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茹 张允
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数学教学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兴趣。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积极性,从而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主动参加获得知识而不变成知识的贮藏库。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个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各个侧面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谈几点浅见。一、创设探索性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知识本身所蕴含的吸引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求知欲。精心设计问题,提供充足的探究材料,让学生在探究中表现自己。要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做到不问无用或无效的问题,并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究材料,铺设一条有趣而感兴的探索之路。如在教学“大于号、小于号”时,让学生思考:7>6与7<8”是的“7”为什么一会大?一会儿小?学生饶有兴趣,通过讨论得出。7跟6比,7比6大;7跟8比,7比8小。因为比的对象不同,所以结果也不同。二、创设竞争性情境,引发学习兴趣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我们既然处在一个大的竞争环境中,不妨也在我们的小课堂中设置一个竞争的情境,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教学中做到“低起点,突重点,散难点,重过程,慢半拍,多鼓励。”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在计算中也应该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题。如教学12—9时,学生会用“想加法做减法”,因为9- 3=12,所以12—3=9后,再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题:因为12—10=2,2+1=3;因为10—9=1,1+ 2=3,所以12—9=3,这样可以训练学生发散式地思考问题,同时通过比较不同的解法,找出最简单的解法。三、创设游戏性情境,提高学习兴趣。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思维特点,设置游戏性情境,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8的认识”,在做课堂练习时,教师拿出两组0至8的数字卡片,指定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各代表男队,女队进行比赛。虽然此刻教师还没宣布比赛的规则和要求,可是全体同学已进入了教师所设置的情境之中,暗中为自己的队加油,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引发出来了。又如,在课堂训练时,组织60秒抢答游戏。教师准备若干组数学口答题,把全班学生分为几组,每组选3名学生作代表。然后由教师提出问题,让每组参赛的学生抢答,以积分多为优胜,或每答对一题奖励一面小红旗,多得为优胜。学生在游戏中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精神高度集中,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不少有用的知识,并受到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四、创设操作性情境,调动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如第一册第66页的思考题“要拿出8分钱,你能想出几种拿法?”每一个学生都能想出一些拿来法,但要说出所有的拿法是困难的。因此,要求学生首先要认真审题,观察图中所给的条件。5分硬币1个,2分硬币4个,1分硬币8个,其次要求每个学生准备同样的硬币一套,动手拿一拿。然后指导学生有序地拿和想。又如教学长方形的特征,有的教师习惯于先让学生沿着长边对折,量一量,得出结论;再沿着宽边折一折,量一量,得出结论。这种教学表面上看似乎全体参与,全体动手,实质上是让学生按教师设计好的步子一步一步走到终点的。这种流于表面的浅层参与,难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热情。如果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看一看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就给全体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他们会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得出结论的,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情境设计,不但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乐趣,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在数学教学中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教学时,我深深地体会到,应创设多种情境,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也得到发展。兴趣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直接心理因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特征,紧密结合學生的个性特点、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通过直观教学,创设情景等多种手段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知识吸收内化, 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智能,才能使教学课堂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