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职院校“校中厂”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也是深化校企合作的新模式,也是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的成熟模式,是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生产经营、职业素质养成、技能训练、师资培养、社会培训和技术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深度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本文以我院校中厂的运行为例向大家介绍了校中厂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中厂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指出“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这是对高职院校教育目标定位的新要求与新突破,即为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服务。
一、“校中厂”教学模式相关概念的解析
“校中厂”通常存在学校自营和校企合作两种运营机制。学校自营“校中厂”分为二级法人管理和院系代管两种模式,是“校内实训基地”的“升级版”,首先是学生技能训练基地,其次才是生产单位。校企合作“校中厂”是“引企入校”,校企双方共同或由一方投资和更新设备,企业提供技术、资金、生产和管理人员维持正常运营。“校中厂”能够切实解决学校实训成本高、耗材多、实训教学难以为继的问题,使学生通过参加真实生产、“真刀真枪”制造真实产品提高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使教师与企业生产新技术“零距离”,成为既有理论知识又有较强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双师”素质教师。
二、企业主导型的“校中厂”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我院的实习工厂始建于2004年,校中厂”的企业属性,使其产品需求具有不稳定性、不规律性与竞争性特征;“校中厂”的教育属性要求制定教学整体设计,完成学生的实训内容。过去,我院的企业主导型“校中厂”无法将“变”与“不变”的两者相统一,即无法达到“校中厂”教学模式设计的初衷。
三、建立学院主导型“校中厂”教学模式
我院的“校中厂”教学模式:学院主导型——学院投资,系部运营模式
(一)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
我们按着企业生产分厂的模式,组建实习工厂的组织机构,为实习工厂的运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实习工厂考核办法和机电工程系校企合作项目管理办法等9项管理制度,奠定了“校中厂”的管理基础。
(二)“双师施教”,一体化教学
一是“校中厂”采用“六合一”:车间、教室合一;学生、学徒合一;教师、师傅合一;理论、实践合一;作品、产品合一;育人、创收合一的培养模式。
二是以车间为组织形式进行教学。由“双师型”教师,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法实施教学。为了保证生产质量,我们在实训最初的两周时间里,完全是结合生产项目的要求,按照教学规律,由浅入深、由慢到快、由简单到复杂,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和工作的方法,以便让学生完成由不会到会的转变。
(三)轮岗实习,能力递进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减少实训的单调性和枯燥性,我们进行了大胆的教学创新,采取学生在一个岗位实习二个月后,进行不同车间的轮岗实训。即学生将在普通车床车间、数控车床车间、加工中心车间和钳工车间等四个车间,轮换学习普通车工技术、数车技术、加工中心技术和钻工技术。这对我们的管理和教学提出了严重挑战。所有的老师都十分担心轮岗的可行性,搞不好会出安全问题、质量问题和产量问题。
(四)文化引领,提升素质
通过文化熏陶使学生的责任心:爱岗敬业、吃苦耐劳、遵章守纪、团结合作意识不断提高;养成了严格执行工作程序、相关标准与规范、工艺文件和安全操作规程、爱护设备、有序取放工具工件,按时清理废屑油污的好作风,形成安全生产、文明作业等好习惯;激发了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勇于开拓和创新的意识。学生在实习期间专心致志地进行着岗位操作,不管什么人来参观和考察,他都眼不走神,关注着自己的工作,关注自己的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安全、产量、質量、成本、效益、环保等意识,早已内化于学生内心。
(五)全面考核,综合评价
实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明确教学目标、内容、进度安排及考核指标,促进学生在“校中厂”实习期间的学习,能够达到企业用人标准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保障了生产灵活有序,保障学校与企业的高效融合。学生的考核包括出勤、工作态度、操作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产量、质量和卫生等多项目考核。学生的评价使用百分制,很多同学都在90分以上。
四、“校中厂”产生的效果
在合作企业的大力支持下,我院的“校中厂”已经完成转型,由企业主导型转为学院主导型,并取得明显的阶段性效果:
(一)盘活了“校中厂”的资源,使所有设备第一次开始正常运转。我院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智慧,解决了设备维修、设备配套、生产技术创新、学生补助和学生劳保等问题。
(二)深化了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学生在真刀真枪的环境中,亲自动手做实际产品,实现了教学标准对接企业生产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综合能力大幅提升。培养的12级、13级93名学生的责任心、真功夫、好习惯,在实际生产中真正形成。学生受到中航工业哈飞公司和中航工业东安公司的欢迎。
(三)提高了教师的技能水平。教师通过产品研究问题,使自己的理论和实践结合更加紧密,全面提高了教师的操作能力、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李占梅、夏国艳、陈玉霞和麻利秋老师,从不熟练操作机床,到熟练操作多种机床,自信心和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四)降低了学院实训成本,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走出了可持续实训发展之路。一年来,累计生产中接23000件,为学院创造182.3万元的收入。
(五)深化了校企合作,解决了企业上产能力不足问题,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效益。
作者简介
张爱红(1970.01-),女,黑龙江大庆人,本科,大庆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职教务,自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