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敏丽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小学品德与生活更注重对学生思考力的培养。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的发散思维。所以,在课堂上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力。
一、激发兴趣,乐于思考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发学习兴趣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道德寓于儿童生活中,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道德存在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创设生活情境,尽量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明辨是非,提高认识,指导行为,培养能力,从而引发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坐立走,有精神》一课时 , 我首先组织学生观看同学们平时生活中坐、立、走的录像 , 再请特约嘉宾——民警叔叔现场表演各种队列和规范的坐、立、走的姿势。然后在民警叔叔的示范下,讨论分析坐正、立直、走稳的基本要领,最后通过练习模仿、个别指导、小组比赛、模特表演等形式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坐、立、走的正确姿势。
(二)创设多样化的形式 ,调动学习兴趣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可避免地决定了他们活泼好动的天性。尤其作为一年级的学生,从心理学角度看,他们特别容易被感兴趣的、新颖的内容所吸引,而如果行为训练过于单一,他们就会感到枯燥乏味,容易产生厌倦感。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与领会新课程观念中所要求的教师要把“以教定学”转变为“以学定教”这一理念。利用多种形式,对学生放心、放手、放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活动的主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我在设计《我的手儿巧》时,我先和学生一起认识了“神奇的手”,让学生用自己的小手表演各种喜欢的动作,说说自己的小手能做什么,再加上游戏“蒙眼摸东西”等,把自己从来没有仔细认识过的小手重新认识了一遍,一下子提起了学生对自己手的认知兴趣;接着,我又组织了一次动手操作活动,通过让学生使用自带工具做个小玩艺儿,如做个小飞机、小陀螺,扎个小草人、拼个拼图等等,通过对认识双手的延伸与深化,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学习使用工具,体验劳动和创造的快乐,避免了教师在课堂上单一的枯燥的讲解,让学生在动手与动脑中活动起来,以培养他们做事认真、不敷衍,有耐心、有毅力的良好品质。
二、有效提问,勤于思考
(一)营造轻松氛围,实现有效提问。
课堂提问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通过积极思考,提高认知水平,增强思想感悟,提升道德品质。提问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改善学生对话的环境是基础。既然是对话,就必须让每一个学生想说、能说、会说、有说的欲望、有说的话题、有说的氛围。
提问时弯下腰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以真诚的微笑和多样的身体语言来鼓励学生讲内心话。因为学生需要一个对话的安全环境,觉得自己的问题、理解和感受是被老师尊重的,尊重下的对话才可能是真切的。对学生没有价值的对话,也不要一味否定,而应采用亲切的“追问”策略让其感悟。如在教学《社区——我的大“家”》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清楚为什么把社区称之为我的大“家”?我们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同学们,你们平时在自己居住的小区里,都看到些什么了?都听到些什么了?有什么让你忘不了?在学生的交流中,教师自然而然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学生独特的观察和生活积累与课文内容有机相融,在这样的交流中再学习课文,感受“社区——我的大“家”,学生的认识和情感就会真切许多。
(二)关注课堂生成,把握提问时机。
1.在学生交流“肤浅”处提问。
小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不能进行深入地思考,交流的内容显得肤浅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该把这种肤浅、粗糙的回答视为一种教学资源,以学生的肤浅作为教学起点,紧追不舍得再次提问,促使并引导学生就原来的问题进行深入面周密的思考,或由表及里,或由此及彼,或举一反三,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
2.在学生处于“愤悱”时提问。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孔子的名言,意即教师若不使学生处于非知想知、非懂想懂、难言想言的心理状态,就难以指导学生善其思、懂其意、明其理。因此,要善于选择最佳时机诱导学生启动全部思维,为他们创设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情境。如在执教《悲愤的吼声》一课时,老师开始让学生静听《松花江上》,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让学生的情感得到有效的催发;接着学生交流课前调查的材料,进一步引发了学生的情感,特别是让学生观看了日本鬼子屠杀中国人民的录像片断,学生的情感激发达到了高潮。老师趁势提问:同学们!当我们了解了大量的历史真相,当我们面对这样的一种言论。此时此刻,如果让你用一两句话来表达你的心情与想法,你想说些什么?在這样的情感基奠下,许多同学们难以抑制表达欲望,纷纷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3.在学生思维的转折处提问。
一个时机恰当的提问,可以使学生充分调动想像进行思维。在思维相互碰撞之际,引爆智慧的火花,从而使知识融会贯通,产生顿悟,使学生的疑难问题迎刃而解,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问中,先由一个个小问题的提出为一个要解决的大问题的提出创造时机,使提问问在点子上,问在要害处,启发性的问题能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索,能诱发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达到非说不可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