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达成
语文难教,难在当前的语文教育生态失衡。一方面现代教育越来越崇尚科技、讲求功利,自然科学实用科技大行其道,人文科学人文精神日益萎缩,一切不能换成现钱的东西都退处一隅、龟缩一边;另一方面,工业社会对人类精神个性的扼杀,对个体行为的规范日益严格,使人们的情感空间越来越小,心灵苍白情感冷漠者在现实中如鱼得水,而一切浪漫的情怀、飘逸的情思反成多余。如此双重挤迫下的教育环境必然导致语文课堂不受学生的欢迎。尤其是中学阶段,学生把语文课当成了睡觉课、休息课的现象相当严重。面对这样严峻的教育环境,面对不断沦陷的“山河”,还有什么灵丹妙药来固守语文课堂的阵地呢?
本来,使用形象文字的汉语是世界上最能勾起人们想象和联想的语言,片言只字就能牵出缕缕情愫、引出片片幻想,比如:幽静、前尘往事、地老天荒、笑语盈盈……看着是一种滋润,读着就齿颊留香。语文课应该对学生有着天然强大的吸引力才对。
然而,今日的许多语文课依然不能激起一代学生的共鸣和兴趣。个中原因就是当前语文课堂教学重知轻情,缺少情感养料。“繁采寡情,味之必厌”,仍大量存于课堂的文本分析和应试训练,或貌似“启发”实则无效的提问,使语文课水分过多,从而导致学生学习激情和饥饿感的严重流失。
其实,注重教学情感因素育人功能的发挥,是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标志。从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到布鲁姆目标教育,情感教育一直是近现代教育改革的主题。那么,语文课堂教学植根于数千年灿烂的历史文化传统,教材是蕴蓄着异常丰富的情感和形象因素,学生是能辨善恶忠奸、有爱恨情仇的人,又有什么理由缺乏同感呢?
语文教育界有“南派”、“北派”之别,但无论是北派的魏书生、欧阳代娜,还是南派的于漪、洪镇涛等这些教育名家,在他们的探索和实践中都很重视情感教育。他们适度而不过量的情感渲泄,所营造的浓郁情感氛围使一篇篇课文中的信息转化为片片真情,引领学生“披文入情”。这是他们使学生在语文课上始终保持较高兴奋度,获得骄人成绩的秘诀。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于言,莫深乎义。”语文教师要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语文课的任务本身就是学习语言。语言不但是抽象的,也是直观的。巧妙得当地运用有声语言可以传达无声的感情。教师娴熟的运用教学语言的声调、节奏,掌握较高的朗读技巧,可以传载文章的感情,可以再现某一动人的情景。教师感情饱满,用或激扬、或典雅、或委婉的教学语言重锤敲打、着意渲泄,突出强化文章感情,再辅以恰当的肢体语言可以使学生沉浸其里、陶醉其中。能力、知识就会在这样的启迪、点拨下潜滋暗长。于漪老师的许多经典课例往往就在学生晶莹的泪花闪烁中嘎然而止。在情感驱动的教学环境里,学生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情景相依,所掌握的能力和激情相连,因而化成自身的血肉,这样习得的能力和素养,足以受益终生。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情感因素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抓住时机向学生充分展示语文的学科魅力。北大教授钱理群的第一堂语文课总是这样为学生叩开学科的大门:“这门课程将打破时空的限制,克服个人生命的有限范围,把同学们引入民族与世界、古代与现代思想文化的宝库,与千年之远、万仞之遥的大师巨匠,与古代、现代最出色的哲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军事家,进行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你们将触摸集中了人世大智大勇的高贵头颅,融会了人间大欢大喜大悲悯大憎恨的博大情怀的颗颗大心。你们将在有声有色有思想有韵味的语言世界里流连忘返,通过美的语言,你窥见的是美的心灵、美的世界。这是一个燃烧的大海,你不能隔岸观火,你必须要把自己也烧进去,把你的心交出来,与这些民族的精英一起思考、探索,共同承担生命的轻与重,就在同哭同笑同焦虑同挣扎的过程中,你会与不知不觉中发现自己变了,变得更复杂也更单纯,更聪明也更天真,你内在的智慧、思考力、想象力、批判力、创造力被开发出来了,你的精神自由而开阔了,你心灵变得更美好了。”钱教授的这段“发蒙”式话语给人珠光宝气而又不失诗情画意的感觉,但更重要的是他能够以滚烫的语言激荡起学生心海的波涛,触动了学生最敏感的脉搏。作为万人景仰的大学教授在语文课上尚且如此动情,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这者不如乐之者。”充满激情的语文课,可使学生“好”,亦可使学生“乐”。“辞以情发”,情感驱动语言。假如我们给语文课注入更多的感情,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就会亲近老师,贴近课文,跨越时空和作者对话,真正达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奇效。如我在进行《孔乙己》的教学设计时,就觉得全文意境可用“悲凉”二字涵盖,“悲涼”之情可牵全篇。于是课堂板书:“孔乙己——悲凉”。当教学到“中秋过后,秋风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一段时,我要求学生品味此处字里行间饱含的悲凉意味,反复吟读直至“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手慢慢走去了”。学生读完,默默地看着我。这时老师一字一顿深情地说:“孔乙己就这样走了,坐着用手走了,走出了悲凉的世界,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然后,我转身在黑板上轻轻地擦去“孔乙己”二字,偌大的一块黑板只剩“悲凉”二字,不见了“孔乙己”。其中的意味,学生顿时就领悟到了,感情的流溢、心灵的共鸣,一切尽在不言中。
事实证明: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与能力的种子必须播撒其中。我们的学生还没有染上过多市侩之气,对真善美有着本能的热爱。当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能使他们因凝视书上的文字而想象天空的湛蓝、夕阳的金黄并由衷地感到愉悦时,面对生命的弱小无助而能有怜惜之情、呵护之意时,面对精神世界的宽阔而真诚仰慕高雅脱俗时,语文教学的春天就会真正来到。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内容,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让我们以此共勉,以情感教育的魅力来重整语文课堂的“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