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清[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泰州仲氏闺秀诗人对春季物候的多样化体悟
⊙邓小清[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清代泰州仲氏闺秀诗人对春季物候的感受,一方面传承了春恨主题,并将春恨情结与思亲怀人、伤离痛别、伤老忧生等情感交汇融合,另一方面抒写了对阳春美景的无限遐思和百般眷恋。
春季物候 泰州仲氏 闺秀诗人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悲怨之作的表现模式之一就是‘春恨’。春恨主题寄寓了历代诗人、作家观物反思,借与自然界的物我关系对社会人生的广泛思考。”“春恨具体可分为两种:一是面对初春、仲春美景所发生的怨春、恨春之情,见美景反生愁思,感伤自身本质没有在人与人或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得到应有的肯定,这是一种自我与对象同构异质的比照;而另一种,则是面对暮春残景发出的惜春、悯春之悲,痛惋花褪红残,好景不长,联想到自身在现实中的被否定和难于被肯定,如同春光难久,春去难归,这是自我与对象间‘同形同构’的印证。”泰州仲氏家族女性诗人沿袭历代文学传统,将内心的惆怅惋惜之情注入到春季物候之中,着重从惜时伤逝的情感层面延续第二种春恨类型,而舍弃了将春景作比体——以女性伤时不遇比况不遇明主、不逢其时这一外在的表现形式。
主体对观照的客体并不总是一种平行式的临摹,有些时候往往会呈现逆向式的背反,这时就形成一种景情相悖的比照。“春恨是一种较为痛楚的悲,外界美的特征越突出,主体内心感受便越强烈;主客体之间质的距离越大,理性的因素亦随之增强。”审美对象愈是美不胜收,审美观照者愈发愁肠百结,无处抚慰,这种景情相悖的比照正是春恨主题突出的表现模式。仲氏闺秀们延伸了这种模式,将春恨情结同思亲怀人、伤离痛别、伤老忧生等多种不同的情感交融汇合。
芳春盛景往往能触动人内心深处最诚挚的感情,唤起思亲情怀。仲莲庆《春草》:“东皋昨夜廉纤雨,绿浅香微处处春。白马踏来初有迹,黄羊卧处未成茵。烟浮古道青鞋软,日落遥山翠霭新。只恐王孙归未得,天涯望断玉楼人。”春雨滋润之后,绿浅香微,春草翠色欲滴,这阳春美景强烈地撼动了萦绕在心头的那份对亲人的深深思念之情,诗人日日翘首以盼,肝肠寸断。
伤老忧生是古往今来挥之不去的敏感情结,而睹春景尤易触动韶华易逝、红颜易老的嗟怨悲叹。例如蝴蝶的轻盈飞舞恰如人年少轻狂、不谙世事,反而使人萦系心头的伤老忧生之叹一触即发,无处遁形。赵笺霞《蝴蝶》(其一):“凤子轻盈舞暮烟,翻飞斜过落花前。春回庄叟生前梦,魂绕罗浮洞里天。缱绻乍停雕槛畔,轻狂又过画墙边。迷沉不识年华老,犹自双双影共连。”蝴蝶羽翼轻盈,缱绻飞舞,诗人睹之,反责其轻狂无知,整日耽于玩乐,不知老之易至,忧生之感、怨恚之情溢于言表。一些特定物候还与女子的特定人生阶段定向地捆绑在一起,例如花开花谢就与女子的容颜盛衰形成一体化的契合。《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孔颖达认为:“毛以为少壮之桃夭夭然,复有灼灼然,此桃之盛华,以兴有十五至十九少壮之女,亦夭夭然复有灼灼之美色。”此后花开正艳,就用来象征女子年华正盛、貌美如花。相反,红花凋零则往往勾起女子红颜薄命之痛。仲振宜《落花》(其一)即印证了花开花谢与女子红颜的定向比附:“花开花谢不须伤,自是红颜易断肠。当日繁华归转瞬,只今漂泊惜明妆。三分幽恨间青琐,一片春愁冷艳阳。寄语奚童莫轻扫,残英满地总文章。”繁花转瞬即谢,女子红颜易逝,人与花同命相连,这满地残英岂能不惹出满腹春愁?《落花》(其三):“一番憔悴冷胭脂,薄命何堪又此时。自分幽芳埋浅土,不随飞絮入春池。红尘易了生前债,金屋谁描病后姿。为问瑶宫花侍史,绿阴几得子盈枝?”作者目睹落花铺地,更添容颜憔悴、红颜薄命之愁。
与春恨主题大为异趣,阳春美景抒写对春天美好自然风光的喜爱和赞美。“春,是四季物候中最美好、最宜人的时令,与之相关的一系列美好的意象特质,最易同人的自我感觉中最美好的东西联结契合。”春勃发无限的生机灵气,在沉寂了整整一个冬天之后,总能激起人内心的温暖和喜悦,与观照者内心一拍即合,让人欣喜,惹人眷恋。仲振宜《立春》:“犹是沉寒痼冷时,春来人意若为怡。渐回芳草天涯梦,催赋梅花驿路诗。蜡燕家家攒采胜,碧云面面护青旗。东君毕竟来何处。问取黄鹂知不知?”沉寒痼冷之时,春天降临人间,枯叶转青,归燕忙碌,万物生机勃发,诗人见之怡然自得,才思喷发,诗情激荡。
从延续文学传统到抒发个人感触,泰州仲氏闺秀诗人对春季物候既有缠绵悱恻的春恨情结,又有浓郁深厚的春恋情怀,呈现出多样化的体悟,为春季物候诗作注入了个性化的内容,彰显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① 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168页。
② 谢榛:《四溟诗话》,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180页。
③④⑨㉕ 王立:《中国古代文学十大主题:原型与流变》,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版,第173页,第184页,第190页,第174页。
⑤⑥⑦⑧⑩⑮⑯⑰⑱⑲⑳㉓㉔㉖㉗㉘㉙㉚㉛㉜㉝㉞㉟㊲仲莲庆等:《泰州仲氏闺秀集合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74页,第244页,第248页,第249页,第244页,第246页,第264页,第269页,第275页,第274页,第268页,第253页,第253页,第249页,第264页,第264页,第245页,第251页,第269页,第271页,第276页,第276页,第276页,第 273页。
⑪⑫㉑㉒ 郑玄笺,孔颖达正义:《毛诗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842页,第843页,第59页,第59页。
⑬⑭㊱ 彭定求等:《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307页,第1874页,第1258页。
[1]黎翔凤.管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
[2](明)谢榛.四溟诗话[M].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C].北京:中华书局,1983.
[3]王立.中国古代文学十大主题:原型与流变[M].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
[4](清)仲莲庆等.泰州仲氏闺秀集合刻[M].方秀洁等.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明清妇女著述[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汉)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毛诗注疏[M].十三经注疏[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6]彭定求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作 者:邓小清,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2015级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学。
编 辑:康慧 E-mail: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