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时钱,张 浩,马少雯,谢振文,徐鸿绪
(佛山市顺德区新容奇医院,广东 佛山 528303)
急性冠脉综合征主要为由于人体冠脉不稳定动脉粥样斑块糜烂、破裂等问题而引发的急性心脏缺血综合征[1-2],其患者病情程度通常较为危急,需要临床尽早给予诊断及治疗,确保良好的治疗时机以达到满意治疗效果[3]。近年来,心肌标志物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诊断中受到广泛关注与认可[4-5],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也成为该疾病患者诊断与预后评估主要指标,通过明确其诊断价值可促进患者的预后疗效。本研究分析了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联合冠脉CTA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佛山市顺德区新容奇医院开展冠脉CTA检查的21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排除合并肾功能异常、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恶性肿瘤以及心力衰竭患者。根据患者的冠脉CTA检查结果将其分为对照组(冠脉CTA正常)51例与实验组(冠脉CTA异常)159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1例,女30例,年龄30~83岁,平均(52.8±15.2)岁;实验组患者中男68例,女91例,年龄33~85岁,平均(53.6±15.7)岁,冠脉轻度狭窄107例,中度狭窄32例,重度狭窄20例,病变支数为1支者91例,2支者40例,3支者28例。两组患者年龄与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应用冠脉CTA仪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冠脉异常问题以及冠脉狭窄程度,其中,冠脉血管狭窄为50%~70%者为轻度狭窄,冠脉血管狭窄为71%~90%者为中度狭窄,冠脉血管狭窄超过90%者为重度狭窄。经患者肘静脉采集血液标本5mL,离心处理后低温保存待检,采用贝克曼AU5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以免疫比浊法检验患者的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其指标水平超过3.3μg/L者为阳性。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进行t 检验和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患者的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的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比较(±s)
?
伴随病变程度加重与病变支数增加患者的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逐渐升高,不同病变程度与病变支数患者的指标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实验组不同病变程度拿着的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比较(±s)
表2 实验组不同病变程度拿着的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比较(±s)
病变程度 n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μg/L) 病变支数 n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μg/L)轻度狭窄 107 24.5±1.3 1支 91 25.9±2.1中度狭窄 32 30.9±1.7 2支 40 31.6±3.2重度狭窄 20 42.5±1.1 多支 28 43.6±2.9 t 11.568 F 10.842 P 0.002 P 0.004
急性冠脉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发病患者会出现发作性胸闷与胸痛等临床表现,受疾病影响可诱发心力衰竭与心律失常,严重患者甚至发生致死事件[6]。临床研究表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接受及时合理诊治能够大幅度提高预后效果,抑制死亡事件发生率[7]。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断方法一直是临床研究重点课题,研究表示通过检测患者的心脏标志物有助于评估疾病的发生,由于疾病发病急促且对患者生命安全有较高威胁,进而需要探寻具备良好特异性的标志物,以积极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8]。心型脂肪酸为人体心脏中广泛分布的小胞质蛋白,在患者出现胸痛症状1h后便可检测出,发作6~8h时便可达峰值。喻红波等[9]研究发现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显著升高,认为该标志物对诊断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具有高敏感性。林佩环等[10]报道指出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有助于判定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并且具备良好时效性。本项研究中210例患者均接受冠脉CTA检查,通过检查发现冠脉CTA正常51例,异常159例,分别对两组患者开展了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检测,研究结果发现冠脉CTA异常患者的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正常患者,并且随着病变程度与病变支数的增加患者的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均呈上升趋势,表现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表达会发生明显变化,并且其表达水平同病变程度呈正相关性。
综上所述,采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联合冠脉CTA诊断急性冠脉综合征具有确切价值,有助于明确疾病的发生,并评估疾病程度,对尽早实施治疗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曾昭伟,常艳敏.血浆H-FABP和PAPP-A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诊断价值[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7,38(20):2808-2810.
[2] 刘付明军,邱振华,张岳汉.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和缺血修饰白蛋白(IMA)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临床诊断意义[J].医学检验与临床,2016,38(2):16-18.
[3] 王亚蓉,郭壮波,黄丽萍,等.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3,19(4):405-408.
[4] 俞 燕,章秀清,王卫忠.血浆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后心肌损伤及预后的预测价值[J].现代实用医学,2013,25(5):512-513.
[5] 渠 乐,周 云,朱小莉.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与疾病危险程度的相关性[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17,14(4):112-116.
[6] 刘华伟,杨 清,何春容,等.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诊断价值及预后评估的研究[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3,20(6):381-384.
[7] Abbasi WA, Saleem M, Rasheed S, et al. Utility Of Heart Type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H-Fabp) Point Of Care Test In The Early Hours Of Stemi Compared With Troponin-I In Pakistani Population[J]. J Ayub Med Coll Abbottabad,2017,29(1):107-111.
[8] Jeong JH, Seo YH, Ahn JY, et al. The Prognostic Value of Serum Levels of Heart-Type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and 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in Patients With Increased Levels of Amino-Terminal Pro-B Type Natriuretic Peptide[J]. Ann Lab Med,2016,36(5):420-426.
[9] 喻红波,刘 阳,罗俊卿,等.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断意义[J].武警医学,2015,34(2):133-135.
[10] 林佩环,饶志荣,张亦辉.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国际老年医学杂志,2015,36(4):158-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