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武术文化生态系统建构的动力机制研究——以河南邓州武术文化生态群落的建构为例

2017-05-22 09:14郭瑞青
四川体育科学 2017年2期
关键词:邓州回民心意

郭瑞青



区域武术文化生态系统建构的动力机制研究——以河南邓州武术文化生态群落的建构为例

郭瑞青

河南理工大学体育学院,河南焦作,454000。

心意六合拳在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史上是一个独具魅力的武术品种之一。在河南境内又分别在豫西洛阳、豫东开封与周口、豫中许昌与平顶山以及豫南南阳、驻马店等多地进一步形成的流派分支。笔者通过对于心意六合拳所生成、发展的地理、文化、民族等具体的条件与环境进行分析,将其置于具体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之中进行考察与审视,在其孕育和生成、维持它成长与发展的“文化生态系统”中,探寻其形成并传承的内在机制与动力,以达到透过传统体育文化事象来剖析传统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内在根源之目的,具体阐述文化事象与其所处“文化生态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

武术文化;生态系统建构;动力机制研究

1 邓州、文化生态系统与心意六合拳

邓州以其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而闻名中原。早在没有信史记录的时期,邓州就拥有反映其悠久历史的神话故事。相传,“夸父逐日,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邓林’者乃今邓州。此后,虞舜曾游历于此,在这里会聚雄陶、方回、续牙等七友,弹指‘邓虚’。”“六千年前的新时期时代,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夏帝仲康封子于邓,始有邓国;隋开皇三年设邓州;公元1913年改邓州为邓县;1988年撤邓县建邓州市”[1]。

“文化生态”这一名词并非一个新生事物,而是在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人类学家斯图尔德首先提出的一个概念,并由此而创立了“文化生态学”(cultural ecology)学科。斯图尔德及其追随者所倡导的“文化生态”“主要是指人类的文化和行为与其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2]。而随着学者们认识程度的深化与思考程度的加深,他们逐渐将“文化生态”定义为“指一定时期、一定社会文化大系统内部各种具体文化样态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方式和状态。文化生态研究,师徒把特定社会的总体文化构成,看作是多个子文化的有机集合,注重它们之间的融通和互动,并以此作为解读文化演进和文化变迁的重要依据。[3]”笔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文化生态”的系统性,认为它是包括物态文化生态、制度文化生态、行为文化生态、心态文化生态以及信仰文化生态的多元、立体、动态有机体。在这样一个多样有机元素共同组合而成的文化动态系统之中,各元素互为生成的契机,互为发展与成熟的条件,互为衍变与异化的制约。

邓州心意六合拳是由河南心意六合拳开山鼻祖——洛阳马学礼创制并传于南阳人张志诚及其再传弟子邓州张海洲而逐渐在该地区生根、发展并茁壮成长起来的,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受到开封朱仙镇唐大用、郏县李祯、洛阳刘万仪等多位著名六合拳拳师的帮助与传授,从而形成中国心意六合拳在中原地区的一支重要分支。它历经明清多位武术大师的传承与发展,至今在邓州地区仍传、练不息。对于邓州心意六合拳形成与发展脉络的梳理已见诸于多种论著。但此前的调查报告或研究成果更注重其作为行为文化生态系统的独立性,而并未关注并专题研究它与物质文化生态、制度文化生态、心态文化生态与信仰文化生态之间的紧密联系与相互制约作用。

笔者以本文为契机,对于该拳种在邓州地区所形成武术文化生态的根源与动力机制做以分析与梳理,对于该行为文化生态与文化生态系统之中的其他文化生态样式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从而为建构区域武术文化生态系统之动力机制的研究工作贡献一份力量。

2 发达的河流与便利的交通——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之本

邓州所处的南阳地区以其地处长江与淮河两大水系之交接地带的重要地理位置而成为南北方文化交流、碰撞与融合的重要地区。而邓州则由于西临白河、东濒丹江、北靠熊耳、南望汉江的水路交通优势而著称。其中的丹江通航历史渊远。据中国最早的地理书籍《禹贡》记载,早在战国时期丹江已经通航,其航道上至陕西龙驹寨,下达湖北老河口,顺汉江又可入航长江,因此,成为中国古代长江地带通往古都西安的一条重要水路交通枢纽。明、清时期的丹江航运日趋繁荣。鼎盛时仅荆紫关码头每日泊船百余艘,帆樯林立十余里。

此外,邓州境内还有白河的支流——刁河、河宽且多滩的湍河与严陵河、赵河等多条河流。众多的河流形成了邓州便利的交通运输基础,在陆路交通发展缓慢的传统社会中创造了优越的交流与沟通场域,因此,在该地区形成了繁荣的经济。同时由于它还是中原地区南下荆楚,北图西争的要道,因此,也就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同时也是战事多发之地。

3 繁荣兴旺的经济——物质文化系统形成之本

明清时期,南阳盆地邓州商业经济活跃,目前所知的会馆共有15处之多。这些会馆之中,以汲滩的山陕会馆最为讲究。

汲滩镇位于邓州市18km处,是邓州境内严陵河、赵河、湍河三条河流的交汇处。据记载,明清时期,该镇即是豫西南一带主要的水运航道。湍河水深流急,每年夏秋时节,河水上涨,一艘艘商船从汉江进白河,在驶入湍河。由于汲滩镇西临白河支流湍河,因此,汲滩镇即成为商船停靠的重要码头。商人在该码头卸下各种货物,再经陆路运往闪闪地区。因此,汲滩镇也就成为邓州货运的集散地,非常的繁荣,有“小汉口”的美誉,经济很活跃。因此,此处也就云集了南来北往的大批商贾。汲滩镇也就与赊旗镇、石桥镇、瓦店镇一样,曾为明清时期南阳中部白河流域著名的水陆码头之一。有大批的山陕商贾在此建立山陕会馆,作为他们聚会议事之地,同时,也进行敬神感灵、祈福禳灾、信息交流、停放货物与洽谈商议之地[4]。

昔日,汲滩是水路滩途,鄂、豫、晋、陕等地商贾千里而来,因此,促成了该地区商业贸易的繁荣,因此,汲滩也被冠名为邓州市“四大名镇”——“汲、林、构、张”之首。

4 兴盛的回族文化——民族与信仰文化生态形成之本

回族先民进入河南较早,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但规模较小,人数不多。据历史学家与民族学家的研究,回族大规模迁入河南应在蒙元以后。河南回民的居住格局在元朝已初具雏形。元代大量的回民以屯田、为官、经商等形式而入居中原,现在还有因屯田而形成的营、屯、寨、户等地名。明清以来,由于国家的移民政策、经商、传教、政治避难、官宦入籍等原因,使已居河南的回族人数逐年剧增,有开封、洛阳、沁阳、沈丘等点状分布地域逐步拓展到整个河南。清真寺的数量,从明清到民国一直呈增长趋势。

在河南众多的地区之中,南阳回民的人口总数占据全省的首位。他们分布在其辖区的13个县市。而心意六合拳在南阳地区的传承主要是在邓州、南阳石桥、镇平以及内乡等地。

当然,回民流入邓州地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以下笔者主要以军事战争、经商、宗教活动、移民等方面为主,具体梳理邓州心意六合拳的文化承载者——回民入邓的历史原因,这也正是以回民为主要传承主体的心意六合拳之所以在邓州地区传承、兴盛的重要原因之一。

著名学者何明认为:中国少数民族生态文化“即中国少数民族社会所特有的尊重自然与保护环境的物质技术手段、制度措施、生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价值体系的总和”[5]。由以上梳理的邓州地区回族人口流入的历史过程可以发现,该地区独具特色的武术文化生态是随着该民族人口的不断流入,该民族物质、行为、观念及信仰文化生态共同作用与促进的结果,是该地区兼具民族性、地域性与文化性武术文化生态系统形成的条件与保证。

5 多元且特色突出的武术文化——行为文化生态形成之本

由于重要的地理与军事地位,早在春秋时期,邓州就发生过邓巴之战。在战国时期,它被晋国成为“穰”。魏晋南北朝时,邓地战争更加频繁,它曾属于多个国家,二十余次易主,公元509年至528年,做为荆州治所的穰,成为南北二朝争占的焦点。唐安禄山起兵反唐,为打开南下通道,对邓州围攻一年之久。宋时蒙古借道灭金,实施战略大迂回,在邓州西边的禹山摆开大战,以少胜多大败金兵,然后进兵宋都汴京。据志书记载:“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元军西域主力军‘探马赤军’一部至邓驻屯,‘屯田一万零六百六十二顷七亩’。这部分驻军多属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元朝称色目人),后世代繁衍生息,逐渐形成邓州境内一个新的民族——回族。之后几百年中,由于战争、移民等原因,其它地方的回民先后入邓州居住”。“明末山西马守应回民起义军,在淅川至南阳一带与明军作战失利后,部分将士在邓疏散隐蔽。现在邓州市的马、杨、关、陈、王、白等姓回民的一部分就是义军的后裔”[6]。

回族人民自古即有尚武的传统。他们不仅将习武作为进行军事战争的必要手段,而且将它视为强身健体的重要途径。因此,回民在明清时期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武术大师与人才。清道光年间邓州的马殿甲就是其中的一位优秀代表。马殿甲为邓州人,他于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辛未科考中武状元,被授予头等侍卫。在镇压新疆张格尔叛乱中,他屡立战功,赏戴花翎,并在鸦片战争中抗击英军的入侵。此后他历任保定营参将、河间协副将、提标中营参营参将、兼署右营游击、金华协副将、广东南韵连镇总兵、广东陆路提督、广西提督等要职。

厚重的武术传统发展出繁盛的武术文化生态环境。长期以来,回族形成了一些传统的优势体育项目,至今仍盛传不衰,其中主要包括武术、摔跤及武术功法等。在武术项目之中,又以心意六合拳、查拳、弹腿等为回族所独有,又被称为“教门拳”。

自古以来,回民即有经商的传统,以至于他们被称为“蕃商”。明清时期,陕西、甘肃等省的回族商人经陕西商南、河南淅川县荆紫关和内乡县进入邓州;江苏、湖南、湖北等省的回族商人,自汉水溯汉水、白河、湍河进入邓州;河北、山东等省的回族商人南渡黄河,经郑州、许昌、南阳等地进入邓州;安徽回族商人溯淮河,经周口、漯河、南阳等地进入邓州。其中部分商人在邓置田落户[7]。邓州的回商以经营珠宝、餐饮和皮毛为主,而心意六合拳名家中也不乏有以经商为业的。他们通过经商也传播了心意六合拳这一拳种。就目前所掌握的资料可知,邓州地区的姬姓、买姓、摆等姓氏中的一部分回民就是因受聘为该地各地区清真寺阿訇而最后定居下来的。

目前,邓州地区规模较大、影响广泛的清真寺主要有南清真寺与西清真寺两座。其中“南清真寺”始建于明代,原占地面积1 000多km2,主要房舍17间。从明朝建寺至清朝同治十一年的数百年间。

在南清真寺的阿訇之中。张志诚(1726—1823年)是较为杰出的一位。他曾在洛阳念经,并学习心意六合拳,成为心意六合拳大师。在邓州南清真寺任掌教阿訇期间,收徒传经授武,李祯、张海洲、马殿试、马殿甲、马殿一等都是其门下高徒。自乾隆四十年(1775年)至嘉庆末年(1820年),在邓州南清真寺任掌教阿訇长达45年,于道光三年(1823年)归真于南清真寺,安葬于城西大马庄,享年97岁[8]。

此外,另一位阿訇姬朝祯(1865年—1928年)为镇平县甲李村人。他自幼一边攻读伊斯兰经典,一边随唐万义习练心意六合拳及唐氏枪法,“善大枪”。1897年受聘于原邓县南清真寺掌教阿訇,携其长子赴邓任职,至1928年归真于任所,历经31年,享年63岁。据传,在邓县南清真寺期间注重收徒育人,传经授武,为豫鄂等周边省市培养出不少穆斯林人才,原邓县著名镖师李金元即其高徒[9]。

邓州市西清真寺位于团结西路与卫生路交叉口东南方,自明代建立至今已400余年的历史,其间经历过多次变化,具体情况已无所考[10]。

邓州西清真寺

据目前掌握的资料可知,明朝自洪武初年至永乐十四年(1416年),还有许多回民是先后从江西、山西等地大量移民入邓的,其中山西移民中就有许多回民。例如邓州著名的清真寺阿訇——水观澜所属的水氏原祖居镇平县柳泉铺水沟村,其后人与洪武、永乐年间迁入该地。而唐大有唐氏祖籍在开封朱仙镇,后迁入邓州穰东,而南阳石桥则是元代回民的屯田处。

邓州穰东清真寺的阿訇——水观澜(1786—1896年)痴迷于武术。他于道光十年聘请郏县李祯、洛阳刘万仪、朱仙镇唐大用(后定居邓州)3人来邓州穰东清真寺授艺。水观澜及其子水腾龙、水应龙、女婿马步衢、唐大用之子唐万仪皆在此学艺,从而衍化出邓州水观澜及唐万仪两支心意六合拳支脉。水氏一支主要在家族内秘传。而唐氏一支则传承范围广,河南的南阳、邓州、镇平、内乡以及湖北的襄樊、荆州等地皆有其传人。此外,还有许多回民通过自然流入的途径而进入邓州,还有一部分原属汉族的人口由于信仰伊斯兰教而融入回族之中的。

6 结 语

心意六合拳在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史上是一个独具魅力的武术品种,它自明代由山西人姬际可创立之后在不断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形成河南心意六合拳、山西戴式心意拳及山西、河北李洛能形意拳3个主要地域性流派。在河南境内有分别在豫西洛阳、豫东开封与周口、豫中许昌与平顶山以及豫南南阳、驻马店等多地形成进一步的流派分支,从而形成一个根深叶茂的“传统武术文化群落”。由于地域分支流派形成、发展与传承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关系等条件的不同,从而使它们在具有共同特征的基础上又各具特色。河南邓州心意六合拳以其历史悠久、传人众多、回族文化底蕴深厚为特征。笔者通过对于它所生成、发展的地理、文化、民族等具体的条件与环境进行分析,试图探寻其形成并传承的内在机制与动力,将其置于具体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之中进行考察与审视,以达到透过传统体育文化事象来剖析其形成的内在根源之目的,具体阐述文化事象与其所处文化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1][6][7] 杨德堂.历史文化名城邓州[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

[2][3] 孙卫卫.文化生态——文化哲学研究的新视野——兼论当代中国文化生态及其培育[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4(1):59~61.

[4] 邓本章,杜启明.中原文化大典文物典建筑[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5] 廖国强,关 磊.文化、生态文化、民族生态文化[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11(4):43~49.

[8][9] http://www.neixiang.org/bbs/thread-70952-1-1.html.

[10]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89db580100pqxs.html.

Research on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Regional Wushu Culture Ecosystem Construction——Taking the Construction of Dengzhou Wushu Culture Ecological Community in Henan as an Example

GUO Ruiqing

Institute of P.E.,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Jiaozuo Henan, 454000, China.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culture Mind liuhe boxing is a unique charm .It developed to three regional schools in Henan province .Through analysis the schools in Dengzhou city, author of this paper try to put it in the specific natural and humanistic environment investigation and review, and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analyzing the inner source of its formation, research the interactionship between the specific cultural phenomenon and the cultural environment.

Wushu culture; Ecosystem construction; Research on the dynamic mechanism

1007―6891(2017)02―0017―04

10.13932/j.cnki.sctykx.2017.02.05

G80-051

A

2016-09-08

2016-09-13

201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3BTY060。

猜你喜欢
邓州回民心意
河南邓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 解锁乡村治理有了“金钥匙”
“中国·邓州第四届《红楼梦》读书竞赛总决赛”综述
乐游西安回民街,一街吃遍丝绸路
我的心意
12月,12分心意,12次相遇,万千陪伴
当位即妙
——风、幡之外的心意
最好的礼物,最美的心意
话说回民的老礼儿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Lesson Planning for Junior Task-based English Teaching
让雷锋精神的接力棒代代相传——南阳市邓州“编外雷锋团”学雷锋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