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金灿
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前修竹亦萧疏。
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
——林逋《自作寿堂因书一绝以志之》
林逋是北宋的奇人。年轻的时候,他曾放游江淮一带,其后隐居杭州孤山,梅妻鹤子,二十年不踏足城市,卒年61岁,一生不娶、不仕。
隐居生活是怎样的呢?根据《梦溪笔谈》的记载,林逋常常泛舟外出,家中养了两只鹤,若是来了客人,他家的童子就先招呼客人坐下,然后开笼放鹤,林逋见到鹤,就掉船返家,会见客人。
林逋曾经这样说自己:“逋世间事皆能之,唯不能担粪与着棋。”意思是说,除了挑粪和下棋,世间的事情他都能做。他把下棋与挑粪相提并论,相当有意思。为何如此?大概是因为下棋涉及到算计对手吧。
对于林逋的这句话,或许还有另一个角度看,那就是他其实是一个大格局之人。林逋自己不求仕进,一生清寂,但他鼓励后生去求仕,侄子考取了功名,他表现得非常开心。这种情况,绝不能说明林逋表里不一,而是说明他明白,自己所走的路并不是人人都行得通的,所以并不以身示范。这是对后生有一种负责任的态度。换了某些人,或许早就甩出一套套的情怀或理想,收罗一大群信众以壮声威,然后从中猎取利益了。
所谓奇人,意思是说,林逋的人生表现并不突出,却在生前身后都有非常大的影响。东汉隐士严光的名气也很大,但严光是汉光武帝的同学,并且有过拒绝光武帝之邀这一壮举,林逋与之相比,显得平淡许多——用现在的话说,应该是没啥“新闻点”?
然而这样一个略显平淡的人,却红了,你说奇不奇?在北宋,宋真宗曾经为林逋赐号“和靖处士”。此外,范仲淹、梅尧臣、欧阳修、苏轼这些名家,都留下了赞誉林逋的文字。欧阳修说:“自逋之卒,湖山寂寥,未有继者。”如此称誉,不可谓不高了。
林逋能受到那么多有识之士的赏爱,或许秘诀之一就在于诗,这是一个安放他内心思想的最佳容器。
他擅诗,曾写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咏梅诗句,为百世传诵,学诗的人几乎没有不听过这两句的。不过,如果我们稍微读一下《出园小梅二首》(其一)全诗: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不难发现,这是典型的有句无篇之作,除了第二联,其他句子都乏善可陈。即便是第二联,也是从五代时期江为的诗句“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中化用而来的,林逋仅仅改动了两个字,然而这种做法,也未免太打家劫舍了。
相比而言,林逋这首《自作寿堂因书一绝以志之》,无疑比咏梅诗更加值得称道一些。
林逋在世的时候,就为自己修好了坟墓,然后题写了这首七绝。诗的前两句,写的是坟墓周围之景。后两句,“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茂陵指的是汉武帝,这两句用了一个典故:汉武帝欣赏司马相如的文才,得知相如病重,便派使者到其家中索要文章,但使者到时,司马相如已死,其家人奉上了一篇遗稿,内容为歌颂汉武功德、劝汉武封禅。
泰山封禅是古代君王一个极其重大的典礼,一般是在太平盛世、皇帝建立过宏大功业的情况下才举行的。林逋这两句另有所指,那就是宋真宗的泰山封禅。宋真宗的功业,实在不能算宏伟,却做了耗费巨大的封禪之事。
林逋这首诗,充满自傲之意:我辞世之后,若是皇帝派人来我家寻找遗稿,我很高兴自己没有写过劝皇帝封禅的文章。
这寥寥数语的背后,其实是宋代士人的主色。司马光说:“吾无过人,但平生所为,未尝有不可对人言者。”(《宋元学案》)一个做过宰相、久经浮沉的人,所自傲的是这些内容,实堪注目。司马光此语,可与林逋这首诗声气相通。
从人生痕迹来看,林逋出世,司马光入世,看似很不同,然而精神内核是一致的。正如黄庭坚的诗句所说:“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宋朝的独特魅力,于此可窥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