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在网络时代食品安全监管如何创新

2017-05-22 13:48袁小农
法制与社会 2017年13期
关键词:食品安全网络时代监管

摘 要 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发展,食品工业转型已经成为了食品行业发展的共识,传统的食品监管方式方法明显已经不利于食品安全的保障,因此,这对食品监管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针对我国目前互联网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进行了研究,主要分析了食品安全全程追溯系统、创新食品安全管理模式,以如何促进网络食品安全监管升级三方面对网络时代食品安全监管的创新路径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网络时代 食品安全 监管

作者简介:袁小农,江西省社会科学院。

中圖分类号:D92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5.092

随着我国传统领域的企业与互联网的逐渐融合,我国食品工业也面临着前所有的生产、组织、销售等多方面的产业升级。但是由于监管部门的监管方式相对落后直接导致了网络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尤其是很多恶性事件通过网络发酵直接对政府的食品监管部门、生产企业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压力。所以,无论是为了保证人民的食品安全,还是切实解决网络食品监管不到位的问题,都需要在网络时代对食品安全监管进行创新管理,加快网络时代食品安全监管的技术水平,更新监管模式,这对于网络时代食品行业的发展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一、构建食品安全全程追溯系统

(一)构建食品安全全程追溯体系须完善二维码追溯

近年来二维码应用逐渐成为了流行趋势,通过简单地收集扫描就可以获得相关的信息,且成本相对低廉,因此利用二维码这一高效低成本的技术不仅可以快速实现对食品数据的收集。同时也可以为食品建立一个从产地到“餐桌”的履历,并在各个环节进行监管,从而数据链条,而监管部门只需要对链条进行监管,确保链条的完整性,确保食品在整理链条运转中的安全性,同时也可以基于二维码实现对食品安全的追溯与追踪,查找污染源,确保有污染的产品及时退出流通领域,防止污染食品被销售与食用。

笔者认为食品安全的二维码追溯系统可以包含两类的信息,其中第一类就是法定格式信息,如当前的产品外包装需要明确注明:生产厂家、供货商、生产地址、生产日期、保质期、基本配料、注意事项等,这些法定格式信息必须要符合相关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要求,其第二类为详细化的信息,这部分详细可以细化到产品的生产线、生产者、质检员,以及产品的原材料产地,原材料收集时间、监测标准和监测结果,还可以提供更为细致的物流信息,如蔬菜可以提供整地、播种、施肥、杀虫,甚至是整个摘菜的全过程,以及物流装运的全部流程,并提供详细的时间,让消费者可以通过二维码直接看到蔬菜的整个生产流程。食品安全的监管者也可以通过二维码对整个操作流程是否符合法定程序,是否存在违法行为进行监管。

(二)构建食品安全全程追溯体系须加快打造企业产业链追溯体系

食品生产企业作为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伴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新技术向食品产业的渗透,更多地食品生产企业开始利用互联网开展业务以创造更大的发展,同时很多企业给予诚信经营等多种方式也开始采用全产业链的监管措施和食品安全内控体系,建立食品安全数据库,包括食品的进出货、保质期等详细信息,这也进一步促进了食品安全生产销售的集约化发展。通过网络时代的电子商务,全面促进了食品安全监管。更完善的企业逐渐上规模、扩销量,将单一的线下销售模式转型。为了全面的销售系统,促进了企业与消费者在深度与广度上的沟通。因此,网络时代食品安全监督过程中,不仅可以通过消费者对企业的食品安全生产进行监督,同时也可以采用企业自己构建的产业链对企业进行监督,对于没有构建现代化产业链的食品企业,监管部门也应该督促企业尽快建立,甚至可以建立准入标准, 提高企业自我监督和监管企业随时检查的力度,确保企业责任、消费者消费、监管部门检查多种监管方式同步实行,对整个产业链形成追溯式的检查。

二、创新食品安全管理模式

(一)打造生产流通监管链条

政府监管部门对于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管应该创新关键方式与监管理念,全面提高监管效率,降低监管成本,这就要求监管部门在日常办公中逐渐引入互联网概念,提高监管信息化水平。首先,监管部门可以在食品生产许可证审批中融入互联网方式,通过网络审批实地考察等方式,简化行政审批手续流程,从而压缩审批时间,使监管真正的用到具体生产与销售之中,也可以全面推行电子证书制度,强调证书的网络化管理,通过网络申请、网络审批、网络公示等全面网络化管理体系,健全整个证件的网络管理。其次,进一步强化在生产领域的网络化管理,将生产流通的监管也放在网络上,通过甚至对于大型企业可以采用远程监控、随时检查、许可流通等措施,严防生产流通环节出现食品安全事件。尤其是对于跨区域生产销售的企业,更要实现监管的无缝对接,对食品的注册与生产进行数据共享,确保层层把关,随时跟踪。

(二)推行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化

建立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化系统对于监管与协管人员的日常监管工作十分重要,这要求在落实定期检查随机抽查,以及归属地协助管理的基础上,将整个食品安全管理的与网络相结合,实现“互联网+监管”的模式。通过网络管理系统,监管工作人员可以布置相关的食品安全检查任务,通过手机、电脑等网络接入工具,直接形成对食品流通数据的“采集、录入、上报、分流、处理、反馈、归档”的全流程信息化处理流程,对食品形成完整的“电子标签”,确保食品的全流程可溯性,以及对问题的随时监控。这既可以方便商家对于各个台账的建立,同时也可以方便市场与监管的对接。提托各种手持设备甚至可以发展为“互联网+ 移动监管平台”,做到随时监管,随时执法,实现全天候无缝隙的监管。在对企业进行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化管理的同时,也应该在此基础上升级企业的信用管理系统,构建全面的信用分类监管机制,按照企业的风险度、诚信度等日常数据对企业进行分级别监管,对于诚信企业也可以给予监管数据进行帮扶,而对于失信企业必须予以惩罚。实施不合格即淘汰机制,切实提高食品安全等级。

(三)构建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体系

构建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体系需要以政府监管部门为基础的监管体系上,结合相关职能部门,以及生产经营企业、社会公益组织和消费者共同完成,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生态链。这就要求作为被监管的主体,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必须要准确披露食品安全信息相关的内容,确保公众可以在整个渠道获得食品安全的基本信息,企业必须要保证数据的准确性,而食品监管部门更要是对伪造食品信息、虚假标示的企业进行严肃的彻查与整治,确保对企业形成强大的监管监督压力。而社会公益组织和消费者则可以通过政府信息法布、消费者见的互动等方式,强化对食品安全的隐形监督,确保消费者可以随时监管企业的生产经营,及时发现食品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存在的违规现象,以及不合格产品的问题,对问题进行及时的曝光与公布。但是也应该对网络上的谣言进行及时的监管,抵制各种谣言,减少因为谣言导致的食品恐慌现象,也要防止商家间的恶意竞争对商家造成的声誉的破坏。在尊重消费者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的前提下,同时也对消费的行为进行监管,确保各种新的真实准确性。消费者也可以用过微信、微博进行食品安全的监督,将各种食品安全问题通过微信、微博提交给相关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进行投诉与举报,经过具体核实之后,对公众进行公布,确保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防止由于传播过程中的问题导致的事件被无限放大。

三、促进网络食品安全监管升级

(一)严厉打击未经许可食品

网络食品虽然可以采用“电子标签”方式,但是“电子标签”必须要发挥实际效应,尤其是第三方平台在进行食品审查的过程中,严格执行食品生产流通许可证的审查,提高网络食品销售主体的准入条件,形成第三方对食品企业的监督。同时对于食品生产的企业,必须要求企业提供食品来源的正版授权,且销售食品也必须要严格保证具备监管部门颁发的“电子标签”,确保网络平台销售的产品质量合格。同时笔者认为为了确保食品具备许可的流通,应该赋予监管部门更大的行政执法权,提高对于违法售假企业的惩处力度,尤其是对在食品中加入有害物质的恶劣行为,直接吊销许可证并向公安机关报案,提请立案侦查,以对违法行为形成有效的震慑作用。同时为了打击未许可食品,还可以建设跨区域监管队伍,实现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制度,线下加大对于不合格食品的查处力度,从源头上制止不合格食品流入市场;线上则强化對于商家、平台等销售渠道的监察力度,全面推行网络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制度,推进行业自律性,完善许可食品流通流程与数据信息,杜绝未许可食品在线销售。

(二)建立食品安全监测系统

食品安全在生产与流通领域的信息都应该进行全面的整合,整合在一个统一的食品安全监管系统之内,其功能应该涵盖多方面的内容,如工作推进要求、业务流程指导、市场监管措施等,将企业的信息与各个销售平台的信息全部融合到这个系统之上,有利于监管部门及时处理各种内容。同时这个系统应该有专门的部门进行运营,且还应该在运行系统的过程中,运行相关的微信公众号和微博,确保所有的监督信息全都可以汇总到这个系统之中。并在这个系统内进行及时的处理,将反馈的信息进行实地验证,验证人员也可以通过各种系统终端对验证信息在系统内完成反馈,确保运管人员可以及时将反馈信息公布或存档,保证整个流程的及时有效性。同时企业的自主信息也可以接入到食品安全监测系统,只要通过智能形式对企业进行全天候监控,确保每个细节的及时反馈与问题发现。

四、结语

随着网络时代的不断前进,网络已经大大的方便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网络食品销售成为了必然,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所在。而食品安全的网络监管明显不足,因此必须要加强监管部门的技术建设与制度建设,通过创新的发展方式,提高监管能力,确保在网络时代下食品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韩君.食品包装安全制胜——互联网时代下如何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印刷技术.2016(16).

[2]岳嘉仪.网络时代公共舆论对运动式治理转型过程的影响——以食品安全问题为例.经济法论坛.2013(2).

[3]郑杨、谭玲.新媒体时代食品安全事件的媒体呈现现状——以“老酸奶明胶门”事件为例.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 29(11).

[4]骆正林. 舆论监督呼唤食品安全的制度保障——以奶粉危机事件为例.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6, 23(4).

[5]牛艳莉.后网络时代下食品安全问题中各主体介入行为分析——基于利益相关者分析.中外食品工业月刊.2015(1).

[6]张卫、姚鹏.互联网时代食药犯罪的法治化应对——2015食品药品安全刑事保护论坛在京举行.中国食品.2015(14).

[7]茅莹. “互联网+”时代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的法律责任——以第三方网络外卖平台为例.法制与社会.2016(15).

[8]崔敏、周伟.风险社会下食品安全问题的网络传播分析——以“康师傅馊水油”事件为例.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7(4).

[9]陈时禄、钱叶莹.网络时代下我国食品企业危机公关策略分析——以双汇“蛆虫门”事件为例.皖西学院学报.2013,29(2).

猜你喜欢
食品安全网络时代监管
[保你平安]网络时代的真相
一场网络时代的围殴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分析
监管
监管和扶持并行
网络时代
放开价格后的监管
网络时代“人”的再发现
实施“十个结合”有效监管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