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大学生社会交往的现状与特点

2017-05-22 13:45巴登加措杨皓轩
法制与社会 2017年13期
关键词:社会交往调查研究藏族

巴登加措 杨皓轩

摘 要 在五十六个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当今时代,我国各个大学校园里的各民族学生们在一起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通过各种活动和交流进行相互了解并建立深厚友谊,进而产生感情、结交朋友、成为互相的兄弟姐妹是一个大的趋势,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发展至今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地方。但是在我们实际的调查中发现,由于目前还存在的一些生活方式的差异、误解甚至是偏见造成了不同民族的同学间日常交流中的隔阂甚至是成见。也是因为这些误会和隔阂的产生进一步加剧了各个学生群体或个体间的紧张关系。虽然这些事件只是偶有发生,但是却有着破坏同学感情,影响学校形象甚至是影响和谐校园建设等不良影响。

关键词 藏族 大学生 社会交往 调查研究

基金项目:本课题是重庆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关于重庆市藏族大学生社会交往的研究与调查”(20161065018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巴登加措,四川外国语大学社会学系,研究方向:社会学;杨皓轩,四川外国语大学社会学系。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5.090

一、引言

由于民族间的文化、生活、语言习惯的差异,藏族大学生在步入大学甚至是进入社会后的社会交往都存在着很普遍的民族取向问题。在实际调查中我们发现其实不只是藏族大学生,由于我们提及的原因和一些个别的特殊原因造成了我们大学校园里很普遍的不同大学生之间的社会交往中的民族取向问题。而且我们还通过调查了解到了不同民族生活环境造成的差异、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不同院系和专业的特点以及不同学生之间个体存在的性格和爱好的差异这四个影响藏族大学生在校园里进行社会交往的主要因素。而藏族特殊的民族宗教文化是造成这些社交差异的一个特殊原因。也是因为这一原因,我进行了大学生社交状况的调查并由此进行深入思考:藏族大学生与其他民族同学交往时处于怎样的状况?日常的社交活动中藏族大学生更加倾向于与哪些民族的同学交往?反之,与哪些民族的同学相对疏远?大学生个体在平时的社交活动中是否会存在民族取向问题?大学生活中的民族认同是否有一些变化?藏族大学生个体在日常交往中是否受民族取向的影响?是什么因素制约着藏族大学生与其他民族的同学进行更加深入的交流?笔者通过社会学、人类学的相关知识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一次深入的研究。

二、藏族大学生在校社交活动现状剖析

社交是人类在社会中生存的普遍现象。事实上,就是因为人类不同群体或个体之间的相互交流与交往的过程才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谓的社会。社交活动对于人类满足自身生存与社会发展都有着深远的意义。社会学比较倾向于从人际关系的角度进行社交活动的研究即把社交理解为人类为完成某些目的特意进行的互动,并接将这些互动固定成特定的社会关系。

社交活动分析初级和次级两个层面的性质。初级层面的社交具体是指社交关系发生在小而亲密的群体内具有长时间稳定不间断互动、亲密行为的社交关系。次级层面的社交则与之相反,它是指在某些由非人性原因构成的机构中为了某些共同目标而走到一起的群体性交往。

当在不同民族的成員之间发生社会交往时,由于他们具有很大的文化差异,他们的社会交往往往就加入了民族性质的因素,这样他们的交往就不单单是个人的交往,而是加入了民族间互动的性质——“社会交往就转化为民族间交往”,按照马克思的社交理论,人们通过相互之间的社交进行相互关系构建时也相应的构建了他们所在的多民族社会。因为我们可以说社交过程实现了民族关系,如果我们失去了社交的实践活动,我们也就没有了民族关系。本文将要研究的也就是不同民族大学生的日常社交。笔者认为,伴随着相符文化互动与信息传播的不同民族间群体或个体交流来往就是社交。

(一)藏族大学生社会交往的意愿分析

由上文得知藏族大学生与其他民族同学进行社交时也有着初级和次级两个层面的意愿。初级意愿包括是够愿意与其他民族同学成为舍友、好朋友、情侣等。而次级层面则包括是否愿意与其他民族同学成为同班同学、与其他民族同学寝室相隔比较近等。

1.初级层面的社交意愿现状与分析

藏族大学生在宿舍问题上除了最欢迎本民族同学外也接受与其他民族同学成为他们的舍友。在是够能够成为好朋友、恋人等问题上他们的首选依然是本民族的同学,当然接受一定民族差异的情况下他们十分愿意与其他民族同胞成为很好的朋友,在感情问题上,由于宗教信仰等问题上维吾尔族与回族是他们接纳恋人比例最低的民族。

2.次级层面的社交意愿现状与分析

在是否愿意与其他民族同学成为同班同学或宿舍邻居的问题上,他们的回答是除了作为首选的本民族同学外都是愿意接受回族、汉族、朝鲜族和土家族。

(二)藏族大学生社交现状分析

我们将通过对藏族大学生在校的好友所在民族分布、相识方式、成为好友的原因、更愿意深入交往的同学、有困难的求助对象、恋爱情况等社交活动中的实际行为进行对比分析,试图全面展示藏族大学生在校社交现状的各个特点。

1. 藏族大学生好朋友的民族分布

在各民族相互融合的当今社会中,各民族大学生在长期的社交活动中相互了解并结为好友。那么身为藏族大学生好友的大学生们分别是来自哪些民族的?这些民族的大学生们的分布特点是什么?根据我们的调查现实他们主要集中在汉族、藏族和纳西族。

2. 藏族大学生结交好朋友的有效途径

研究和分析藏族大学生社交现状的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研究他们怎样与自己的好朋友相识的。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有54%的藏族大学生是通过学习其他语种的语言时与好友相交的。另外还有45%的藏族大学生是将宿舍舍友作为自己的好友。大部分的藏族大学生都认为结交好友的重要途径是社团、公益、文体活动。

3.藏族大学生与他人成为朋友的原因

除了与语言一样、习俗相同的本民族同学成为好友外,藏族大学生与其他人成为朋友的重要因素是志趣相投,玩得开心,有眼缘。

4.藏族大学生校园人际交往中的冲突

当藏族大学生在校园中发生冲突需寻求他们帮助时,他们首选的是自己的家人亲友或者老师,其次是自己同班同学或者藏族同胞,最后是同宿舍或者同楼层同学。

三、藏族大学生社会交往的特点

(一)成长环境,语言习惯不同形成群体交往差异

藏族大学生交往的群体受到成长环境和语言使用习惯等方面的限制。当有自己的私人聚会时他们更倾向于邀请本民族同学。但是从小就生活在汉语环境中的藏族大学生则没有名族限制,会邀请自己所有的好朋友。因此对藏族大学生的个人初级社交层次的范围和被他人接纳的程度来说就受到了语言使用习惯差异的影响,但是取决能否被主流文化群体认可的主要因素是能否讲汉语。因此,在社交的日常活动中,没有汉语基础的藏族大学生更加想与藏族大学生交往互动,但是具有一定语言基础的藏族大学生则有更大的社交范围,并且跟其他民族同学的关系会更深。

(二)藏族宗教文化习性与个人的初级层面交往相关

对藏族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影响最大且程度最深的是藏传佛教,藏传佛教作为藏族整个名族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它直接影响着藏族大学生个体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就像是族群边界理论所说的那样,如果一个人属于某一个群体那他就会做一种特定的人,这样他对自己的自我判断和被判断就会与这种身份相关联,这种判断就是他们与人互动的基础,并且他们也有着相对应的角色规范。因此,宗教是一种边界符号,不仅规范着人们的社交行为还影响着如何选择社交对象。藏族大学生在日常社交活动中更倾向于与拥有共同民族、文化、宗教的本民族成员交往。

(三)专业院系不同,藏族学生交往的取向存在差异

不同专业的藏族大学生的社交活动情况也不同,语言文学、舞蹈专业、教育专业、社会学专业的大学生倾向于学校活动;而历史和理工医药专业的同学就参加的相对较少。从院系角度来看,教育、语言、舞蹈等各个专业的大学生对汉族学生的好感很大,且对维吾尔族的学生好感度很低;而民族和社会学院的大学生的交往范围则很少有这种限制,接受其他民族同学的程度很高。但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虽然学院和学科影响着藏族大学生的社交,但更多的是民族认同感和宗教影响。

(四)择友更注重对方的性格特征及双方的情感交流

对于藏族的大学生来说,个人层次的交往才是社交活动的根本。因此个体初级社交的重要标准就是是否能够志趣相投。虽然藏族大学生与其他民族学生的交往还普遍存在着语言不通的现象,但是这并不能成为他们社交活动的障碍。他们操着浓重的地方口音与各民族同学进行普通话的交流,友善和真诚使得其他民族的同学认可了他们。与此同时,对民族的热爱也因为他们对民族的传统文化的重视而得到凝聚,他们民族认同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来自于历史上民族反抗压迫的自卫运动。虽然他们社交中的民族取向问题与民族认同感没有太大的联系,但是他们对自己的定位是外圆内方,虽然与人为善但是绝不丢失自己的底线。

四、结论

影响藏族大学生社交的因素有很多,由于民族间文化差异导致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的不同是其中最大的因素,生活方式和习惯的差异是第二大因素,第三是语言的差异制约着藏族学生与其他民族学生的交往,尤其是藏族的生活环境接触不到汉语更加加剧了这种情况。藏族大学生们有着开朗、热情、重感情、有同情心的性格和平和的心态。但是环境很容易就能影响他们的言语行动;虽然来自藏族的大学生们人际交往的能力很强,但是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社交中主动性不是很高,社交范围比较狭窄且层次十分单一;处理应急事物的能力较差且不善进行肢体交流,语言交流的范围往往局限于族际交流;对于自己交往的朋友和所处环境的适应能力差,交往失败的原因也常常是因此导致的紧张和不自信。对于民族交往态度方面,宗教因素具有很大的消极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民族差异的因素只要进行合情合理合法的宗教宣传和教育、降低宗教敏感度就可以得以缓解甚至是解决。

参考文献:

[1]耿亚军.和谐社会视野下民族院校公民教育研究.西南交通大学.2013-05-01.

[2]桑伟林.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研究.山东大学.2010-03-08.

[3]赵倩.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分析及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实证研究.山东大学.2012-02-23.

[4]刘淑伟.高校贫困学生人际交往障碍、成因及对策研究.兰州大学.2011-04-01.

[5]黄砾卉.社会决策中意见分歧的信息交流效应.西南大学.2010-04-28.

[6]肖建國.“问题大学生”的成因及教育转化策略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14-05-01.

[7]邓小旭.女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华中师范大学.2014-05-01.

[8]陈继扬.云南大理白族本主崇拜的教育功能研究.西南大学.2007-04-12.

[9]李艺炜.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原因与对策研究——以北京地区高校大学生为例.北京青年研究.2015, 24(3).

猜你喜欢
社会交往调查研究藏族
占豫虹
The Light Inside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藏族度量衡起源探讨
网络化时代的技术赋权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三重意蕴
企业管理视角下村级财务人员素质研究
西安体院学院体育专业学生人生规划研究
西安市体育旅游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关于技工院校学生德育课堂学习兴趣的调查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