘者的体温,而没有观赏者贵族式的冷漠高傲的距离。喻高认为植物就是女人。植物之间的沟通,植物与人的沟通很含蓄甚至莫测,女人是一种远离动物性的生命。喻高曾经做过《蓝莲花》系列,开始用大理石和青铜做,后来用一种蓝晶石的玉石做,玉的质地本身渐渐取代了植物的造型。这次展出的雕塑(装置)作品是108个玉石圆锥,将锋利与圆润这两个矛盾的东西放在一件作品中,她认为“只有矛盾才能把一件东西激活”。(图2)詹禾的系列纸本综合材料作品《谜》,色彩斑斓而柔和,画面呈现出丝绸般的美感,让人忍不住想触摸。《谜》让人感受到植物的安静与自由,感受到每一个细胞都在伸展、呼吸,每一根经络都在舒展、冥想。她用母性的直觉去领悟植物的生命,去感受生命力的扩张,去表现生命的多姿多彩。

《四签名》的第一次作品联展虽不是完美的,但却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她们第一次以整体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融入当代艺术的潮流。作为一个当代艺术家,只埋头在画室是不够的,而要把自己放入世界当代艺术中去,去学习,去成长,与世界对话。2014年《四签名》第二次作品联展在意大利威尼斯卡斯特罗925当代艺术中心画廊举办,恰逢意大利威尼斯双年展期间,给她们提供了更多、更直接的交流与对话的机会,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同行展示来自中国的女性艺术家的情怀与视野。

廖家萍一直用她特有的绘画语言描绘人的面孔,朋友、家人,熟悉的人、陌生的人。她喜欢独自旅行,在旅途中每一个迎面而来而又擦肩而过的面孔,都能给她留下抹不掉的痕迹。“ 我喜欢观察人们的脸,体味着希望、哀愁、快乐、平静、痛苦、友情、爱……这些人类最本质的情感。我喜欢去描绘这样的动人面孔,用可见的外表去挖掘那些不可见的真实,表现我所感悟到的生活理想与诗意。我喜欢捕捉光与色,喜欢脸部美妙的光影、奇妙的色彩。阳光下,灯光下,霓虹下……一个侧影,一个眼神,一次回眸……都能让我感动。记录自我的真诚感受,将这种感受、感情绘于画面。”每一张面孔背后都隐匿着一种性格、一段人生(图3)。

詹禾对中国的庭院情有独钟,她反复描绘那些光影交错的门窗,“满目尽是门窗,规整而空灵,似隔非隔,似是而非”。光与影、水与色在诗一般的意境中变换着。现实与虚幻,过去、现在、将来仿佛没有了界限,留下的只有无限的美的享受(图4)。

喻高在她用几十种玉石“消磨”出108塔之后,似乎放不下对玉石的偏爱。消磨玉石的过程是对自我的深观,也是一种修行。这种冰冷而高贵的材质同时也向人渗透着温和与朴素。这次来到威尼斯的是她琢的500枚玉片,谦卑地顺着展厅墙面与地面的交接处摆成一圈,将本该在聚光灯下的宝贝放置在最不起眼的地方。

四位女艺术家所处的中国社会近二十年经历着剧烈的发展与变迁,每个阶层,每个家庭乃至人心的起起落落,欲望与焦虑,膨胀与失落无孔不入地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她们对生活,对艺术却保持着一份纯真的执着。这份执着看似漫不经心,却源自她们的生活阅历和价值取向。

香港巴塞尔艺术展(Art Basel HK)是香港以至全亚洲的头号艺术盛事。2014年5月,四位艺术家一起来到湾仔会展中心实地考察,在Art Basel HK展场了解画廊亚洲重要艺术家策展及主题鲜明展览的亚洲视野、了解艺廊的展览平台的艺术探新,在艺聚空间欣赏学习风格各异的来自全球的绘画艺术作品和全球知名艺术家的大型雕塑装置艺术。紧接着喻高携多位艺术家的作品参加了香港亚洲当代艺术展(Asia Contemporary Art Show),为四签名的作品走向市场迈出了探索性的第一步。

创作、游历给了她们精神的滋养,让她们走得更自信更轻松。 2016年1月,四位艺术家又有机会来到俄罗斯圣彼得堡Pushkinskaya-10现代艺术中心生活、创作,并举办了第三次作品联展。在一个文化艺术相异的地方生活,去感受、去聆听、去经历、去诉说、去创作、去展示 。

位于圣彼得堡市中心利格夫斯基大街的普希金大街10号(Pushkinskaya-10)对于熟悉苏联文学艺术和俄罗斯文化的人来说,已经成为了一个符号。

Pushkinskaya-10号是圣彼得堡的一个跨越了苏维埃意识形态,以自由文化为特色的当代艺术社区中心开始于1989年。当年一群俄罗斯独立的先锋画家、音乐家和其它艺术家发现并占据了这个很适合这群追求自由艺术的人生活和创作的废弃建筑群,创立了《Pushkinskaya街自由文化社会》 。入驻后与政府发生冲突,最终经过集体的斗争和努力,与政府达成了协议,合法拥有了这块“自由的乐土”。之后“Pushkinskaya-10”正式获得认可并冠之“现代艺术中心”的称号。

虽然这个著名的圣彼得堡艺术中心有超过20年的历史,但现在仍然处在当代艺术的前沿。在许多国际艺术展览和活动中, “pushkinskaya-10”作为国际组织的成员代表着俄罗斯当代艺术。在俄罗斯、欧洲和美国的博物馆都大量收藏有pushkinskaya-10艺术家的作品。

网框和所有螺栓材料为304不锈钢,材料在常温下的屈服极限为206 MPa,强度极限为520 MPa[6],弹性模量为2.04×105 MPa,材料的泊松比取为0.285,密度为7 930 kg/m3。

Pushkinskaya-10是一个集体的艺术作品,今天的艺术中心是家集博物馆、档案馆、俱乐部、艺术家和音乐家工作室,国际实习计划和其他创意空间于一体的一个跨学科的文化中心。众多的机构、工作室分布在几栋外表平凡,甚至有点凌乱、寂寞、昏暗的大楼里。然而一到工作室开放日或者展览开幕日,这里顿时焕发出异样的光彩。特别是在每年六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pushkinskaya-10庆祝其生日并会举办当代艺术节。

圣彼得堡艺术家驻地(St. Petersburg Art Residency)项目于2012在Pushkinskaya-10成立。中心支持来自各个国家的艺术家、音乐家、策展人、艺术机构管理者及学者住在这里并展开各自项目的工作。申请这个驻地项目的主要条件是需要有一个有趣的艺术创作想法并希望在一个新的文化空间工作。目前中心已经接受过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

图5:王利敏的作品

2015年中心接受了喻高策划的艺术项目“大地—游走金砖计划之俄罗斯”驻地创作申请,《四签名》团队作为中心接受的第一批来自中国的驻地艺术家,在普希金大街10号(Pushkinskaya-10)展开了近一个月的生活、考察与艺术创作。四位艺术家给圣彼得堡带来的作品无论在创作形式、材料还是展示方式上都呈现出一种陌生而清新的气息。一位年轻的策展人说,近一年她走遍欧洲各地看过很多展览,今天她一进展厅就感觉到了一种新鲜的气息。在女性特有的甜美的气息里蕴含着深刻的艺术观点和人生哲理,让人驻足品味、思考。四位艺术家不但用作品展示的形式与俄罗斯艺术家进行艺术交流,还举办了公开讲座介绍自己的艺术以及中国当代艺术。与中心的老艺术家们面对面的交流,透过这批老资格的先锋艺术家的历程来了解俄罗斯的当代艺术。

原本计划在2015年的第三次作品联展,因场地原因延至2016年4月,也就成了《四签名》的第四次作品联展。

系列作品《2015这一年》是廖家萍近两年的全部新作,风格题材与之前判若两人。这是一组脱离了故事、材料、肌理,并企图脱离形、色、空间的作品。八幅150cm×150cm 的作品组合占据了展厅一面大大的墙面。

“形精减到极致就是点

色浓缩到极致就是黑与白

这是一场

单纯的形与色的演出。”

—这是艺术家对自己作品的导读。作品超越了视觉感官上的效果,是对物的消解和再生成的变化和移动的过程。站在作品前你能感受到艺术家的行为,但却又不知道这种行为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这些作品不仅仅是抽象画,而是有实际内容和故事的。作品正在上演什么?怀疑还是惊喜,犹豫还是坚定,生命还是死亡,逃避还是呐喊,拒绝还是链接……也许这就是作品的魅力所在。但是艺术家却说自己企图“回到无掩无饰的单纯,让画画就像唱歌一样自然”。

图6:《四签名》5岁了

艺术家王利敏用钻石、珠宝作为主题的绘画创作已经持续了几年,她想用这样迷人的图像创造某种符号。物质的制造和商业文明洪水般肆意地发展构成了现代都市独特的审美景观。这体现了多样化、并置、拼贴、破碎和转喻的倾向。反映当代社会的消费文化,描绘人对“物”的狂热追求的状态。这次她展出的是关于《来自海外的名信片》 系列作品。作品的构想延续了她几年以来以钻石、首饰这类女性热衷、迷恋的消费品为象征物的创作线索,以铅笔淡彩的媒介形式完成。画面上出现的首饰形象多采用高纯度并形成强烈对比的色彩,每个画面尺寸虽不大,但这些冲突的、鲜艳明亮的色彩在一个世界地图的背景上形成了“点”的汇聚,每一个画面代表着她对所选择的世界上的一个浪漫城市的感觉。整体观看作品,这些闪烁的点缀在地图背景上的“点”表现出人内心潜藏着的不时被浪漫、幻想所搅动着的欲望。

艺术家喻高在此次展览中展出的是大型装置影像作品《百汇》。百汇是人体最高的穴位,她拍摄了一段自己头顶的摄像,让它在一个球形中慢慢旋转,伴随各种奇怪的声音。艺术家安排了一个场景,几千个黑色气球,有摆放有悬浮,影像和气球装置融为一体。“我的创作没有明确的延续性的主题,它只是一种冥冥之中的感觉,但这种感觉比任何艺术形式、流派都强烈。”

艺术家詹禾认为线就是从点到点的行走,是从一个空间到另一个空间的转移,这种空间来自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同时线又是时间的延展。在詹禾的画中,最初线就是线,一张白纸由于艺术家的行为,空间被挤压,显露出痕迹。这次展览的系列叫《Unfold》,制作的过程是折叠,完成后的展示是伸展开,既是画纸的平展,也有线条的伸展之意。色彩从纸被折叠后的伤痕中渗入或透出。詹禾喜欢在画的制作中用到水。用水调色、晕染甚至是用淋浴头喷水冲刷画面。控制水色交流的过程仿佛是在与思绪奔跑。“就像是个游戏,”詹禾说,“我制定了游戏规则,水和色也参与其中。同一个游戏,每次都会有惊喜出现。”

在2012年《四签名》第一次联展的开幕式上,著名评论家陶咏白先生在高度评价了展览之后语重心长地说了一段话:在中国,很多女性艺术家画得很好,曾经也有一些女性艺术家团体展览做得很好,但是后来都销声匿迹了。女性艺术家要坚持不容易,女性艺术家团体要坚持更不容易。在你们今天的展览作品中我看到一种新的生命气息,但是我更希望5年之后、10年之后还能看到你们的展览。你们的组合依然活跃在画坛。

《四签名》女性艺术家组合5岁了(图6)!她们看似随性的游走,使这个组合变得越来越有力量。这种力量不是计划出来的,而是因“无所得”,所以不会纠结在得失上,不会迷失在艺术里。用开放的心态和多种艺术形式与众人分享她们精彩释放的瞬间,在她们眼里艺术世界没有主流与边缘。她们会一直一起工作,一起四处游走。如果说有一个形式上的目标,那就是一起走到108岁。在这个过程中,或许她们连做艺术的念头都越来越淡,从而走向最终的自由。

在北京,有一个女艺术家组合叫—《四签名》2012~2079。

廖家萍 北京服装学院造型系 讲师

“The four signature”——A group exhibition by female academic artists

Liao Jiaping

“The four signature”group is composed of four female university teachers who areclose in age, education and work experience. Even though with different personalities, they do share the samevalues: to create while traveling make life meaningful. In the past few years,they have travelled,worked and held exhibitions together,experiencing the moments of life and persisting their own way of life.

Femaleartists group;“Four signatures”; creation; exhibition;travel.

J124-28

A

1674-7518(2017)01-0105-04

猜你喜欢
联展当代艺术艺术家
当代艺术看得懂
大学生小说联展
椰城(2023年8期)2023-08-24 08:53:14
俱乐部联展
大众摄影(2020年7期)2020-09-16 06:42:20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2018年3期)2018-06-11 15:31:46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2018年2期)2018-06-06 16:26:48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2018年1期)2018-06-05 16:55:48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
现代装饰(2017年1期)2018-01-23 03:31:05
关于当代艺术市场的思考
丝路艺术(2017年5期)2017-04-17 03:12:18
反问片段联展
快乐语文(2016年10期)2016-11-07 09:4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