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为人民服务思想,既是一种政治觉悟,又是一种道德境界。深入了解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特别是探讨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价值,对于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为人民服务思想 思想政治教育 实践价值
为人民服务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行为准则和绝大多数社会成员普遍认同、接受的基本道德规范。深入了解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准确地把握这一思想的科学内涵,探讨其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价值,对于高校培养合格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提出与形成
追根溯源,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早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和思想中就有存在。1835年,马克思中学毕业时写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提到“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要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认为“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1]。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写道,“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1871年,马克思在总结巴黎公社的经验时指出,巴黎公社的代表和公社委员是真正负责的社会“公仆”,他们是“为组织在公社里的人民服务”。马克思、恩格斯的“公仆”思想,为我党把为人民服务纳入党的宗旨提供了理论依据。
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1927年3月,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赞扬农民运动,打倒土豪劣绅,一切权力归农会是“好得很”。1938年5月,到延安之后,毛泽东相继写了《五四运动》、《中国青年运动的方向》等一系列文章,指出了“真正的革命者必定是愿意并且实行和工农民众相结合的”,“为人民服务”的观念日渐成熟,呼之欲出。1939年12月,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毛泽东号召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做一个“有利于人民的人”。1944年9月,中央警卫团张思德牺牲后,毛泽东发表了脍炙人口的《为人民服务》这一著名演讲,阐述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指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毛泽东对为人民服务的全面概括标志着我党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真正形成。1945年4月,在第七次党代会上,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进一步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毛泽东指出:“这个军队之所以有力量,是因为……紧紧地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的宗旨。”[2]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最终确立。自“七大”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和对党员的基本要求写进了党的章程。
二、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毛泽东提出的关于“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就是要解放人民,帮助人民站立起来,使人民远离痛苦和黑暗,最终把中国人民引导到完全脱离剥削和压迫,建设幸福生活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显然,“为人民服务”已经形成了内涵丰富的思想和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他认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成为人民群众的先锋队,就是因为“它是人民群众的全心全意的服务者,它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并且努力帮助人民群众组织起来,为自己的利益和意志而斗争。”[3]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邓小平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进一步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4]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标准,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邓小平的这些理论观点,其精神实质是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具体化为新时期的中心任务,具体化为各项工作的实际目标和价值标准,是对为人民服务思想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我党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思想,也始终不渝地要求全党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2周年的座谈会上,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全党同志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在迈向新世纪的征途上,江泽民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只要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只有把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好、发展好,我们才能更好地引导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只有把群众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我们才能更好地带领他们去实现和发展自己的根本利益。”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开展工作,是我们党三代领导人一贯倡导的思想,也是我们党过去80年凝聚人心,带领全国人民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的无价之宝。
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共领导人,进一步发展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而且使“为人民服务”中“服务”内容更具有广泛深刻的内涵。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黨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为人民服务就是为最广大的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实现服务;就是要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社会和人民的劳动,使广大劳动者劳动能力的释放获得更广阔的空间,生产出越来越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并在此基础上更高层次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6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进行第七次集体学习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之所以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能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我们要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紧紧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最广泛动员和组织人民投身到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中来。这是对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又一次阐释和升华。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動性、创造性。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使全党同志牢记并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优良作风把人民紧紧凝聚在一起,为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
三、为人民服务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价值
(一)高校进行“为人民服务”思想教育面临的挑战
1.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新时期,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逐渐加快,东西方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社会主义处于低潮,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加紧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图谋,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经济全环球化与政治格局多极化,必然导致不同意识形态的思想文化的相互撞击与斗争的加剧,影响大学生思发展的因素日益广泛复杂。
2.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带来的变化。我国经济的转型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种转型带来了经济成分的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的多样化,也带来了人们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因此,大学生可能出现思想困惑或混乱,各种各样的生活观念和精神文化的需要,使大学生很容易接受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想的影响。
3.网络技术的发展变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化、网络化成为影响大学生感知、认识世界的方式。网络技术的发展增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拓宽了大学生的生活空间,改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但同时也易于使大学生产生崇尚物质力量、轻视精神力量,追求物质创造、忽视品德修养的倾向,也使大学生更加个性化、自由化、以自我为中心,这些因素使得在高校中进行为人民服务思想教育更加艰巨。
(二)在高校加强“为人民服务”思想的途径
1.加强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加强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在为人民服务中实现人生价值。大学生只有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不断加强思想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本领,在参加工作后积极投入到为人民服务的伟大实践中,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必须要加强理论教育。要加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使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入大学生的头脑,并用以指导大学期间的学习、社会实践和以后的工作。
2.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做到知行统一。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力量源泉。一个人的人生理想形成以后,就会变成人们自觉行为的动机,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还要抓住机遇,勇敢地迎接挑战,努力提高自己的自身素质,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提高为人民为祖国服务的本领,将基础知识学扎实的同时,学好专业知识技能,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同时,要做到言行一致,自觉抵制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生活方式的影响,自觉地做到以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不得违背党和国家政策的基本精神,不怕艰难困苦,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3.加强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处理好奉献与索取的关系。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古人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高校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为人民服务”思想教育需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强艰苦奋斗精神教育,正确处理奉献与索取的关系。目前,大学生都是90后,这些大学生中很大一部分为独生子女,家中的经济条件相对较好,因此,在他们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重享受、轻吃苦的精神。大学生中绝大多数大学生关心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前途和命运,希望报效祖国,为人民服务。他们认同并赞成大学生应该有崇高的社会理想和信念,应该将自己的才华和智慧投入到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社会实践中去,但在具体选择上,他们的行为则与他们的认知发生了偏离。很多大学生做出了务实的甚至是功利性的选择,向往安逸舒适、平坦无忧、物质享受的人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
4.加强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市场经济的负面性和拜金主义使部分大学生在利益面前迷失方向。因此,高校要重点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义利观的教育。在这方面,绝大多数大学生都能够认同先公后私甚至崇尚大公无私的道德观念。但在具体的道德实践中,尤其是在涉及到自身的利益时,相当多的同学把自身的利益放在首位,希望索取到与自己的付出相应的甚至更多的报酬。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如何体现在受教育者的具体行为上。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为人民服务”思想教育,要注重引导大学生将“为人民服务”思想意识转化为具体行为,以人民的利益为标准,检查自己的行为,做到知行统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
苏中颖(1973.5-)回族,女,青海乐都人,本科,青海民族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