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生态环境安全评价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2017-05-23 14:00车高红刘辉赵元杰
江苏农业科学 2017年7期
关键词:安全评价层次分析法生态环境

车高红+刘辉+赵元杰

摘要:在构建河北省生态环境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根据生态环境安全评价原则,运用层次分析法,结合定性、定量分析对河北省2005—2014年生态环境安全进行评价,分析生态环境安全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5—2014年河北省生态环境安全指数为3.40~3.68,平均值为3.55,随年份增长呈小幅波动、总体下降趋势;河北省生态环境安全等级为4级,总体处于较安全状态,但存在退化现象,生态环境安全形势严峻;河北省生态环境安全变化是由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相互影响。

关键词:生态环境;层次分析法;安全评价;退化;影响因素;对策;河北省

中图分类号:X821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7)07-0272-05

生态环境问题对人类生存发展构成严重威胁,生态环境安全已提升到了和国家安全、社会安全同等的高度[1]。党的“十八大”作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并列,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广义的生态环境安全是指人在生活、健康、基本权利、生活保障、资源保障、社会秩序及适应环境变化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胁的状态,包括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等[2]。生态环境安全评价不同于生态安全评价和环境安全评价,是更高层次上的一种可持续发展评价。本研究对河北省2005—2014年生态环境安全进行评价,分析其生态环境安全变化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可持续发展对策,对促进河北省生态省建设,实现人口、资源、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

1研究区概况

河北省是我国生态类型最齐全、生态环境问题最复杂的生态区之一[2],位于113°27′~119°50′ E、36°03′~42°40′ N之间,环抱北京、天津,呈西北高、东南低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貌复杂多样,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类型齊全,有坝上高原、燕山和太行山山地、河北平原三大地貌单元,分属于坝上高原生态区、山地生态区、平原生态区[3]。坝上高原生态区属内蒙古南缘、河北省北部,包括张北县等4县,存在土地沙漠化、沙尘暴等生态环境问题;山地生态区位于河北省西部和北部地区,包括承德县、崇礼县等36个县(区、市),存在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生态环境问题;平原生态区位于燕山以南、太行山以东地区,包括滦南县、定州市等96个县(区、市),存在干旱化、水资源紧缺、土壤盐渍化等生态环境问题[2]。

2河北省生态环境安全评价方法

2.1生态环境安全评价原则

生态环境安全评价一般遵循4项原则:一是综合性原则,评价指标反映生态环境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特征[4-5];二是主导因素原则,选择具有代表性、起主导作用、最能反映生态环境本质特征的指标[5];三是可操作性原则,指标的定量化数据要易于获得和更新[5];四是简明性原则,指标选择有针对性,评价指标尽可能少,评价方法尽可能简单[4-5]。

2.2生态环境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及权重确定

生态环境安全评价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建立权威的评价指标体系。目前,比较常用的评价方法有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生态模型法、特尔斐法、景观生态学法等[6-7],其中层次分析法是运用较多的一种定量方式分析定性问题、以目标决策为最终目的的评价方法[8]。本研究依据生态环境安全评价原则,结合层次分析法、特尔斐法及河北省生态环境安全现状,在突出不同生态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反映区域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程度基础上,参考相关文献,探索构建出一个目标层、系统层、指标层构成的递阶层次结构评价指标体系[4](表1)。河北省生态环境安全评价为目标层,包括坝上高原生态区、山地生态区、平原生态区3个生态区;系统层包含生态系统、自然资源、生物多样性、食物、基因、社会生态系统等6个生态环境安全构成要素[9];指标层由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因子组成。参考相关文献,对系统层、指标层的各指标进行合理性权重分配。

2.3数据来源

生态环境安全评价数据来自于2005—2014年《河北省统计年鉴》《河北省经济年鉴》《河北省农村统计年鉴》《河北省环境公报》《河北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0-14]等,部分数据来自于公开发表的期刊论文、科研成果等,缺失数据采用省域值或根据已有数据估算得出(表2)。

2.4安全指数的确定

2.4.1生态环境安全评价指标安全指数的确定针对有分级标准的指标和有基准值的趋向性指标,采用不同方式确定安全指数,分级标准和评价基准值来源于国家、行业和地方相关部门规定的标准、全国平均值及国际公认值等[3-4]。有分级标准的指标:将收集到的数据与分级标准逐个对比,确定评价指标的安全等级,安全等级分为5级,由安全到极不安全,安全指数分别为5、4、3、2、1;有基准值的趋向性指标:通过偏离基准值程度,确定评价指标的安全指数,安全指数取值范围为100%~0%,对应的安全等级值分别为5、4、3、2、1。正安全趋向性指标:当Xi≥Yi,则RFi=100%,当XiYi,则RFi=Yi/Xi×100%。式中,Xi为评价指标的实际值;Yi为评价指标的基准值;RFi为评价指标的安全指数[15]。

2.4.2生态环境安全构成要素安全指数确定根据生态环境安全构成要素,其评价模型为:

式中:RSi为生态环境安全构成要素安全指数;RFi为生态环境安全指标层指标安全指数;RWi为生态环境安全指标层指标权重;i为生态环境安全指标层项数。生态环境安全构成要素安全指数在5~0之间,对应的安全等级值为5、4、3、2、1(表2)。

2.4.3不同生态区生态环境安全指数确定不同生态区生态环境安全指数(表3)确定的评价模型为:

式中:RrSi为不同生态区生态环境安全指数;RFri为不同生态区生态环境安全构成要素安全等级;RWri为生态环境安全构成要素权重;i为生态环境安全构成要素项数。

2.4.4河北省生态环境安全指数确定利用2012年河北省国土面积、人口数量、GDP统计数据分配不同生态区权重,计算河北省生态环境安全指数(表3),其评价模型为:

式中:HRrSi为河北省生态环境安全指数;RrSi为不同生态区生态环境安全指数;HRWri为不同生态区权重;i为生态区项数。

3河北省生态环境安全评价结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3.1河北省生态环境安全评价结果

由图1可见,坝上高原生态区2005—2014年生态环境安全指数为3.87~3.31,平均值为3.59,安全指数整体呈正弦波动,其中2010—2012年波动幅度较大,安全指数最高值为2011年,安全指数3.87,最低值为2012年,安全指数3.31,生态环境总体处于较安全状态;山地生态区2005—2014年生态环境安全指数为4.05~3.70之间,平均值为3.87,安全指数总体变化较小,呈正弦波动,安全指数最高值为2008、2010年,安全指数均为4.05,最低值为2012、2014年,安全指数均为3.70,生态环境总体处于较安全状态;平原生态区2005—2014年生态环境安全指数为3.35~3.20,平均值为3.29,安全指数总体变化不大,呈小幅下降趋势,生态环境总体处于较安全状态;河北省2005—2014年生态环境安全指数为 3.68~3.40,平均值为3.55,安全指数呈小幅波动、总体下降趋势,安全指数最高值为2010年,安全指数3.68,最低值为2012年,安全指数为3.40,生态环境总体处于较安全状态,但存在退化现象,生态环境安全形势严峻;不同生态区相比,山地生态区生态环境安全指数相对最高,坝上高原生态区次之,平原生态区相对最低。

3.2河北省生态环境安全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由表2、表3可见,河北省生态环境安全变化受许多因素影响,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自然因素包括3个方面:一是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资源短缺限制了区域经济发展;二是沙尘暴、滑坡、泥石流、旱涝等,灾害多发威胁区域生态环境安全;三是沙漠化、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等,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人为因素主要有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快速增长、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各种资源人均占有量不断下降,给生态环境带来更大压力,资源匮竭制约了经济发展,环境污染危害着人类健康,生态环境安全形势严峻。

3.3可持续发展对策

3.3.1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人口数量的过快增长,使人口密度增加,人均耕地减少,耕地压力指数增大,人均资源占有量减少,对生态环境产生极大的压力。因此,应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实现人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提高人地协调度,做到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3.2转换经济发展方式,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向生态型经济发展方式轉变,保证生态与社会的协调平衡发展;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实现资源的可持续性高效利用;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问题出现;注重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性,切实做到资源的绿色开发和全面利用。

3.3.3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加强保护环境、优化生态、节能减排等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观念,引导和谐的消费模式,减轻资源环境压力;针对不同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着力改善生态环境,通过采用科学配方、确定肥料与农药种类、选择施肥与喷药最佳期等手段,提高化肥、农药的利用效率;降低转基因作物的播种面积和产量,增施有机肥和秸秆还田,防治土地荒漠化,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治水土流失;提高森林覆盖率,控制废物、废气排放,防治生态灾害,保护土地生态安全,实现“生产转型、天蓝水净、地绿山青”的目标。

3.3.4加强政府职能,创建综合治理与监管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政府职能,完善“规范-检查-整治-监管-执行”的整体制度;政府部门应建立健全相关机构部门,做到各部门间的合理分工,相互合作、监督和管理;加大生态保护与建设资金投入,强化资金管理,多渠道筹集生态环境保护资金,各级政府应重视生态型经济发展方向的投资,改善生态环境应从实际要求出发,调整生产布局、优化产业结构,适当向生态经济型发展领域倾斜。

4结论与讨论

生态环境安全评价研究很少涉及到复杂生态区。本研究以河北省这一复杂生态区为对象,将广义的生态环境安全概念应用于区域生态环境安全评价,突出不同生态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并结合生态系统、自然资源、生物多样性、食物、基因、社会生态系统等6个生态环境安全构成要素,在探索构建河北省生态环境安全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对河北省2005—2014年生态环境安全进行评价。研究表明,河北省2005—2014年生态环境安全指数为3.68~3.40,平均值为3.55,生态环境总体处于较安全状态,但存在退化现象,生态环境安全形势严峻;不同生态区中,山地生态区生态环境安全指数相对最高,坝上高原生态区次之,平原生态区相对最低;河北省生态环境安全变化受自然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相互影响。2005—2008年生态环境安全评价与赵元杰等评价结果[3-4]较为一致;2009—2014年尚未有前人评价,本研究评价符合河北省的实际情况,较好地反映了河北省生态环境安全现状,时效性强,可为河北省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参考。

须指出的是,研究数据并非全为实测数据,部分缺失数据采用了省域值或估算值,影响数据的精准性,对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评价指标选择、权重确定均以参考文献为基础,并结合不同生态区生态环境特点而确定,指标选择、权重确定有待进一步筛选优化,以更加符合河北省的实际情况。

参考文献:

[1]曹磊. 河北省生态安全评价研究[J]. 中国环保产业,2013(12):61-66.

[2]张振锋. 复杂生态区生态环境安全评价与预警研究——以河北省为例[D]. 保定:河北工业大学,2011:21.

[3]赵元杰,张振锋. 河北省生态环境安全评价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26(9):104-108.

[4]张振锋,汪骏鸿,赵元杰. 河北省生态环境安全测度与评价方法探讨[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4(5):70-74.

[5]王清. 山东省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 济南:山东大学,2005:50-51.

[6]李茜. 区域土地生态环境安全评价及生态重建研究——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D].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7.

[7]李志祥,田明中,武法东,等. 河北坝上地区生态环境评价[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21(2):91-93.

[8]高辰晶. 河北省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4:3-4.

[9]王立国. 生态环境安全研究——以江汉平原为例[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10-12.

[10]河北省統计局. 河北省统计年鉴(2005—2014)[EB/OL]. [2015-09-11]. http://www.hetj.gov.cn.

[11]河北省统计局. 河北省经济年鉴(2005—2014)[EB/OL]. [2015-09-11]. http://www.hetj.gov.cn.

[12]河北省统计局. 河北省农村统计年鉴(2005—2014)[EB/OL]. [2015-09-11]. http://www.hetj.gov.cn.

[13]河北省环境保护厅. 河北省环境公报(2005—2014)[EB/OL]. [2015-09-11]. http://www.hetj.gov.cn.

[14]河北省统计局. 河北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5—2014)[EB/OL]. [2015-09-11]. http://www.hetj.gov.cn.

[15]李玉平,蔡运龙. 河北省土地生态安全评价[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3(6):784-789.

猜你喜欢
安全评价层次分析法生态环境
基于生态足迹法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分析
信息系统安全评价系统设计及实现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如何强化我国生态环境监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