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视角下的香格里拉
——解读《消失的地平线》

2017-05-25 02:31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南京211168
名作欣赏 2017年14期
关键词:林森香格里拉

⊙王 卉[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南京 211168]

不同视角下的香格里拉

——解读《消失的地平线》

⊙王 卉[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南京 211168]

《消失的地平线》描绘了香格里拉的圣洁、美丽和神奇,当世人憧憬着踏上旅途,去寻访这片世外桃源时,别忘了詹姆斯·希尔顿也曾告诉我们,在有些人眼中,香格里拉是地狱、寻常或者异端。

香格里拉 世外桃源 地狱 寻常 异端

阅读詹姆斯·希尔顿于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人们很容易被这个传奇的故事所吸引。有着不同生活轨迹的三男一女,在完全不知情的状况下,被飞机带到了世界最高山系中的严寒之地,处境艰难之际,遇到了当地的僧人,带他们进入了一个叫作香格里拉的神秘地方。这是一个深藏在雪域高原上的美丽山谷,处处让人感到不可思议。例如,山谷内外有着巨大差异:山谷外奇寒、缺氧、一片蛮荒,但经由悬崖下到山谷中,则是另一番景象——雄伟壮丽的喇嘛庙、雅致迷人的室内陈设、美味可口的饮食、舒适的起居安排。山谷看似与世隔绝、闭塞禁锢,却精心保存着人类历史中最为精华的典籍、音乐,也拥有现代工业文明中华丽瓷浴缸、下水管道、中央供暖等时髦、先进的享受和技术。

对于这个神秘、奇特的地方,故事中四位主人公的看法各有不同。小说的“译者序”中写道:“人们不断因为这部作品踏上寻找香格里拉的旅途。”如果真是这样,人们想寻访的很可能只是康韦眼中的香格里拉,而不是其他三位的。

一、康韦和他眼中的香格里拉

由于康韦是主要人物,叙述也是以他的视角展开,可以推测他对香格里拉的感知是作者最想传递给世人或者说是读者的。读者对于康韦感知的认同,则要建立在对这一人物的认同之上。作者着重刻画了康韦的几个特点。

首先是聪明博学,多才多艺。他读牛津时的同学在谈论起他时,说他“确实聪明。他的大学生涯比所有人都精彩……他是赛艇队的蓝色荣誉选手,学生会的核心人物,这个奖、那个奖简直拿到手软。另外,他还是我见过的最厉害的业余钢琴家。这家伙全能得简直让人瞠目结舌。人人都觉得乔伊特会培养他当未来首相”。多年以后,即使是相交甚浅的同学,“对他的印象都极为深刻并且生动。他的确是个不同寻常的青年,而我恰是在崇拜英雄的年纪认识了他,因此,在我的记忆中,他更有种与众不同的浪漫气息。他身材颀长,相貌英俊,不仅在各种体育比赛中出类拔萃,还包揽了学校的所有奖项……他身上有一些伊丽莎白时代的特质——多才多艺,英俊倜傥,心灵与体魄完美统一。”

其次,阅历复杂,勘破世事。除了经历过大学时代的辉煌,康韦还参加过“一战”,获得金十字英勇勋章,战后回到牛津当教员,后来在领事馆工作了十年。他“有足够的经验能够掂量出自己和别人的机遇。他知道那些肥差不是给他准备的,而他对肥差也没什么兴趣。这并非‘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庆幸。他更喜欢没那么拘谨但比较有意思的工作,通常这类工作都不怎么样,周围人看来他是打了一手烂牌。他倒觉得自己这手牌打得挺不错,至少这十年他过得丰富多彩,自得其乐”。

再有,遇事冷静,富有责任感。当四人意识到乘坐的飞机被劫持时,反应各有不同,只有康韦忙着做一件实事,“他搜集了所有纸片,用他掌握的各种语言写下求救信息,不时往外扔几张”。马林森对康韦充满了信任,他这样向机上的其他人介绍“眼下这关口能有他在,我们太他妈幸运了。他不仅会说那些语言,而且和人打交道很有一套。如果说有人能帮我们摆脱困境,那一定是他。他向来处事冷静”。他自认为“内心并不积极,也根本不喜欢责任,但在关键时刻,没人比他更能忍辱负重,也没人比他更能担起责任”。

作者赋予了康韦这些特点,塑造了一个带着神性、近乎完美的形象,而经由他的视角呈现出的香格里拉更容易被当作是此地最真实的写照。

最初,康韦是被香格里拉的景观所折服,即使是缺氧和极度的疲惫,也没能让他忽略眼前的美景。“这景象的确美妙得让人难以置信。色彩缤纷的亭台楼阁依山而建,没有半点莱茵城堡的那种冷漠的审慎,却好似峭壁上破石而出的花瓣般娇美,整座建筑群既宏伟又考究……再向上看,卡拉卡尔的雪峰高耸入云,如同一座熠熠发光的金字塔。康韦心想,这大概是世界上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山景奇观了……向下望去,景色同样迷人。山壁几乎直坠入裂开的磐石中,这裂口大概是远古的地壳变动产生的。谷底一片朦胧,看起来遥不可及,但绿意盎然,似乎远离风暴的威胁。”在香格里拉的第一个夜晚,修整之后,身心放松的时刻,“康韦凝视着窗外,卡拉卡尔的雪峰像金字塔般微光闪烁。在明亮的月光下,广阔无垠的夜空衬托得卡拉卡尔格外清晰,仿佛轻抬手就可以触碰得到……他觉得整个山谷仿佛是被陆地环抱着的港湾,卡拉卡尔山则像灯塔一样庇护着这里……眼前的山峰真的散发着冰蓝色的光芒,与夜空和月光的异彩交相辉映。”

除了自然景观的奇伟壮丽,大喇嘛佩罗向他讲述的历史和预言的未来,也令他对香格里拉敬畏得五体投地。一个睿智、冷静、品位高雅且无欲无求的人,他的所见、所感当然会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所以如果读者只注意到香格里拉圣洁、美丽化外之境的一面,也完全在情理之中。但小说还提供了其他人对这个神秘之地的看法,他们的认知,是否就一定不如康韦的可信呢?

二、马林森和他眼中的香格里拉

马林森是四个人中最年轻的,对于新情况,他总是最先做出反应,表明态度,虽然看上去冲动,甚至无理,但他身上有着年轻人特有的热情、率真和黑白分明的是非观。他在性格和行事上和康韦形成鲜明的对比。康韦由于历经世事而心如止水,他从不轻易下结论,也不执着于他人某种行为的是非对错,可以说他对整个世界的命运甚至是自己的生死都持一种随遇而安的淡漠。在康韦面前,马林森就像一个简单、敏感的小男孩,卖力地东突西进,却永远不得要领,看不到真相。但马林森身上种种看似不完美的特质,恰恰是最具原始张扬的生命力的地方,正是这些最终打动了康韦,让他下决心,抛开圣地,完成对“年轻和爱情”的保护。

马林森是一个勇敢坚持自己观点的人。当周围的同事背地里传言康韦因在战争中受伤而使精神方面有障碍时,他通过自己的观察,认定康韦能力超常、行事果断,所以对传言置若罔闻,依旧崇拜着康韦。在被迫来到香格里拉的整个事件中,他最初视康韦为权威,视他为可以带领大家脱离险境的唯一人选,但是看到康韦对离开一事并不积极时,他虽然焦急、无奈,但是并没有气馁,而是私下里和洛岑打点好一切,计划逃离这个地狱般的地方。当他向康韦摊牌,提出一同离开时,遭到了拒绝。即使这样,也不能终止他的脚步。他对这里的自然风光和文化气息并不在意,一心一意要离开,与洛岑相爱,没有成为他留下的理由,反而是将爱人救出地狱的信念让他在行动上更加果敢、积极。马林森能勇敢坚持自己的观点,恐怕也是获得康韦喜欢的一个重要原因——不随波逐流,不屈从权威,为了爱人不惧涉险,这些的确值得欣赏。

马林森常常表现得很冲动,但这主要是由于他比别人对危机更敏感,更渴望能做些什么去扭转局面。比如最早发现飞机偏离航线的是他,最早发现飞行员被调包的是他,提出要和飞行员谈判或是制服飞行员的也是他,在香格里拉三番五次向张僧人提出要离开的也是他。正是因为他提出和实施了很多行动方案(无论可行不可行),才反衬出康韦和其他人的冷静或老于世故。

与康韦将香格里拉视为圣地和理想世界不同,马林森对香格里拉是深恶痛绝的。他认为“这地方就应该被摧毁,不管它是个什么东西。这地方不干净,不对劲……一群干瘪的老头子像蜘蛛一样蛰伏在这儿等人靠近……太龌龊了……”他讨厌这里,香格里拉却要将他强行留下,张僧人认为洛岑能够安抚他、挽留住他,却不料洛岑竟被他的爱情打动,冒险和他一起离开。按照张僧人的讲述,在香格里拉生活、修行了六十年的洛岑不会不知道,她一旦走出此地,会迅速面临着衰老和死亡,但是她还是选择了和相爱的人逃离。曾经有外来者,因为不愿意留下,而枪杀了香格里拉的第二位创建者亨舍尔,使大喇嘛们改变了策略,不再将涉足此地,装备齐整的探险队作为后继力量,而是主动去外部世界带回(其实,这种强行带回的行为与劫持有何区别)平常人,加以感化、引导,以延续香格里拉的生命力。马林森没有武器,但他还是给此地造成了震荡。一夜之间,两个对于香格里拉来说很重要的人和他一起离开了这里,一个是纯洁、柔美的化身,一个是未来的继承者。当康韦舍弃了香格里拉,陪着马林森超过隘口,他看到,“那个满族小姑娘脸上有着他从未见过的光彩。她向他展露了一具最迷人的笑容,但在她温柔的眼眸中,只有那个年轻的男孩。”

“激情的枯竭或许就是智慧的开始”,大喇嘛、亨舍尔、张僧人、康韦,他们都曾在年轻时经历过战争,品尝过人世间的欢愉、富贵、辉煌和磨难,所以他们能够建构或者认同一个平和、中庸,以默祷修行和追求智慧为最高要义的世界。马林森因为年龄、阅历、个性,注定无法理解这个世界。在阅世不深,内心尚且躁动不安、无所敬畏的年轻人面前,因为去留的自由被束缚,香格里拉的美好、秩序、神性,统统都被忽略,只能感受到邪恶的气息。不存在完美的世外桃源,即使是香格里拉,睿智的康韦视其为圣地,年轻的马林森则将它看作地狱。没有谁对谁错,只是视角不同、感受迥异。

三、巴纳德、柏灵克洛小姐和他们各自眼中的香格里拉

相对于康韦和马林森对香格里拉持有的圣地和地狱的形而上层面的极致看法,巴纳德和柏灵克洛小姐的态度显然更加务实。巴纳德是个国际金融诈骗犯,如果说在身份暴露时,他为自己做的一番辩护尚有一丝合理之处,那么之后他打算将金矿的信息透露给政府从而使自己得到豁免的如意算盘,则将他自私、贪婪的本性暴露无遗。他不在乎香格里拉是否会因为金矿的采掘,而使自身的文明遭到破坏、毁灭,只要他可以脱身,他会有一堆的说辞证明他这样做的合理和伟大。在这个曾经的金融家、后来的金融诈骗犯的眼里,香格里拉巨大的金矿才是它唯一的价值,这里与别的金矿所在地并无不同。

身为传教士的柏灵克洛小姐,面临任何问题她都可以在信仰中找到答案,比如乘坐的飞机被劫持,滞留某地无法离开,她都将其归结为是上帝的意志。她无比虔诚,危急时分,总能在信仰中获得安慰和力量。正如巴纳德眼里只有金钱,柏灵克洛小姐生活中也只有宗教,她没有丝毫的艺术欣赏力,“参观画廊和博物馆总是让她头疼”。对于喇嘛们献身于默祷修行与追求智慧,她认为那是无所事事。她虽然不像马林森那样厌恶这里,但显然也没什么好感。她“一直在寻找异教徒堕落迹象”,尽管没什么收获,但依然设想要让教会派一位传教士到这里,最后她决定留在香格里拉布道,不是因为喜欢这里,也不是因为走不掉,只是她思考后得出结论,自己被带到这里,是上帝的旨意。她“强烈反对‘适度’的观念,这种说法我们已经听得太多了。你大可以称之为心胸开阔,但是在我看来这会导致可怕的放纵。当地人的问题恰恰在于他们的心胸开阔,而我决心以我的全部力量与之斗争。”柏灵克洛小姐的趣味和价值观和香格里拉是格格不入的,她留下来,不是为了传承这里的文明(在她看来,这些也不是文明),而是为了改变这里的信仰和价值观。

香格里拉的四位亲临者,只有康韦认可它的智慧与魅力。当我们因为小说,而对香格里拉心驰神往,甚至打算背起行囊,要去实地一睹真容的时候,是否想过,如果没有康韦的视角,即使我们身处其中,也可能会像马林森、巴纳德、柏灵克洛一样将其视若地狱、寻常或者异端?

作 者:王卉,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编 辑:康慧 E-mail:kanghuixx@sina.com

猜你喜欢
林森香格里拉
编辑部来了一只小狐兔
香格里拉村庄
香格里拉行
“香格里拉”的由来
开往香格里拉
寻找香格里拉
联墨双馨
一路踽踽独行
麦兜姑娘的小赞歌
最熟悉的陌生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