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破解取士难题

2017-05-20 21:29马格北
风流一代·经典文摘 2017年1期
关键词:乡试举人录取率

马格北

自安史之乱后,南方学子开始在科举考试中超过北方学子;且随着时间推移,差距越拉越大。北宋年间,来自陕西的司马光和来自江西的欧阳修,因为招生名额,吵了天翻地覆的一架。

欧阳修提倡“以才取人法”,即以考分高低论英雄,叫做“考试公平”,此法对南方学子大为有利;司马光提倡“逐路取人法”,即各路(省)每年固定进士录取额度,北方考生即便低于南方考生一百多分,也能录取,这叫做“区域公平”。欧阳修是为了保证考试的公平性,而司马光是为了鼓励落后地区学子的学习积极性。

此争议最终以欧阳修的方法取胜,南北考生的录取名额却一直成为朝廷头疼的难题。待到明朝洪武三十年的一次会试,竟然出现了录取的51人全是南方人的情况。这次考试,被称为“南榜”。身为南方人的皇帝朱元璋,感到这种录取方式很不妥,不利于国家稳定,遂大笔一挥,再考一次。这次录取的61人全是北方人,被称为“北榜”。

到了明宣宗的时候,南北考试正式成为定例。全国不再使用统一的高考卷,北方人考北卷,南方人考南卷。这下公平了吧?但是马上又有人出来说,我们四川属于南方还是北方?于是加了一个“中卷”。四川、广西、云南、贵州,还有朱元璋的老家凤阳,都考“中卷”。

不过还是有个录取比例。南北中三个地区的录取比例为55%、35%、10%。明朝三百年,一直执行这个制度。

这个制度一直持续到康熙时代,康熙皇帝一眼就看出其中的弊端。那怎么改呢?他认为比例是死的,人是活的;每年的招生錄取比例,应该采取灵活对待的态度。

比如说,国家今年准备招收100个进士,按之前的比例,南方要录取55人,北方要录取35人。但是如果南方是100个考生参加,北方是200个考生参加,这不就不公平吗?再细分一下,南方55人,江苏和浙江的考生各占几人?广东省又该是几人?南方各省之间,也不公平啊。今后每一届的会试,采取灵活的办法,按照全国23个省每一届的生源比例,来确定进士的录取比例。

这显然比司马光的“逐路取人法”要科学一点,司马光是不管你来自哪个省,不管你那个省有多少人参加考试,反正你这个省每十个举人中只能有一个进士。比如,江苏的乡试考生是3000名,江苏举人录取率是1%,有30个人可以去参加全国考试,进士录取率是10%。最终3000名江苏考生,能有3个人当进士;陕西的乡试考生是300人,举人录取率是10%,同样有30个人参加全国考试,进士录取率也是10%,最终,300个陕西考生也能有3个人当进士。

而康熙皇帝的办法力求公平均衡。比如,康熙三十年,全国有一万人参加各个省的乡试,而江苏就有1000人参加乡试,那么等到康熙三十一年全国会试的时候,给江苏的进士录取率是10%。虽然之前江苏的举人录取率只有2%,也就是只有20个人能当举人,但是到了全国考试的时候,如果当年录取100个进士,江苏就有10个名额。也就是说,江苏这20个举人,就有10个能成为进士。

全国有一万人参加各个省的乡试,而奉天只有300个人参加乡试,那么奉天这一届的进士录取率,只有3%。他们的举人录取率即使有20%,是江苏省的10倍,也就能产生60个举人;但是到了全国考试的时候,如果当年录取100个进士,奉天只能有3个名额。60个奉天举人,也只能有3个被录取为进士。

这个审时度势的制度一出,关于分数平等与地域分配的议论便消停了。

(酩源摘自《特别关注》2016年第9期)

猜你喜欢
乡试举人录取率
清张志宁嘉庆丁卯科乡试硃卷档案
明代乡试副榜及其成效研究
郴州出土明嘉靖七年《湖广乡试录》考析
清朝名医叶天士拜师故事
6所美国常春藤盟校本科录取率降低
论宋代的举官制度——以崔与之的举人为中心
探子
年羹尧:残忍将军爱家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