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永锋
【摘 要】青少年不良的心理和行为倾向,导致学生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班主任如何更好地了解事态,处理矛盾,笔者根据近年来的实践,总结了一些经验,本文据此展开阐述。
【关键词】班主任;智慧;策略
随着社会的急剧变革,学校、家庭对青少年的教育问题也日益突出。当前,青少年不良的心理和行为倾向已经比较普遍。例如:情绪不稳定、好嫉妒、自私、自卑、自大、多疑、爱说谎、爱骂人、爱找借口、脾气暴躁、攻击性行为等,这些行为特点往往容易导致同学之间产生矛盾,在实际生活中也已经日益制约青少年的健康人格发展。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随着校园环境的逐步改善,家庭条件的逐渐优越,孩子的“小皇帝”地位也越来越高,孩子的心理也日趋变得错综复杂。作为班主任老师,往往为了更好地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在学生矛盾发生后都要进行一番“调查取证”,做一回侦探行为。然而经过笔者近几年对学生矛盾问题的处理发现,参与事件的学生不予配合处理的较多,主要出现了以下几种类型:
一、挤牙膏形:“调查取证”需要步步为营
近年来,笔者在处理学生之间纠纷时发现,很多孩子与同学发生了摩擦,教师对其进行询问,孩子的反应竟然都是漠然。一些孩子站在办公室,任你班主任老师如何讯问,如何想问出个所以然来,孩子都是默不吭声。面对如此场景,很多班主任老师只好以作罢收场。但也有一些班主任老师学会了侦探办案,自己先思考好要问学生的问题,然后问一句叫学生回答一句,最终得到了所以然。此种挤牙膏形学生的“调查取证”方式真乃费力之差事,班主任老师询问时需要步步为营,才能把真相大白于天下。
二、爱撒谎形:“调查取证”需要理清线索
一些孩子犯了错误或同学之间发生了摩擦,教师对其进行询问时,孩子所说的竟然都是谎话。作为班主任老师,光听一面之词似乎觉得他有理有据,然而听完了双方意见,就会出现迷踪蝶影,不知谁对谁错。有人在撒谎?也许是都在撒谎?有经验的班主任老师势必让他们各自把事情经过都写下来,然后通过一一比对,理清那盘根错节的线索,然后做侦探的事情,最后终于水落石出。此种爱撒谎形学生的“调查取证”方式也需费九牛二虎之力,需要班主任老师有精明的头脑才能拨开迷雾,破解真相。
三、推卸责任形:“调查取证”需要合并证词
一些孩子犯了错误或同学之间发生了摩擦,教师对其进行询问时,有些孩子经常会把对方的行为说得具体,把在自己眼中看到的对方的错误无限放大,然而自己的错误行为却很少提及。作为班主任老师不能偏听偏信任何一方,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往往让学生单独说给自己听或写给自己看,然后把事件双方所说或所写的合并来看,才能明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才会发现学生的片面之词原来只是用来为自己掩饰责任。此种推卸责任形学生的“调查取证”方式需要班主任老师有一颗细致的心才可以破解案情。
上述种种类型的学生使我感受到如今处理学生问题的艰难,静默、谎言、推脱就像一场风暴席卷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其实这是一种青春期的常见心理疾病,属于逆反心理范畴,对于成功感、优越感学生表现普遍较强,而面对失败、挫折、错误往往容易产生心理扭曲。面对这场风暴,在调查事件时作为班主任的我们还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1.“调查取证”需要老师的耐心疏导
做德育工作,整天和学生打交道,就必须把握住每位学生的心态,因为他们都是有思维、较独立的个体,思想工作必须细致、耐心、因人而异,讲究灵活的思想教育方式。然而由于教育工作的繁琐化,经常在办公室看到,学生一旦犯了错误或与同学发生了矛盾,有些班主任随之而来的就是厉声呵斥。等班主任自己冷静下来,询问事件经过时学生却以静默、谎言、推脱等形式回应班主任,使得整个事件的调查颇费周折。其实教育学家也认为,与其“堵”,不如“疏”,只有运用“疏导计”才能化解孩子对老师产生的逆反心理。而逆反心理总是伴随着一定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因此先要“疏流”,然后才能“改道”。
[案例1]一日,A君与B君发生了矛盾,彼此互不谦让,最终演变为大大出手。我发现后,及时制止了打架,并把两名同学带到办公室。然后,我开始分开询问,两人竟然都不说话,僵持了数十分钟。于是,我思索了一下,先把平日表现稍微好些的A君叫到跟前。我先总结了他平日好的表现,然后引入到本事件中,找到他们的导火索。接着因势利导,帮他分析打架可能发生的危害性。结果A君原来警惕的心态似乎也有所松懈,在我一步步的询问下,他说出了原委。再叫来B君,总结他平日的优良表现,也帮他分析打架可能发生的危害性,再把事情原委和盘托出,询问真实与否。B君毫无异议。
以上案例不难看出:学生犯了错,由于自尊心的作用,往往对于老师的处理是拒不接受的。这就需要老师有莫大的耐心,通过合理的方式进行疏导,才能平静学生心态,揭开故事谜团。
2.“调查取证”需要寬严相济
由于学生的心理能力差,在他碰到一些棘手的问题时,他的长处与弱处便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同学之间发生矛盾就以静默、谎言、推脱等形式回应班主任。我们一些有经验的班主任老师于是开始慢慢进行有针对性的询问,想理出那无厘头,谁知剪不断理还乱,最终也未能清楚整个事件,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也只好草草收场。面对这种类型的学生,询问时我们需要宽严相济,这样才能理出头绪,帮助学生正确认知,培育他们的良好性格。
[案例2]一日,C君与D君因为口角发生了矛盾,D君给了C君一拳。第二天,C君请来E君揍打D君。有同学看到后报告了我,我随即把他们一个个叫到办公室。然后分别询问,三个人竟然出现了三种不同答案,都在推脱责任。于是,我进行了严肃批评,说要根据学校规章给予严厉处分,甚至说出要叫父母来学校协助处理的威吓。通过观察,我发现C君和E君有些惧怕了。于是,我分别找了C君和E君谈话。通过身边的真实案例产生的危害分析给他们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然后再找D君询问。最终圆满地解决了事情。
由以上案例可知:学生对老师还是惧怕的,否则不会胡编故事,推诿责任。我们要善于抓住这一点,从严入手,动摇其心,然后通过循循善诱的教导使其明白事件的危害,同时也使得老师明了事情经过。宽严相济的调查询问方式有利于事件的圆满解决,有利于有针对性地展开学生教育。
3.“调查取证”需要懂得假意放手
由于独生子女养尊处优的影响,很多学生做事不愿意承认失败,从小就开始培养自己撒谎的习惯,长此以往竟也练就了这种本领。同学之间发生摩擦,班主任老师展开调查,在漫天谎言下只好以无果告终。面对这种时下潮流趋向,班主任老师要懂得暂时假意放手。假意放手是为了日后抓住更好的教育机会进行案情真实回放。只是假意放手需要看事态的严重与否,是否会发生学生间的矛盾再次激化。只要我们有足够的预见性,就能更好的教育学生认知错误。
[案例3]一日,F君与G君因为课桌中线问题发生了口角,中午矛盾又再次激化,两人骂人之语喋喋不休,最后F君扬言要请高年级的某某来揍打G君。G君在班级中也迅速开始组织人手准备抵抗侵袭。班长告诉我后,我请他们来办公室。询问中竟然发现没有一个在讲真话,被我戳穿的故事一个又一个。实在没办法了,我只好作罢,简单批评几句,把他们换了座位。然而在我心里这件事并没有结束,反而激起了我更关注他们。学习上发现了他们一些缺点,如作业不及时完成,甚至偶尔会抄作业。针对这种情况,我找到了他们。同他们分析利弊,他们自感惭愧。然后询问起上次的事情。时间毕竟久了,学生也消除了戒心,终于把真情和盘托出。此时,我则趁机又教育了他们。
由以上案例可知:学生的情绪化是波动的,对于某些事的内心封闭状态也是一时的。班主任老师要敢于放手,善于在日后抓住合适时机进行事件回播,这样才能破解事件谜团,开展针对性教育。
总之,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点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生变化,作为新时期班主任的我们要审时度势,培养自己成为智慧型班主任,才能在这场教育风暴中领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