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医精神文化传承与高校党风廉洁常态化建设

2017-05-22 11:52孙海涛
世纪桥 2017年4期
关键词:高校基层党组织文化传承

孙海涛

【摘 要】红医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中历史形成的,是党的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性质、宗旨及其优良作风的生动体现。围绕党的理想信仰、执政理念、优良作风及核心价值等方面传承红医精神,对于加强高校党风廉洁常态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红色基因为根基命脉,以红色资源为有效载体,以文化传承为核心内容,以制度建设为关键环节,以机制创新为根本保证,不仅是红医精神有效融入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的主要对策,而且也是实现高校党风廉洁常态化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红医精神;文化传承;高校基层党组织;党风廉洁;廉政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4-0073-03

高等院校承载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是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引领社会时代思潮的主阵地。在“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思想指导下,在反腐倡廉党建工作重心下移新形势下,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特殊历史文化资源,开展好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对于开创党建工作新局面,实现党风廉洁常态化,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红医精神的历史形成及其本质内涵

(一)红医精神的历史形成

红医精神是中国医科大学珍贵的历史文化教育资源,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中国医科大学前身为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于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宣告成立,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军医学校。1932年2月,中革军委主席朱德在开学典礼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工农红军已有了很大发展,但医务人员缺乏,必须培养自己的红色医生。”[1](P.3)“我们的红色军医应该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对人民、对伤病员要满怀阶级感情,要有艰苦奋斗、舍己救人的工作精神,同时还必须具备科学知识和精湛的医疗技术”。[2](P.3)在开学典礼上,校长贺诚宣布了毛泽东为学校制定的培养“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红色医生的办学方针。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战略性大转移,红军卫校作为军委直属部队的一部分从瑞金随军出发。长征期间,红军卫校师生参加部队救护工作,爬雪山过草地,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时,当初从江西出发的200多名师生中的许多同志,在行军途中为革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彭龙伯校长和李延年、俞翰西教员先后在长征中光荣牺牲。参加长征的卫校师生,经历了一次“炼狱之旅”,同时也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抗战时期,学校在延安的艰苦条件下坚持办学。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学校学员和部分医生随军奔赴抗日前线,在平型关战役中组建“千里伤员转运线”,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完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救护任务。1940年9月,毛泽东到学校作报告后,学校更名为中国医科大学,开始逐步走向正规化。《校章》规定:学校性质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事培养技术人才的学校”;工作目标是“培养革命的技术优良的卫生干部,适应抗战建国的需要,为民族解放与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教育方针是“养成政治坚定,思想正确,忠于职责,贯彻始终的卫生工作者。”[1](P.22)1941年夏秋之交,毛泽东同志为学校第十四期毕业生题词“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至此,从土地革命战争江西时期,到抗战时期的延安岁月,历经创建办学、红军长征、延安发展和主席题词等四个阶段,最终形成并固化为激励医大人继续前行和创新发展的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红医精神的本质内涵

红医精神一词,建立在特定院校的特有文化资源的基础之上,是在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红医精神形成的沿革史,就是一部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史。红医精神在形成发展中,既继承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和延安精神,又有自己的独特内涵。概而言之,所谓红医精神,主要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中,在红军卫校创建办学的战争年代里,所形成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工作作风、人文情怀等多维度的思想文化体系。主要包括政治坚定、对党忠诚的理想信念与政治品格;勤俭办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与革命传统;救死扶伤,对人民满怀阶级感情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意识;精益求精,专业技术上勇为天下先的创业创新精神等基本内容。

红医精神本身具有红色基因的特质性,决定了以红医精神为核心的红医文化必将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红医精神所蕴含的政治理想追求、人民健康理念以及优良作风传统,既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因而,作为一所充满红色历史记忆的医科院校,在当前加强党风廉洁常态化建设中,必须充分利用校本红色文化资源,积极推动校园廉政文化的有效建构。

二、红医精神在高校党风廉洁常态化建设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红医精神是红色年代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通过一代人的牺牲奋斗所积淀的先进文化与核心价值理念,需要几代人的传递和承接。而传承红医精神,在当前党风廉洁常态化建设语境下,其实质就是传承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文化,弘揚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亦即关于党的理想信仰、执政理念、优良作风及核心价值等方面的传承。

(一)在红医精神传承中坚守理想信念,筑牢高校党风廉洁常态化建设之信仰根基

信仰是一种文化力量,是灵魂的精神家园。而腐败的滋生及党风败坏,首先就是信仰的缺失与动摇。红医精神历史形成中,政治坚定、对党忠诚的理想信念与政治品格,其实质体现的是一种对于信仰的坚守。中国医科大学是唯一以学校名义参加并走完红军长征全程的院校,当年卫校师生用生命践行了一次信仰的远征,用生命诠释了对于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无论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始终牢记政治坚定这一红色医生办学方针。长征期间,卫校师生在朱德同志领导下,同张国焘分裂主义和反中央的行径进行了坚决斗争。“文革”期间,老校长贺诚同志受到不公正待遇。但他始终以大局为重,不计较个人的进退升迁,竭尽全力地发挥一个老共产党员的作用,正所谓:“一生为党心劳瘁,千种曲折志依然。”优秀政治品行的背后,总有一种信仰力量的内在驱动。信仰作为一种政治理念,需要在文化传承中坚守,坚守信仰是筑牢党风廉洁常态化建设的第一道防线。

(二)在红医精神传承中强化宗旨意识,树立高校党风廉洁常态化建设之服务理念

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是红医精神的主要内容。由于中国共产党发展卫生事业的根本目的就是运用医学技术为人民健康服务,因而,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实际上也是党的宗旨意识的生动体现。延安时期,由校长王斌作词、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谱曲的《中国医科大学校歌》便要求医务工作者必须“为革命工作,为大众服务”。1941年毛泽东为中国医科大学题词的深刻内涵,则更加体现了党性原则指导下的人民建康观。2011年,中国医科大学延安时期老校友王鹤滨这样解读毛泽东题词:“‘救死扶伤',就是抢救生命垂危的人,照顾受伤的人,是医务工作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革命人道主义'是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斗争相联系的人道主义。毛主席一向重视人民的疾苦,在中国革命过程中,他明确指示医院不能为金钱和特权服务,必须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3]毛泽东题词精神是一种珍贵的文化资源,生动地诠释了红医精神的核心价值。在题词精神引领下,在廉政文化建设中,无论医疗工作还是教育管理,都能怀有人民群众至高无上的价值情怀,都能牢固树立“管理即是服务”的理念和意识,进而实现干部作风转化及党风廉洁常态化,将是红医精神文化传承价值的最大体现。

(三)在红医精神传承中加强作风建设,营造高校党风廉洁常态化建设之政治生态

在红医精神传承中强化宗旨意识,树立服务理念,是内化于心;而加强作风建设,重塑优良党风形象,则属于外化于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有强大的人格力量”,这种“人格力量集中体现为我们党的优良作风”。[4](P.113)由于党的形象是靠作风树立的,党的人格力量主要由距离人民群众最近的党员干部和基层党组织来加以体现,因而,只有切实加强作风建设,才能促进优良党风政风的形成。战争年代的军医学校,常以露天作课堂、门板当黑板,下到教员,上至校长,都是布衣草履学者,但他们践行的却是深得民心的公仆意识和人民情怀,他们的作风形象就是党的人格力量的生动体现。和平建设时期,医疗教学条件有了极大改善,尤其手中拥有了更多对于社会稀缺资源的支配权,那么,腐败变质、脱离群众的危险亦将越来越近。所以,传承红医精神,营造崇廉忌贪、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作风建设不仅是关键,而且永远在路上。

(四)在红医精神传承中彰显核心价值,引领高校党风廉洁常态化建设之价值导向

高等院校是党的意识形态宣传工作的前沿阵地,是社会时代思潮和价值导向的引领者和推进者。如果高校的知识精英与管理干部理想信念动摇,丧失政治本色,那么,这将是我们党执政近七十年来所遭遇的最大风险。因为,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是一个民族乃至一个政党的文化传统中的最深层次的文化,也是最重要、最本质的部分。“理论研究和实践都表明,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廉政文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这个社会的廉政状况和水准。一些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腐败现象比较严重,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腐败获得了一种文化上的支持”。[5](P.120)一旦社会消极亚文化盛行,势必就会冲击国家的主流核心价值观。可见,当前加强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实行全面从严治党战略,也是一场文化上的较量。从立足长远、寻求反腐倡廉治本之策看,加强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实现党风廉洁的常态化,最终还应是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落脚点。而充分利用以红医精神为核心的校本文化资源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于高校党风廉洁常态化建设将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三、红医精神有效融入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的对策思考

廉政文化,是人们关于廉洁从政的思想认识、价值理念、行为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及社会评价,是廉洁从政行为在文化和观念上的现实反映。而以红医精神为核心的红医文化有效融入校园廉政文化建设,主要是通过制度文化建设和实现机制创新来作用于执政者的内心世界,进而形成廉洁从政的精神动力。

(一)红色基因是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的根基命脉

中国医科大学被誉为长征路上走来的“红色医生摇篮”,这所党领导下的学校有着八十多年光辉的办学历史,有着得天独厚的红色基因。在当前以实现作风转变、党风廉洁为目标的校园廉政文化建设中,应以红色基因作为创新发展的根基命脉,无论廉政文化宣传教育机制,还是廉政制度的体系构建,都应充分汲取红色基因的营养和能量,立足并体现红医精神的核心价值理念。

(二)红色资源是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

以红医精神为核心的红医文化,是经由中国革命历练而积淀下来的独特文化形态。中国医科大学校训即毛泽东为学校制定的办学方针——“政治坚定,技术优良”;诞生于延安时期的曲风高亢激昂、富于革命战斗精神的中国医科大学校歌;毛泽东为中国医科大学题词的纪念碑;中国医科大学延安旧址思想教育基地;中国医科大学校史馆等物质形态的文化,都将成为当前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和载体。红医文化有效融入校园廉政文化建设之中,对于传承红医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校园廉政文化教育体系,将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文化传承是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传承红医精神,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文化传承,亦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递和承接,最终目的则是要加强以“为民、清廉、务实”为本质特征的廉政文化建设。因此,加强校园廉政文化建设,必须以红医精神文化传承为核心内容。一方面,通过校报、校园网站、宣传橱窗等媒体形式及文化传播渠道,宣传红医精神的光辉历史,加强校园廉政文化阵地建设;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毛泽东同志题词等重大历史纪念日活动,以校园党课团课以及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为依托,开展红医精神的理论研讨,研究红医精神文化传承的当代价值。通过多层次、立体式地传承红医精神,让红医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有效促进红医文化融入校园廉政文化教育体系。

(四)制度建设是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

在高校基层党组织廉政文化建设中,虽然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廉政文化建设的核心,但廉政制度的建设终究是廉政文化建设的关键与根本。因为,只有通过加强廉政制度建设,以制度规范约束从政行为,才能加速人们对廉政文化的认同过程。有了这种认同,廉洁才会内化为自觉,成为一种风尚。基于此,高校基层党组织抓好廉政文化建设,必须以红医精神核心价值理念为引领,将廉政制度建设作为关键环节,通过实行管理干部述职述廉制度、党员教师廉洁从教制度及党风廉政立体监督制度来强化规范管理,这样,才会真正推动以崇尚廉洁、鄙视贪腐为价值取向的廉洁文化的形成。

(五)机制创新是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廉政文化建设的主要对象是公权力的执掌者,但廉政文化建设的主体应当是社会公众。由于廉政文化的形成是一個潜移默化、长期积淀的过程,因此,作为预防和惩治腐败的关键环节及根本举措,加强校园廉政文化建设,必须以机制创新为根本保证。在教师、工勤、学生等社会公众广泛参与下,在网络媒体平台开放透明的政策环境下,不断实现民主参与机制创新、民主监督机制创新及动力激励机制创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动领导管理机制创新和干部聘任考核机制创新,通过实现机制创新,最终带动党建工作的创新,推动崇廉忌贪、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与廉洁文化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戴万津等.中国医科大学校史图志[M].沈阳:辽宁人 民出版社,2011.

[2]王林松,郭秀芝.中国医科大学岁月[M].沈阳:辽宁 人民出版社,2011.

[4]毛泽东同志“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题词 70周年纪念[EB/OL].http://www.sina.com.cn,来源卫 生部网站,2011-07-16.

[5]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 (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2016.

[6]倪邦文,石国亮,刘晶.国外廉政建设制度与操作 [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褚永慧]

猜你喜欢
高校基层党组织文化传承
从管理到服务:高校基层党组织职能实现路径的嬗变
建设“三型”高校基层党组织实践策略研究
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实效探究及思考
谈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几点启示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与服务功能研究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建设高校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的困境及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