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方言词语

2017-05-24 13:41纪晓军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40期
关键词:多样性普通话方言

摘 要:推广普通话,善待方言。普及普通话与保护方言并不存在冲突,推广普通话但并不是排斥方言的发展,新课标并不是把方言看作是普通话的对立面,而是普通话的有益补充,我们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让方言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在当今时代的发展中赋予崭新的意义。

关键词:普通话 方言 多样性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文化的差异逐渐缩小,方言也逐渐被普通话所代替。诚然,普通话作为中华文化的骄傲必须传承,特别是语文学科更需要掌握普通话,灵活地运用普通话。课标对语文教师的普通话水平也有明确的规定,不能低于二级甲等,这些都凸显了国家对普及普通话的重视。但是作为地域性的方言应该怎样对待与呵护呢?

何为方言?方言是语言的变体,根据性质,方言可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性方面的差别差异而形成的变体,是全方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均衡而在地域上的反映。社会方言是同一地域方的社会成员因为所在职业、阶层、年龄、性别、文化教养水平等方面的社会差异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变体。

方言是方言区人口方言,是方言区人口日常交流思想不可或缺的工具。据2005年调查统计,全国能用普通话交流思想的人口仅占总数的53%,在比例最高的方言区城市上海也日常交流思想不可或缺的工具。全国有十大方言区:官话、晋语、吴语、赣语、湘语、闽语、粤语、客话、平话、徽语。如果我们从严计算,即不计算计官话区,当前全国方言区共有3亿1千多万人,其中约1亿2千多万人只能用方言交流思想。由此可见,方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古典书籍里,只要随手翻阅,就可以寻觅到方言的身影,欣赏到方言的美丽,从而会发现当地的风俗、民俗之美;可以领略当时的人物风貌。信天游的粗犷豪迈,粤语的的轻柔,皖南歌谣的原汁原味等都能够在方言中得到呈现。方言彰显的是地方人文历史的魅力,表达的是地域民族的交流与融合,流露的是对家乡人与物的热爱。时光的流逝,社会的进步,加上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交流,祖国逐渐走向了融合,很多具有浓郁特色的地方文化也慢慢地消逝在历史前进的车轮之下,也包括方言在内,我们很难找到他们的踪迹,很难听到它们或激昂或悲怆的天籁之音。

一、方言在教材中的具体运用

回顾二十年来的初中语文教学,笔者也一直关注着方言的变迁与发展,总是在寻找他们划过的痕迹。几经辛苦,几经探寻,能够挖掘到的也只是凤毛麟角。偶尔有所发现,实在是兴奋不已。

吴敬梓的《范进中举》一文中,胡屠户道:“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中的“现世宝”是方言,意思是“丢脸的家伙”,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胡屠户势利、骄横的丑恶嘴脸。

“我家只有一个忙月,忙不过来,他便对我父亲说,可以叫他的儿子闰土来管祭器的。”这是鲁迅的《故乡》里的一句话,其中“忙月”就是浙江绍兴的方言,意思是自己也种地,只是逢年过节以及收租时候来给一定的人家做工的称为忙月,这里的忙月和长年、短工是不一样的。

特别是萧乾的《吆喝》整篇都是弥漫这老北京味的吆喝声。“馄饨喂——开锅!”这是特别给开夜车的或赌家们备下的夜宵,就像南方的汤圆。

从吆喝来说,我更喜欢卖硬面饽饽的:声音厚实,词儿朴素,就一声“硬面——饽饽”,光宣布卖的是什么,一点也不吹嘘什么。那时夜里还经常过敲小钹的盲人,大概那也属于打擊乐吧。

“算灵卦!”我心想:“怎么不先替你自己算算!”还有过乞丐。至今我还记得一个乞丐叫得多么凄厉动人。他几乎全部用颤音。先挑高了嗓子喊“行好的——老爷——太(哎)太”,过好一会儿,(好像饿得接不上气儿啦。)才接下去用低音喊:“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

一听“烤白薯哇真热乎”,就非买上一块不可。一路上既可以把那烫手的白薯揣在袖筒里取暖,到学校还可以拿出来大嚼一通。介绍了吆喝所代表的经营品种,同时也介绍了吆喝的具体内容、音韵节奏等。

方言在语文课本中的“出镜率”不是很高,但是却给丰富多彩的古今经典文章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1.方言能够刻画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如《蒲柳人家》中“不能叫你们腌臜了我们大姑娘小媳妇的眼睛。”鲜明地刻画了一丈青大娘刚正不阿、敢于打不平的性格。《范进中举》中胡屠户的语言描写就把他的势利,前倨后恭刻画得活灵活现。

2.方言彰显了地域的风土人情,如《故乡》中的“鬼见怕”讲述的是绍兴的一种串起来的贝壳,可以辟邪,如果用“贝壳也有”就失去了当地宗教文化的内涵。

3.方言丰富了文章的内涵,抒发了作者的真挚情感。如《吆喝》中商贩及艺人的吆喝声,就把作者对老北京吆喝的喜爱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方言与语文教学

由此可见,方言在中国文化的发展中依然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推行普通话的同时促进方言的发展也应该得到相应的重视。如何让方言得到更好的发展,使其成为普通话的有益补充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从事我们的语文教学工作。

1.新课标引导。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必须能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尽管新课标明确要求必须能说普通话,但是并不一味地排斥方言的存在。因为方言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能够保存下来,就足以说明它的语言交流的工具性,其中也蕴含着浓浓的地域文化特色。作为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师一直把它视为教学的方向标,必须要有引导作用。让广大教师,特别是农村、山区教师在教学中重视方言的挖掘和探究,从而让学生会说方言,了解本地方言的特点和发展的历史。

2.教材引进。语文教学必须通过典范的美文来完成教学目标。具有典范特点的文章其中多运用了典故、方言等增添文章的意境之美。作为传承中华文化的媒介,语文校本应该选一些经典的文章,具有地方浓郁色彩的原汁原味的好文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聆听到一些“规范”的方言,欣赏到方言的美丽。正如京剧并不排斥河北梆子、信天游一样,让方言在普通话的发展中自然成长。

3.教师引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就是传播道理,传授学业,解疑答难的人。其实,老师还要肩负着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教学生熟练地运用普通话的能力,发挥语文工具性的特点,会说普通话,灵活运用普通话,但是普及普通话并不是全盘否定方言,更是一味地排斥方言。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兼顾方言的存在,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也能了解一下各地有代表性的语言,从中也能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学习方言并不是一些学者、专家的课题研究,应该让学习方言成为一种现象、一种习惯。

方言是一门语言,是地域文化的一部分,极具特色的文化精髓,是当地几千年的发展和融合中历经岁月洗礼沉淀下来精髓,经得住历史的验证,也一定有它存在的价值。

普及普通话与保护方言并不存在冲突,大力推行普通话,促进普通话的发展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但并不是排斥方言的发展,新课标并不是把方言看作是普通话的对立面,而是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只是淡化,不是“绞杀”。著名学者南怀瑾说过“没有文化(语言)根基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

我们大力推行普通话,让每一位国民都能够流利地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这也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推广普通话,善待文学作品中的方言。同时也应该让处于黑暗中的方言能见到一丝阳光,留有一寸生长的空间,使其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让方言在当今时代的发展中赋予崭新的意义。只有这样,中华五千年文化才会更加灿烂,我们才会有更多像“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的佳作流传。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2]《汉语方言学导论》作者:游汝杰上海教育出版社

作者简介

纪晓军(1974.04—),男,安徽省淮北人,现就职于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五沟中心学校,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法。

猜你喜欢
多样性普通话方言
方严的方言
方言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我教爸爸说普通话
浅谈新时期群文辅导工作的特征
海洋微生物次生代谢的生物合成机制
舞蹈表演的表现形式多样性研究
水磨地区蕨类植物多样性调查分析
如果古人也说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