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迎军 刘元风 郑 嵘
旗袍词义解读
李迎军 刘元风 郑 嵘
尽管旗袍是迄今为止华人文化圈中当之无愧的中国传统女装代表,但民众对于旗袍的历史、类别、概念大多不甚明了,甚至在学术界也对旗袍的称谓与所指存在着诸多异议。本文针对以上问题展开研究,从旗、袍、旗人和袍几个方面开始逐字分析旗袍的词义内涵,并针对当前解读旗袍众说纷纭的状况,通过对旗袍与旗装、祺袍、民国旗袍、港台旗袍、当代旗袍等名词关系的分析,系统归纳与梳理旗袍词义所指,进而探究旗袍与中国服饰文化传统的关系。
旗袍;词义;传统
无论是20世纪上半叶华裔影星黄柳霜在好莱坞亮相的中装造型、还是20世纪80年代国内流行一时又被广为诟病的“迎宾制服”,亦或21世纪以来中国国家领导人夫人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惊艳呈现的“国家礼服”,旗袍一直作为在现实生活中还存在着的“传统”流传至今。与旗袍的广为人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们对旗袍词义内涵理解的不甚确切,甚至在学术界也是莫衷一是。
1、 旗、袍
从旗袍的字面意思上已经反应了袍服与“旗人”的渊源。清太祖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后,将部众划分为红、蓝、黄、白、镶红、镶蓝、镶黄、镶白八旗,建立八旗制度。此后皇太极改“女真”为“满洲①”,由于所有的满洲人都编入旗籍分别归属在八旗之内称作“在旗”,所以满洲人也称“旗人”。尽管清朝时期除了“满州八旗”外,还有“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但习惯上仍称满族人为旗人。旗袍中的旗字特指满州八旗,标示着词义里曾经的少数民族属性。
袍是中国服装史上资历颇老的服装类别,早在《诗经》、《国语》中已经出现了“袍”的名称。根据《诗·秦风·无衣》中的诗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判断,袍服在周代时就已经在军旅中广泛穿着。与现代袍的字义不完全相同的是,先秦时期的袍特指纳有旧棉絮的“内衣(不能直接外穿的衣服)②”。自汉代以来袍开始普及并作为外衣出现,形制也逐渐丰富,此后各朝代的很多民族都把袍服作为日常便装与礼仪服装普遍使用。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衣部》③中提到:“袍,古者袍必有表,后代为外衣之称。” 总结了袍从内衣到外衣的转变历程。几千年来,除了材质、功能的变化外,袍的主要形态特征基本没有变化④。直至20世纪20年代,再次出现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旗袍依然沿袭着“上下一体的长衣服”这一主要造型特点。
2、旗人与袍
满族先民很早就在东北地区苦寒的长白山、黑龙江、乌苏里江一带以渔猎为生, 后来随着生活空间向西、向南的扩张,生活方式也开始转向游牧与农耕。由于长袍罩体可以最有效地抵御风寒,所以袍服因良好的保暖性能而成为他们的着装首选。旗人无论男女老幼都穿长袍,造型上并没有显著的性别与年龄差异。而且旗人长袍也同样采用中国传统的一整片衣料通身连裁的造型手法裁剪制作。但相比而言,由于旗人有着悠久的游猎传统,所以他们的袍服仍然保留着典型的马上民族的服装特点,旗人的袍也因此具有相对独到的特征。第一,汉人的袍(尤其在宋、明时期)大多采用交领或对襟的结构,而旗人的袍则多使用圆领、斜衣襟的结构,紧紧围绕着颈项的闭合式领形具有牢固的适体效果,不仅可以锁住服装与人体之间的空气起到保暖御寒的作用,还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渔牧狩猎时肢体活动的功能需求。第二,汉人的袍通过衣带系结居多⑤,而旗人的袍则主要通过纽扣系结,两种系结方式的牢固度不言而喻,这样的差异同样是源自游牧民族生活方式对服装提出的功能限定。第三,汉人袍的造型相对宽大,尤其是袖子部位,宋、明时期都曾经出现宽松肥大的袖形。而旗人的袍则相对适体,这一特点在袖子部位体现得最为突出。为了便于日常劳作与骑马射猎,旗人的衣袖必须紧窄,甚至在袖口处还设置了开衩与扣袢的结构来适合手腕的造型需求。第四,汉人的袍大多底摆无衩或左右侧缝开衩,旗人的袍在两侧开衩的同时还有前后中心也开衩的造型出现,这样的结构同样是出于功能性需求—长袍完整一片的前后衣襟不适用于骑马射猎,而前后中心开衩后所形成的四片衣襟则可以在骑马时分别搭在马背的两侧,既保证了衣襟的舒展悬垂,又实现了遮挡腿部御寒挡风的功能性。
从东北地区入主中原后,原始的渔猎游牧生活转向了稳定的农耕,旗人也由最初在苦寒之地为生计辛苦劳作转向享有朝廷俸禄。社会身份的转换决定了生活方式的变化,面对强大的中原文明冲击,满族统治者甚至动用了强制手段来维持传统。清时期统治阶级的政策在三百年间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以皇族为代表的旗人痴迷于汉族服饰文化中华丽的丝绸材料、精湛的刺绣工艺,以至于发展到清朝末年时旗人长袍的实用功能已经让位于装饰功能,但总体看来即使到了满清政权被推翻的时代,旗人长袍与汉人长袍的差异依然作为最有代表性的传统得以延续。圆领、盘扣、窄袖、开衩已经成为旗人长袍的符号永远被记录在服装发展的历史上,进而直接影响了20世纪初期旗袍的形成与发展。即便到了百年以后的今天,这几个特征仍然延续在当代旗袍的结构中。
3、旗、袍与旗袍
旗袍中的旗,是与满族服饰文化曾经发生密切关系的最直接证明,反映了旗袍发展中曾经具有的少数民族属性。但旗袍又不能说是只属于旗人的民族服饰,一方面现在的旗袍并非特指旗人的长袍,而是全球华人女装的代表服饰,旗袍历经近百年的发展已经脱离了某一个少数民族的限定而具备了全民属性。另一方面,中国历史发展的特殊性也印证了没有绝对“真空”的“原生文化”这一观点,旗人的袍是与汉、蒙等北方各民族相互融合演进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⑥,而非绝对的“原生服饰”,这也恰恰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的文化特质。从字义上看,现在的旗袍脱胎于旗人长袍,但所指早已超出了“旗”的范畴。
旗袍中的袍揭示了旗袍的历史原点,说明旗袍传承了袍—这个中国古老服饰类别的“基因”,确定了旗袍—这一曾经深受少数民族文化影响的服饰类别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直接“血缘关系”。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经历了近百年的演进之后,发展到今天的旗袍结构形态大多已经从衣襟前开转变为衣身闭合(依靠拉链开合来满足穿脱功能需求、衣襟仅仅起到装饰作用),从而脱离了现代汉语中“袍”的范畴而更加接近于西方连衣裙的造型。可见在服装与文化流变过程中,随着旗袍形态的逐渐演进,旗袍的词义也呈现出不断发展的动态性特征。尽管旗袍的形成与发展都曾经具有鲜明的袍的特征,但时至今日,旗袍已非袍。
图1:穿着旗袍的末代皇后婉容与溥仪的合影
图3:访美期间穿着旗袍的宋美龄
图4:很多欧洲设计品牌都曾经以旗袍为灵感设计新的作品
图5:民国初年流行的“倒大袖”旗袍
旗与袍承载着旗袍演变过程中不同的历史基因,也是中国服饰发展的历史见证。随着旗与袍两个字合为一体之后的发展演进,旗袍逐渐成为一个既不只是满族的长袍、也不同于传统袍服的全新名词。今天的旗袍早已脱离了旗的限定,也模糊了袍的特征,旗袍这个专有名词既寓含着曾经的历史源渊,又呈现出全新的服饰面貌。
1、旗袍一词的出现与所指之争
“旗人的袍是否属于旗袍、甚至旗袍与旗人之袍是否有关联”这一问题,是近年学术界讨论的焦点,综合现有文献中的解释可以大体归纳为两类观点。第一类认为旗袍的词义包括清代旗人的袍、辛亥革命以后在旗人袍的基础上改良而成的服装,这也是目前学界普遍认同的观点⑦。第二类观点认为旗人的袍不属于旗袍,原因是满语中并没有旗袍这个词,旗人称本民族穿着的袍为“sijigiyan(满语)”而非旗袍,所以旗袍一词在历史上并不是满族人对本民族袍服的自称。持这一观点的学者甚至认为,不仅旗袍不是旗人之袍的称谓,甚至旗袍与旗人之袍都没有传承关系⑧。
针对以上争论,不妨追溯到旗袍一词的起源来寻求答案。在著名的刺绣技法著作《雪宧绣谱》中,谈绣花工具的章节里有这样一句话:“绷有三:大绷旧用以绣旗袍之边,故谓之边绷。”这是目前已知出现得较早的旗袍一词。这本绣谱是沈寿口述、张謇笔录整理、由南通翰墨林书局在1919年出版的,按年代推算,此处的旗袍应指旗人的袍。“近来海上女界旗袍盛行,闺秀勾襕,各竞其艳。⑨”这段话刊载在1920年1月18日的《时报》上,同样是在20年代初期明确地使用了旗袍一词,从句子的大意来看应该指的是当时新流行的旗袍。到了1934年,《时报》一篇名为《旗袍的沿革》的文章中清楚地说明了当时使用的旗袍这一词与清代旗人的袍的关系:“旗袍本来是旗人所穿的,但是到了目今呢,却成为摩登的时装了。⑩”无独有偶,1940年出版的《良友》第150期中也明确地阐述了旗袍一词的来源与所指:“旗袍这两个字虽然指的是满清女子的服装,但从北伐革命后开始风行的旗袍,早已脱离了满清服装的桎梏,而逐渐模仿了西洋女装的式样,成为现代中国女子的标准服饰了。⑪”
尽管分析旗袍一词出现之初的词义可以明确旗袍与旗人的袍的关联,但情形并没有因此而完全明了,在两种观点的论述中,都出现了“旗装”一词。旗装与旗袍又有什么关联呢?如果从解读词义角度展开分析的话,还有几个与旗袍密切相关的词都不能回避—旗装、祺袍、民国旗袍、港台旗袍、当代时装旗袍。
2、旗装、祺袍与旗袍
《中国旗袍》一书中曾写到:“从此,满族就被称为‘八旗’或‘旗人’,所着的服装也就统称‘旗装’⑫”。在《百年衣裳—20世纪中国服装流变》中也提到:“满族妇女多穿本民族传统服装—长袍,亦称 ‘旗装’。旗装衣袖较汉女装窄些,至清末旗装袖口平且宽大。⑬”由此可知,旗装主要指旗人妇女所穿的长袍,应该包含在旗袍的词义范畴之内。
在《中国妇女服饰与身体革命(1911~1935)》中有这样的一段话:“1926年2月27日上海《民国日报》有短文《袍而不旗》,提议改称‘中华袍’。又有人提议叫做‘祺袍’的,但兜兜转转的,最后还是叫回‘旗袍’了。⑭”虽然当年祺袍的名称并没有被认可,但在现在的台湾地区还可以见到“祺袍”的提法。台湾出版的《祺袍制作与体型研究》一书中明确说明了祺袍一词的产生过程:“民国六十三年元旦,中国祺袍研究会在台北成立,大会中邀请中国服装史专家王宇清教授举行专题演讲,讲题是‘祺袍的历史与正名’,讲词中主张改‘旗袍’为‘祺袍’,以表示幸福吉祥之意,当场获得大会通过,作成决议案,并呈报主管行政机关备查,这就是‘祺袍’一名的由来。⑮”书中叙述的主体是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旗袍,所以文中提及的改“旗”为“祺”显然是由于当时的旗袍已经脱离了“旗人”所限定的少数民族属性,而改“旗”为“祺”也可以充分彰显汉文化中的祥瑞寓意,并借此来强调现代旗袍的全民族属性。总之,祺袍是当今台湾地区对于20世纪20年代以来旗袍的称呼。不过,尽管台湾地区实用祺袍一词已经“报主管行政机关备查”,但一直以来都处于旗袍、祺袍两个词共用的状态⑯。
3、民国旗袍、港台旗袍与当代时装旗袍
针对旗袍词义解读的复杂状况,包铭新将旗袍的含义做了广义与狭义两个方面的概括:“广义上说,旗袍经历了清代的旗女之袍,民国时期的新旗袍和当代时装旗袍三个时期的发展,其中以民国时期的新旗袍最典型也最为重要。狭义地说,旗袍就是民国旗袍,当然还可以包括民国以后基本保持民国旗袍特征的旗袍。⑰”以广义、狭义的方式梳理旗袍词义的内涵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词义混乱的问题,同时文中用了“民国旗袍⑱”与“当代时装旗袍”两个词,以时间为线索将各时期的旗袍区别开来的方法也为我们解读旗袍词义提供了思路。
以时间与流行地域为线索,自旗人的袍服算起,旗袍大体经历了四个主要的发展时期。第一个时期是辛亥革命以前,包括旗人入关前的袍服与清代袍服,此时的旗袍也称旗装,入关前主要使用于八旗聚居的东北地区,入关后则以统治中心—北京为核心。第二个时期是从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是旗袍实现 “现代化”演进的重要阶段,也被称为旗袍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的旗袍通常被称作民国旗袍,这一时期旗袍的流行以上海为主导。第三个时期自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这几十年间旗袍几乎在大陆的日常生活中彻底消失,但却在香港、台湾,以及东南亚的华人圈中广泛流行。此时的旗袍从审美到技术手段都逐渐转向西方的立体化造型,最终完成了运用西方裁剪技术塑形的颠覆性改变,通常被称作“港台旗袍⑲”。第四个时期是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大陆地区再度兴起旗袍热,旗袍开始作为中国服饰文化的“代言人”被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并被众多西方服装设计师在国际化的设计作品中频繁演绎,此时的旗袍通常被称作当代旗袍、时装旗袍或当代时装旗袍。
在当今的社会生活甚至理论研究中,旗袍称谓与解读的混乱不清是毋庸置疑的事实,梳理旗袍的涵义无疑对旗袍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旗袍的字义与词义的梳理最终形成以下观点:
首先,旗袍是流传至今的中国传统服饰。从历史的角度看,旗袍继承了中国袍服的传统;从民族的角度看,旗袍融合了汉、满等各民族的服饰文化;从发展的角度看,旗袍在不同历史时期与时俱进地在吸收外来文化、适应时代需求与社会生活,迁演传承至今。
第二,旗袍是包含旗装在内的、经历了数百年发展的服饰类别。现在所说的旗袍无论以时间、地域,还是形态来划分,都是一个广义上的概念,而非某一个民族、地区所流行的某一类特定服装。
第三,旗袍最初作为汉民族对满族服装的称呼而出现,随着辛亥革命以后社会的变迁,进入“现代化”革新的旗袍已经褪去了满族服饰的民族特质,因此民国时期的旗袍开始脱离原始意义上的旗、袍的概念而成为一个专有名词。旗袍词义所指之争与旗袍、祺袍两个名词的混用,都反映了旗袍的形成与发展的特殊性与复杂性。
第四,旗袍类别的称谓综合了民族、地域等多个角度,呈现出复杂的状态。以时间与流行地域的方式细分旗袍种类是目前解读旗袍最有效的方法,以时间为线索分类依次是旗装、民国旗袍、港台旗袍、时装旗袍。台湾地区的祺袍所具有的涵义基本等同于前面提到的民国旗袍、港台旗袍与当代时装旗袍(表1)。
表1:以时间与流行地域的方式细分旗袍种类
注释:
① 满族是以女真人为主体,融合部分了汉、蒙古等民族而逐渐形成的民族共同体。皇太极对族称的更名为后来“满族”族称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辛亥革命之后,开始确定族名为满族。
② 《释名·释衣服》中解释袍为:“袍,苞也。苞,内衣也”,《礼记·丧大记》上说“袍必有表,不禅。”郑玄注:“袍,亵衣。必有以表之,乃成称也。”,又有《礼记·玉藻》中说 “纩为茧,缊为袍,褝为絅,帛为褶。”
③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6月,上海
④ 《急救篇》卷二中有“袍襦表里曲领裙”的记载,颜师古注:长衣曰袍,下至足跗。 《释名·释衣服》上解释为:袍,丈夫着下至跗者也。现代对于袍形态的解释基本与历史一致:《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中式的长衣服。《百度百科》解释为:直腰身、过膝的中式长外衣。
⑤ 中国何时开始使用纽扣固定服装尚无定论,目前大多认同服装上使用纽扣系结的形式至少在唐代已经出现,并且得到出土实物的证实。明代汉族女装上使用纽扣系结的手段也曾经比较普遍,但总体看纽扣在满族服饰中的作用更具代表性。
⑥ 袁杰英在《中国旗袍》一书中提到:“(袍服)其形式世代相传,从西周时期的麻布窄形筒装,延传其后,同时也受元代蒙族妇女长装的影响,一直是以简约的直身为基本样式,均称‘旗袍’。”包铭新在《近代女装实录》中也指出:“旗袍,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一件套女服,由清代旗人之袍装演变而成,但也受古代其他袍服的影响,流行于近代。”
⑦ 袁杰英在《中国旗袍》中明确指出:“旗袍属于满族的民族服装。”郁风女士在该书的序言中也给旗袍做了类似的定义:“旗袍,顾名思义,是指清朝满人入关前后八旗妇女的衣袍,即以满、蒙为主体的关外妇女的常服。”沈从文先生在《中国服饰史》中提到:“20年代开始,妇女喜爱上由满族女装演变而来的旗袍。”《服饰与考证》一书对旗袍的定义也是同样的观点:“旗袍,顾名思义,本是满族妇女(即旗人女性)的主要服装。旗袍在形成过程中,吸收了辽、金以及蒙古的袍服制。而后成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服装。”《中国历代服装、染织、刺绣词典》上面的解释是:“由满族妇女的长袍演变而来,由于满族被称为‘旗人’,因而这种长袍称为‘旗袍’。”《辞海》中对于旗袍的解释是:“旗袍原是清满洲旗人妇女所穿的一种服装,辛亥革命后,汉族妇女也普遍采用。经过不断地改进,一般样式为:直领,右开大襟,紧腰身,衣长至膝下,两侧开衩,并有长、短袖之分”。《中国衣经》中也提到:“长袍,亦称旗袍,满语称“衣介”,是旗人特有的袍子……从清代至民国年间,无论汉满、男女、城乡、贫富,一般人都有一件旗袍。妇女穿的旗袍,因能体现女性优美体态,一直延用至今,被誉为中华妇女的‘国服’。”
⑧ 卞向阳在“论旗袍的流行起源”一文中谈到“从历史的沿革角度考虑,自19世纪末起包括服装在内的部分旧传统习俗就被有识之士当作妨碍中国进步的障碍,1911年辛亥革命期间废除了清代的服装礼仪制度,还发生了短暂的排满风潮,其后又有“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在受西方文明影响最早也最大的上海,复制清代旗装袍的社会条件似不充分。再从旗袍的使用群体角度分析,旗袍初始的穿用者和最早的倡导者是都市中受西学影响较深的学生等社会群体,她(他)们绝大多数是汉族人,她(他)们的祖先在清初经过流血抗争才为汉族妇女取得不穿满式服装的权利,服装史上由此有了清代女装的‘汉装(Han Style或Chinese Style)’和‘旗装’之分,尽管自清末起上海女装就是西洋东洋、汉装满装兼而有之,但要让其照搬曾为之唾弃的旧传统服装少有可能。由此可见,旗袍与清代旗装中的袍应该不会有直接的渊源关系。”
⑨ 佚名:“暖袍”,《时报》,1920年1月18日第三版
⑩ 佚名:“旗袍的沿革”,《时报》,1934年2月27日号外《服装特刊》
1、 黄能馥编著:《中国服饰通史》,中国纺织出版社,北京,2007年5月。
2、 袁杰英编著:《中国旗袍》,中国纺织出版社,北京,2000年1月。
3、 包铭新主编:《中国旗袍》,上海文化出版社,上海,1998年12月。
4、 吴昊著:《中国妇女服饰与身体革命(1911-1935)》,东方出版中心,上海,2008年。
5、 何德骞著 :《服饰与考证》,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0年1月。
6、 袁仄、胡月著:《百年衣裳—20世纪中国服装流变》,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2010年11月。
7、 刘瑜著:《中国旗袍文化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上海,2011年7月。
8、 崔爱梅著:《祺袍制作与体型研究》,台北,2001年3月增修。
注:本文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抢救传承与设计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传统服饰中的“中国元素”及创新设计研究》(项目号:2014AG02389)的阶段性成果。
李迎军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副教授 博士生
刘元风 北京服装学院 院长 教授
郑 嵘 北京服装学院 教授 博士
The Interpretation of Qipao
Li Yingjun Liu Yuanfeng Zheng Rong
People are not clear about the history, category and concept of Qipao even though Qipao represents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women’s wear in the Chinese cultural fi eld till now. There are even lots of different opinions to the appellation and signi fi ed of Qipao in the academic fi eld The research about meaning of Qi, Pao, Qiren & Pao was based on the above issues. We are going to analysis Qipao, Qizhuang, Qipao of ROC, Qipao of Hongkong&Taiwan, contemporary Qipao to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Qipao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costume culture.
Qipao;meaning;tradition
J523
A
1674-7518(2017)01-003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