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过天空的迁徙之影

2017-05-20 20:54唐荣尧
湖南文学 2017年5期
关键词:黑颈鹤青海湖鸟类

唐荣尧

有些湖平视一览便可读到其神韵,有些湖站在高处俯瞰即可观其水色,而有些湖,则需要仰视良久,方能洞窥到其秘密。青海湖就属于后一种,那些飞翔过湖面的鸟影,就是引领它的阅读者仰视那片水域的向导。那些准如摆钟的迁徙之鸟,越过雪山和草原,在这里留下了一曲关于迁徙的壮歌。

看着那些滑行在天地间的鸟影,尤其是斑头雁高傲而艰辛的身影落临湖边时,我替法国著名电影大师雅克·贝汉心生起一个遗憾来—— 在他的成名作《梦与鸟飞行》(也译作《鸟的迁徙》)中,如果能完成这样一场漫长的跟踪拍摄该有多好:选择一只从尼泊尔或者印度南部地区起飞的斑头雁,飞越过九千多米的云端,将地球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也置身于羽翅之下,然后,它们或进入蒙古国境内,或选择前往青藏高原一带的“夏飞地”。筑巢、产蛋、育雏后,它们依然按照原路返回。

每年三四月份,来自中国南方和东南亚等地的斑头鹰、棕头鸥、鱼鸥、赤麻鸭、黑颈鹤、鸬鹚等十多种候鸟,将北上的身影集体写在天空里,构成一幅动着的、天空为背景的美妙画卷,一声声空中传来的鸣叫声,又给这幅图填写了生机。这个季节,青海湖的水面,接纳了来自天空的十多万只鸟儿的倒影。落地的鸟儿,以自己的方式,继续书写万里之外而来的传奇:顾不上洗刷羽毛上的风尘、顾不上和同伴讲述自己对沿途的感受。落地后,便是紧张的新生活,它们赶紧搜集、运输树枝,搬土叼泥、搭窝建巢,为的是很快能在这片鸟的天堂里,完成产蛋育雏的梦想。

众多远路飞至鸟类中,最让我礼敬不已的是斑头雁。它的飞行之旅,是人类电影史上的绝妙之笔《梦与鸟飞行》所无法表达的画面,这是一场划过天空的绝美风景的书写。

在整个青海湖区,这种从喙尖到尾羽的长度在七十至八十厘米的鸟儿,不是最好看的,也不是最强壮的。但却是前往青海湖的鸟路中最艰辛的,每年春天,它们会从印度的卡纳塔克邦湿地、恒河河口湿地、布拉马普特拉河湿地、印度河湿地和雅鲁藏布江中游湿地起飞,完成地球上鸟类中独一飞越九千多米高度的远行,这也使它们成为唯一以高空飞行之姿俯视珠穆朗玛峰的鸟类。

一场空中大迁徙开始了,天空中出现了它们美丽而坚韧的身影,响起了优美的声音,最艰难的地段便是飞越喜马拉雅山脉,这也是我看到纪录片《鸟的迁徙》中最精美的镜头。 我常在脑海里浮现出这样一个画面:春初时分,倘若我登临珠穆朗玛峰峰顶,一定能够幸运地听到它们的鸣叫,能够在海拔九千米的云端,在其他生物踪影全无的天空,看到它们孤阵成队,傲视苍穹。

八千八百多米的珠穆朗玛峰顶,因为氧气含量不到海平面的百分之三十,煤油灯无法点燃;因为空气稀薄,直升机无法飞行;如果把一个人从海平面高度瞬间升高到珠峰峰顶高度,他会在数分钟内失去意识———他意识不到自己已经冻僵。这个高度,最强壮的哺乳动物也会很快死亡。然而,斑头雁却要飞越于此,它们的翅膀必须保持每秒钟挥动三点七次,将孤傲的身影划过白雪皑皑、生命全无的珠穆朗玛峰之上。将这个星球上飞在最高处的声音留在天空,将生命飞行的身影印在自身挑战天空中的最大极限。那稀薄空气的天幕上,一掠而过的,岂止是一群鸟类的阵影?

艰难的珠穆朗玛飞越后,它们并不能歇息,基本上要保持一小时内飞行八十公里的速度。但这个阵营却要分化,它们要分别飞抵中国境内的羌塘高原、三江源地区、若尔盖湿地区、青海湖畔,新疆的巴音布鲁克湿地及蒙古国的库苏古尔湖等地进行繁殖。我无法去另外的地方参观这些鸟类的夏驻地,我只能在青海湖边遥远地打量它们不远万里而来的一场生命约定。

还有哪种鸟类的生命在如此艰辛但又尊贵中诞生?

每年四月下旬,大批的斑头雁像熟悉的亲戚一样,万里飞至青海湖边, 湖冰还没彻底融化,它们会在冰面化开的水域一边觅食,一边找寻各自心仪的对象,在水中完成交配后,才上岸筑巢,劳累之余,也会卧在岛上或冰面上散步,享受太阳带来的暖意。

随着天气变热,水面上的冰彻底融化,会出现斑头雁大规模交配的情景。一场交配,是一场爱意萌生的前提,它们会成双成对地到岸上、岛上造窝:用双脚使劲后蹬挖出一个浅坑,将小石子衔来放进窝中,雌斑头雁下蛋的主要工作便开始了。下蛋后,她们便拔下绒毛铺在窝里,用小石子压住,然后,开始孵蛋。出去觅食时,她们也会细心地将蛋掩藏好。蛋快孵化的那几天,她们会整天孵在蛋上,为了均匀热量,偶尔起身翻翻体下的蛋。除了外出觅食,雄雁则一直不离不弃地守护在雌雁身边,并随时监视着周围的环境。经过约二十八天的孵化后,一个个小生命在母亲的如此艰辛孵化下问世。小雁出世的第二天,就会被妈妈带着下水,成年的大雁则会在每窝小雁下水前,承袭着斑头雁列队相送的传统。

小雁在妈妈的带领下游于水中,雄雁像检阅阵仗的君王,迈着悠闲而优雅脚步,也会飞往水中教自己的孩子嬉戏、飞翔。它们低调地和众多鸟儿一样,将身影融进这众鸟王国里,没有任何张扬和喧哗。它们驻足高原水湄,时而展示划过水面的优美飞姿,时而呢喃在水草深处,时而在高原的阳光下休憩,时而护卫着孵化的雌鸟。它们展示的,是一部不需要解说词的纪录片,没有情节、没有语言、没有配音、没有字幕,让人叹为观止的画面和音乐就产生于天地之间,那是最真实的画面和来自大自然最真实的音效,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体验上天赋予生命的意义,这是青藏高原独有的一幅天地鸟构成的绝美画卷。

大雁教会幼雁学会觅食、飞行,一天天过去,幼雁的飞行高度也逐日增高。前去游览青海湖的人们常常感叹,那里的夏天很短暂,当地的牧民也常有此感。其实,最该有这种感觉的应该是斑头雁。飞越珠穆朗玛峰的艰辛还没从记忆中退去,幼小的斑头雁还没彻底掌握飞行技巧,临近十月,随着湖泊的结冰期来临,斑头雁就开始离开青海湖,再次完成一个关于迁徙的承诺。

年迈的斑头雁体力能否再次完成对地球最高峰的飞越,能否实现返程的万里长途?年幼的斑头雁,能否飞越那么高的山峰、能飛完如此漫长的旅途么? 体力不济的幼雁和老雁,在掉队的刹那就决定了它们的生命以悲壮的形式终结。这或许也应和了《梦与鸟飞行》中片首的那几句话:“鸟类的迁徙,是一个关于承诺的故事,归来的承诺。历尽危机重重的数千公里旅程,只为一个目的——生存。”

它们以搭顺风的方式选择了迁徙,无论来去,都是选择北半球的顺风向——凭借风力的帮助,它们能在数天之内就一次完成超过一千六百公里的单向飞行!这是何等聪明的鸟类!呼吸系统比哺乳类动物甚至其他鸟类都优良的斑头雁,即便是在快速飞行时,也不会出现头晕目眩的情况,因为它们的每一次呼吸,都会比其他鸟类吸入更多的氧气,保证供氧正常。大雁研究专家、美国新罕什尔州达特茅斯医学院生理学教授史·马什·泰尼观点是一个明证:“斑头雁所做出的每件事都优于其他鸟种,特别是它们让人惊异的迁徙飞行,它们有效率极高的呼吸系统……”他的研究表明:在斑头雁红细胞中,血红蛋白分子结构里包含一个特殊的氨基酸,因而对氧原子有特别的亲和力。这个优势加上斑头雁体内其他几个应对气候变化的组织,使得它们充分地利用了有限的生存资源,可在近九千米的高空安然无恙。

为什么要冒生命之险飞越世界第一高峰而不避开呢?鸟类学者研究出的答案并不统一,有学者提出:这些古老的鸟族,在喜马拉雅版块还没从地球上隆起时,就形成了这种长途迁徙的路线,随着时光推移,这条路线慢慢被定型。后来,喜马拉雅山逐渐升高,它们也一次次地提升着自己的飞行高度,导致今天依然通过飞越珠穆朗玛峰完成飞行大迁徙。也有学者指出,绕行珠穆朗玛峰的话,费去的体力会更大,它们选择的这条世界上最高的飞行线路,更能节省时间和能量。

除了斑头雁,来到这里的鸟儿要经过怎样的长途航程呢?灰雁,三千公里;白颊黑雁,两千五百公里;大天鹅,三千公里;丹顶鹤,一千公里;雪雁,四千公里;北极燕鸥,两万公里……看着它们闲适地嬉戏、漫步、做爱、孵蛋、驯化于青海湖边的身影,我不止一次地在想象它们来去途中的艰辛:随着太阳、星星和地球磁场的指引,它们从不同的地点起飞,飞过森林、沼泽、沙漠、大洋、高山、城市、冰川……头上是星辰,羽下是大地。克服无数恶劣的自然环境、在大风沙中寻找出正确方向、在大沙漠中辨别出正确的飞行路线、在大森林中越过辽阔的绿色保持飞行的持续、在大高原的冰天雪地中努力保护自己、在大飞行中遇到强敌时要保护幼弱的子女,甚至面临人类的枪击或诱捕,这些介于大地和蓝天之间的精灵,在艰险与困难面前表现出的那份坚忍、坚强、坚持,就是一首以青海湖为句号的优美诗歌。

一八七六年夏天,俄国博物学家、探险家尼古拉·普热瓦尔斯基来青海湖边,他采到了一种鸟类标本,粗看上去这种鸟类和世界上发现的十四种鹤类没什么区别,但细心的普热瓦尔斯基在高原的阳光下却看到这种鹤的颈部有三分之一的羽毛是黑色的,于是,“黑颈鹤”这种世界上分布的第十五种鹤,在波光粼粼的青海湖水边被鸟类学界发现并认可,这是世界上被命名最晚的一种鹤。

每年天气转暖时,黑颈鹤就像高原上转场的牧民,带着自己的生存希望和美丽的愿景,从云南昭通市一带出发。《昭通志》旧志九卷记载:“雁似鹤,飞行呈行,秋来春去,叫可占晴。” 每年气候变暖时,黑颈鹤便从昭通出发,开始它们的万里大迁徙。云贵高原的蓝天白云下,就会出现黑颈鹤结队划过天际的背影,寂寥的天空下会充斥他们的鸣叫,一串串黑色光亮的珍珠点缀于翠绿的山原之间,一声声天籁传出的鸣叫声会让白云和蓝天不再寂寞。它们结成整齐的“一”字形对阵,将白雪皑皑的雪山留在腹下,冒着雨雪和寒风,一路飞过青藏高原东南地带的横断山区,将其美丽团队背影和悦耳的鸣叫声,留给了高原的雪山、森林、江河、村寨,成千上万的黑颈鹤经过天空中的万里旅行,停足于大地上时,它们时而信步徜徉于水边草丛,时而窃窃私语于山林坡地上,时而引颈瞭望远方,时而展翅腾飞于空。

出云贵高原后,它们进入川西高原,引吭高歌的黑颈鹤开始奏响这世上任何樂队都无法演奏的高原神曲,印证着古籍中 “鹤鸣九皋,声闻于野”的记载,大地上悠闲的牧民或在蓝天白云之下闻声仰视,或躺在草地上静观,看着那些飞行的精灵,静静地聆听它们的高歌,那时的黑颈鹤,是川西高原上的美丽过客。它们中的有些并不会在此逗留很久,短暂的修整后,他们继续向青藏高原腹地飞行,雪山、河流、草场开始在它们的翅膀之下退后,青海的天空下,会出现黑鹤颈群排成的“一”字纵队或“V”字队形,以及悠扬的鸣叫。

黑颈鹤进入青海境内,在青海湖、鄂陵湖、扎陵湖等青海高原湖泊边停留下来,在这些湖泊湿地上,黑颈鹤开始筑巢求偶,繁衍后代。在藏族人的心目中,这些神鸟与吉鸟是藏族传说中格萨尔王的牧马者,在藏民的传说中,黑颈鹤高亢而悦耳的鸣叫声,能使百里之外的马匹听到出征的召唤。

这些飞翔过青藏大地的精灵们一次迁徙就在万公里之上。夏日的青海,绿色是大地的肌肤,盛开的各种鲜花就是这肌肤上美丽的文身,这是迎接鸟类迁徙的视觉盛宴。

人间四月天,鸟类爱情季,斑头雁也好、黑颈鹤也好,其他鸟类也好,这些万里飞翔的精灵,在水之湄浪漫邂逅,让自己的爱情和高原上的鲜花一并绽放,在这个地球上,有哪种动物的爱情如此绝美?有哪种动物的欢爱如此惊艳?青海湖扮演了这些鸟类的爱床、洞房、度假福地、幼鸟的训练场等角色。从五月初开始,黑颈鹤和其他鸟类一样,抓紧享受青海湖带给它们的快乐时光,日日欢爱,夜夜激情。

青海湖就这样接纳了一曲鸟类的情爱之歌和生命之歌。两个落居鸟类的小岛因此而得名“鸟岛”,每个鸟儿都是将各自天赋发挥到极致的设计师、建筑师,不像人类建造一处简易住房也好,庞杂的大楼也好,都得需要设计、搬运、建造甚至装潢等不同领域、不同环节的工匠,而它们不需要,仔细看那些密密麻麻地修建在鸟岛上各个角落的鸟巢,你不能不赞叹这些精灵们的聪慧与勤劳。

群鸟飞至,湖水欢悦,它们才是青海湖的主角。或在巢中安心孵蛋,或在天空翩然飞翔;或鸣叫于天空,或静声于月光之下,此时的青海湖,不再是它们的客栈,而成了真正的卧室。在这个卧室里,它们欢快地寻觅对偶,尽情地造爱、孵育小生命。

在一个全民低头于微信的时代,天空更需要抬头仰视的眼睛,那些给天空带来生机与灵动的鸟类,也需要关注的眼睛。

青海湖,一个让人类仰起头来敬礼鸟类爱情的地方!那些来去于天幕中的迁徙之鸟,是仰视者才能看到的!

责任编辑:赵燕飞

猜你喜欢
黑颈鹤青海湖鸟类
青海行
鸟类靠什么认路
归来吧!精灵(连载六)
归来吧!精灵(连载四)
鸟类
神奇的黑颈鹤
资讯
踏浪青海湖
游青海湖
鸟类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