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波
【摘 要】语文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学法的引导,也包含了对中华民族五千年深厚文化底蕴的继承与学习,尤其是汉语言文学的优美之处,是世界上其他语言文字无法比拟的。中学语文教材中,表现事物美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它几乎涵盖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音乐美、悲剧美、思辨美等所有的审美对象,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应充分发挥语文教材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美育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使学生感悟自然美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山水田园诗,即景抒情散文以及大量的游记文章中所描绘的整齐的田垅,蜿蜒的防风林带,碧波荡漾的水库,高大雄伟的建筑,经过艺术加工的园林风景,这一切都凝聚着人的劳动,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是一种“人化”的自然物,因而无疑都具有审美的特性。例如:《苏州园林》中:亭台轩榭的布局充溢着“自然之趣”的艺术美;假山池沼高低屈曲,任其自然,“重峦叠嶂”和“鱼戏莲叶问”的自然美;“玲珑石头”与花草的“精心点缀”,又构成了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花草树木“俯仰生姿,互相映衬”,“盘曲嶙峋”的古藤,开花时“满眼珠光宝气”的诗情美,这一切又构成了苏州园林景中套景、画中有画的优美境界,引导学生认真揣摩这些自然美,无疑会大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再如:《中国石拱桥》中,赵州桥高超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美,《故宫博物院》所显示的中华民族的人文风貌美;《雄伟的人民大会堂》所歌颂的新中国的国威及团结向上的精神美,都是向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极好例子。
中学语文教材中所描绘的和煦的阳光,灿烂的星空,皎柔的月光,澎湃的大海,翱翔的雄鹰,苍劲的松柏,显然不是人类劳动的产物,也难以打上人类劳动的印记,但这类自然物的某种性质、特征能体现人的精神、品格、个性,人们就会从中发现美、感悟美。歌颂它们实际上是歌颂这类对象上所体现的人的精神、品格和情操。
2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学生感悟鉴赏语文教材中反映的社会美
首先,社会美最直接、最集中地表现在生产劳动中,中国古代夸父追日、精衛填海、女娲补天、愚公移山等神话传说,就是对人类征服自然的意志和力量的赞美。中学语文教材中描写的万里长城、阿房官,圆明园,它们所体现的劳动人民的智慧、才能、力量无法抹去。领悟这些课文中的劳动美,对形成学生的健全人格,是十分有益的。社会美还大量存在于日常生活当中,即存在于爱情、友谊、家庭、社交、科学文化活动等方面。凡是能显示出人的健康、向上的生命活动和本质力量的都是美的。以爱情为例,林觉民在就义前的《与妻书》一信中对妻子的无限爱恋催人泪下,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激人奋进。如此者,《荷花淀》中水生夫妇话别一幕,读之也令人心头颤动。北朝民歌《木兰辞》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显示的是一种英武美;《羽林郎》一诗中的酒家女子“长裙连理带,广袖合欢襦”是一种窈窕美;《陌上桑》中的“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是勤劳美。让学生鉴赏凡此种种人体美,对医治“奇装异服,以丑为美”的低谷审美情趣,不失为一剂良药。
3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让学生感悟、鉴赏语文的艺术美
生活中丑的一面如果被刻画得惟妙惟肖,成为多棱角、多侧面、有立体感的艺术形象,它就有了审美的价值。如:《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的案件中所表现的欺下媚上,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言行,丑态百出、专横跋扈的俗劣神情,活画出一个畏强凌弱,贯于阿谀奉迎的奴才嘴脸。吴敬梓笔下的胡屠户,巴尔扎克《守败奴》中的吝啬鬼葛朗台,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曹禺《雷雨》中的周朴园等等,在现实生活中,他们根本不可能是人们赞美的对象,因此,也不会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但在艺术作品中,由于作者各具千秋的成功塑造,使这些人物活灵活现,形神兼备,因而都具有完美的审美价值。人们从他们各自的假、丑、恶的种种表演中,认识社会,思考人生,寻求答案,在审美中否定他们,批判他们,从而潜移默化地审视自己的品格,锻造自己的品格。在语文教学中,若能以“零存整取”的方法,指导学生,正确鉴赏种种艺术美,对形成学生的健全人格不无裨益。
4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使学生感悟、鉴赏文学的悲剧美
悲剧美是社会美的高级形态,有着特殊的审美价值。在旧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中,清末下层知识分子孔子己,因一生没捞到“半个秀才”而穷途潦倒,成为人们取笑的对象,这个“给孩子们分茴香豆”,有“从不拖欠”善良品质的人,却落得无名无姓,被人殴打,最后悄然而亡。如此者,《故乡》中的闰土,有“精神胜利法”法宝的阿Q,祥林嫂等。《屈原列传》中,爱国诗人屈原“眷顾楚国”却报国无门,“系心怀王”却反被流放,以致“怀石投泊罗以死”报国;林则徐禁烟御辱,宏扬国威,却落得发配伊犁。这些政治生活中的悲剧告诉我们,在两种社会制度交替的转折时期,代表先进的、正义的主要人物,为实现理想抱负必然会遭到不应该的厄运,在新与旧、前进与倒退、光明与黑暗的矛盾冲突中,代表正义、革命的一方,其悲剧命运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而人类社会,只能在经历无数悲剧后,才能向前发展。因而,可以说,没有悲剧,就没有社会进步。
素质教育中的美育是多种多样的,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立足于语文学科教学,不断探索,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文学审美的因素,融美育于语文素质教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