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维汉
明末抗击后金、保卫山海关和北京的著名将领袁崇焕,他的墓和祠在北京原崇文区花市斜街五十二号广东义园旧址、市五十九中学操场,现已成为袁崇焕纪念馆了。
祠堂和墓约建于清代中期,俗称佘家馆,大门悬有匾额『明代民族先烈袁崇焕墓』,门两边有康有为题写板刻楹联:
自坏长城慨今古;永留毅魄壮山河。
进门后一条甬道直通墓堂,正房五间,前廊两端及室内墙上嵌有李济深撰《重修明督师袁崇焕祠墓碑》等石刻。屋檐下是叶恭绰敬题『明代粤先烈袁督师墓堂』匾额。祠堂内中堂悬挂着袁崇焕画像,两侧挂有对联:
杖策必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
祠堂后即为袁崇焕墓。墓园有一圈半人高的砖砌花墙,前方后圆,中间一座大墓,呈馒头状,高约两米,墓前立有清道光十一年(一八三一年)湖南巡抚吴荣光题写的『明袁大将军之墓』石碑及石供桌。旁边有座小墓,碑上无字,这是曾拼死救出袁崇焕尸首予以安葬的,他的谋士佘义士的墓。墓地种植四季常青的松柏。袁崇焕手迹《听雨》以及康有为题写的『明袁督师庙记』手书等宝贵文物珍藏于该纪念馆。
袁崇焕(一五八四︱一六三零),祖籍广东东莞,后移居广西藤县,字元素,号自如。万历进士,授邵武知县。天启二年(一六二二),擢兵部职方主事,单骑出关巡察辽东,还京后遂自请守辽,擢宁前兵备佥事,助孙承宗筑宁远。后高第继任,欲放弃关外撤离宁远,崇焕坚守不撤。五年,进按察使。六年守宁远,用红夷大炮击败努尔哈赤,以功授辽东巡抚。后因不附魏忠贤被弹劾去职。思宗即位后魏忠贤被诛。崇祯元年(一六二八)被起用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登莱、天津军务,镇宁远。崇祯二年,杀悍将毛文龙。此年皇太极亲率大军避开袁崇焕的防区,攻下遵化,直逼北京城下。袁崇焕闻讯率部星夜驰援京师,获广渠门、左安门大捷,力解京师之危。皇太极施用反间计伪造崇焕通敌假象,思宗误信而将其下狱,次年被冤杀。袁崇焕在西四刑场被处磔刑时,极为惨烈。当时北京百姓都相信袁崇焕是卖国求荣的奸臣而恨之入骨,刽子手割一块肉,百姓付钱,取之生食,顷间肉已卖光。再开膛出五脏,截寸而卖。百姓买得,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犹唾地责骂。拾得其骨以刀斧敲碎,骨肉俱尽,最后只剩一个头颅,高悬于旗杆之上。当天深夜,袁崇焕部下佘义士潜至刑场,飞身上杆摘下人头,埋在自家后院,随即将墓地周围的田产辟为广东义园,辞去官职,隐姓埋名,终日守着这座无碑坟。临终前嘱咐家人将他理在将军身旁,并留下遗训:一不许再回广东老家,要世世代代为袁大将军守墓;二不许做官;三不许不读书。从此,佘家后人开始了对袁崇焕墓的世代守护,至第十七代守墓人佘幼芝。佘家辈辈单传,每一代都记着忠义二字,恪守祖训,与袁大将军墓朝夕相伴近四百载。
据《南明史》记载,南明政权曾给袁崇焕平反。乾隆年间修撰《太宗实录》时,披露出皇太极设计杀害袁崇焕内幕,百年沉冤方得昭雪。一九五二年二月,北京市政府欲平坟辟地建设新市区,袁督师墓和祠也在迁移之列。叶恭绰、柳亚子、李济深、章士钊联名上书毛泽东呼吁保护袁墓,两日之后,毛泽东批示:『明末爱国领袖人物袁崇焕先生祠庙事,已告彭真市长,如无大碍,应予保存。』『文革』中袁墓被挖开,墓碑被推倒。佘义士的墓碑也被一个工地拿去做了台阶。一九八六年,市文物局出资修复了袁崇焕墓,后又迁出了祠中居民,一九九零年,袁崇焕墓碑重立。二零零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袁崇焕祠、墓正式对外开放。
袁崇焕善赋诗,《袁督师遗集》收录遗诗多首,其中一首为《边中送别》:
五载离家别路悠,送君寒浸宝刀头。
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危任去留。
策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
故园亲侣如相问,愧我边尘尚未收。
所作寄托忧国之情,感情真挚,激昂慷慨。
在北京龙潭公园东湖畔还有一座袁督师庙也保存完好,系广东人张伯祯于一九一七年创建。庙址坐西向东,面阔三间,坐落在高约一米的台基上。中门石门额刻『袁督师庙』,两旁石刻对联为:
其身世系中夏存亡,千秋享庙,死重泰山,当时乃蒙大难;
闻鼙鼓思东辽将帅,一夫当关,隐若敌国,何处更得先生。
庙内正壁镶嵌袁督师石刻像,其上有袁崇焕手迹『听雨』牌匾,两壁有《明袁督师庙记》、《袁督师庙碑记》、《佘义士墓志铭》等石刻。门额、对联及庙记等多块石刻均为康有为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