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周
【摘 要】阅读教学主要是指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两部分,指导阅读应以课内为主,课外为辅。由内到外,课内阅读是基础,课外阅读是拓展和补充,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要成为有机整体,这才是阅读教学根本,那么如何才能把两者有机地结合呢?这是我们语文教师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课;方法指导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无论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成功的阅读绝不是让学生机械地复述原文,而是通过一系列的阅读实践活动,达到培养学生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吸纳能力、评价能力的目的。如何达到上述目的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觉得起码要做到如下几点:1.注重“情境”的创设,精心设计课前导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小学生思维的特点和优势是直观性和形象化,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对于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可以实现意义的建构。从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因为在“情境”的媒介作用下,那些生动直观的形象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研究表明,环境无不对人的心理发生着作用,恰当的情境刺激有利于学生的自主体验、想象放飞、个性张扬。情境的实质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是促使学生能动地活动其中的环境。这种充满美感和智慧的氛围,与学生的情感、心理会发生共鸣而契合。它所观照的是学生内心的自由、愉悦、释放、本真,建构性阅读教学力图把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文本相结合,拓宽文本的空间,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用文本提供的模式加以艺术化,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一段好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积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2.培养学生创造性的阅读如果说,质疑性阅读是较高层次的阅读,那么,创造性阅读则是更高层次的阅读。这种阅读要求教师顺应学生的思维规律,并加以恰当的点拨和引导,使学生的思維散发,在阅读中实行再“创造”。这种既能培养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深入理解作品的习惯,又利于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我在指导学生用求解法阅读《田忌赛马》后,为了进一步启发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又板书出一道思考题:假如齐威王和田忌再一次比赛,假如你是齐威王,你能赢田忌吗?一石激起千重浪,课堂上立即出现书声朗朗,思潮滚滚,议论纷纷的场面。学生们争着发表自己的见解,最终取得一致的看法:只要随机应变地调换马的出场顺序,是可以反败为胜的。3.要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面对市面上,课外阅读书籍林林总总,老师和学生都面临着选择的问题,学习和阅读的时间合理分配需要我们学会精读和略读。何谓精读?精读其实就是将课外阅读中的部分章节进行肢解分析,字,词,意等等,学生在熟读文章之后,抽丝剥茧的对章节进行反复推敲。通过仔细的研究,从而最大程度的感受到作者的思想内容,精读的过程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的思考学习过程,在精读课外读书物的过程中,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略读是阅读的策略,文章中总有重点,我们精读重点,对一般的情节内容可以采用略读的方法,了解故事片的大致内容就可以,甚到为了节省时间可以及完全忽略过去,这也是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方法之一。4.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只要形成了习惯,要改也更难,俗话说:“习惯成自然。”所以,我们要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必须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我认为;除都学大纲规定学习的课文外,其余的课外阅读都应进行阅读的训练,即每个单元,重点,讲解,研讨一两篇,其余都进行篇章的阅读训练,而对于学生而言,要养成他们在生活中的自觉阅读习惯,如报纸,杂志,故事等,苏东坡的“通读,精读,出神入化”,这三个阶段我们也不妨拿来一用,让学生们在阅读中逐渐深入,知识面逐步扩大,从而对文章形成自己的理解。我们不妨采用文化沙龙的形式,每周在班上举行一次主题阅读活动。让学生们在阅读之后学会思考和欣赏,在交流活动中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感受,不时的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来总结自身认识的不足,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标。5.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讨论解疑即在课堂上师生共同讨论,学生在课前自学过程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对于较简单的问题,可以直接得出结果,对于能贯穿整篇文章的问题,教师可以把它与自己备课时精拟的有关课文的问题相结合,作为主线问题,引导学生再次自学,圈点批画,体会理解,对于课文中的重点段落或学生个人学习理解有困难的,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互帮、互学。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回答,可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互相启发。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小组讨论中不能解决的,可进行全班讨论,仍不能解决的教师作适当的点拨。这样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和体会。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又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在读的方法上,教师可通过朗读指导,范读或录音朗读,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他们展开想象和联想,将他们带入课文中的情境,并进入角色,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桌对读,分角色朗读和全班齐读等,读出变化的语气,表达出人物的情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导入新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放声读,可轻声读,怎么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就怎么读,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继而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因为问题是提高学生能力的基础。是创新学习的前提。创新学习的课堂,强调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本,带着信息储备主动地走向课堂,走向教师。然后根据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来组织教学。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自己最感动的地方,或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多读几遍,然后全班交流初读感受,整体把握课文内容。6.交流感受,课外延伸在布置作业时,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读书收获,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可以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有关的课外知识;可以让显示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画一幅画,作一首诗;可以让学生写广告词、心得;可以让学生读一些课外读物……让学生在课下拓展思维,培养语文能力及创新能力,又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课文内容的美。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课都固定这一模式。由于每篇课文的要求不同,在单元里的地位不同,课文的题材、体裁、表达方式不同,因此,对课堂教学结构的分析应提倡多样化、个性化。有的课,可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的课,以学生自读为主,辅之以合作学习;有的课以合作学习为主,先分组,后交流,然后提取各组之长;有的课可直接从课文的重点切入,以点带面,从部分返回整体。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需要的不同决定课堂教学结构的多样化。要提倡不拘一格、标新立异,鼓励教师大胆尝试、勇于创新。总之,阅读学习要有一个逐步的过程,我们要引导学生有意识,有目的的进行阅读,避免盲目的自学阅读,应付式的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学到知识,得到创新,从而逐步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