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记

2017-05-20 20:48李清明
湖南文学 2017年5期
关键词:左宗棠樟树辣椒

李清明

湘江北流的南洞庭湖边,有一个名叫樟树港的千年古镇。每年四月,这里仅有方圆不到五公里的地方,收获一种看似十分普通,实则特殊的辣椒。

先不说它是如何的美味,如何地影响人的性格与味觉,让嗜辣成性的湖南人认可,让一经食用便念念不忘的外地人认可……单说它的价格,便让人狂张大嘴,顿觉无限的惊悚与诧异!——两百或三百元一斤是它的常价,二○一六年的一天,在网上居然拍到了五百二十元一斤的天价。价格与品质相关,价格更是体现价值。

由此,我便开始了与一枚辣椒的相遇相识相知,也开启了一段说走就走,说留就留,关乎辣椒与土地、辣椒与气候,辣椒与性格、辣椒与人生,以及辣椒与政治、辣椒与经济、辣椒与历史、辣椒与文化的超级旅行。

辣椒,又名番椒、胡椒、海椒。产地原在美洲热带地区,始为印第安人种植。大航海时代,欧洲殖民者掠其种子,途经海上丝绸之路,将其扩散到了亚洲。直到明末清初方从海路传入江浙,至清朝中叶才慢慢进入我国的内陆地区。

辣椒初入中国时,并不食用,仅作花卉观赏。戏曲家汤显祖在其所著的昆曲《牡丹亭》中,有一段关于辣椒花的唱段:“凌霄花,阳壮的怠。辣椒花,把阴热窄。……”这段花神与判官的对唱,是用各种花来比喻一个女子从约会、恋爱、定亲、结婚、洞房、生子,直至衰老……原来,辣椒的“椒”与“交”相通相合,它有着别致的性意味,代表着男交女合,也喻示着火辣的爱情。

汤显祖时代正值明朝末期,当时官僚腐败,民风奢靡,尤以南梁、南唐、南宋故地更盛。一枚枚本为火热、辛辣,颇富“革命气息”的辣椒,从江浙倏一登陆,经苏杭、过秦淮,顿跌温柔之乡……一朵朵米白与米黄的辣椒花成了十足的“玉树后庭花”。正所谓“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是也。

继南明朝灭亡之后,一枚枚辣椒种子被清廷蒙古军马的铁蹄陆续带入了内地。《湖南省地方品种志》《湘阴县志》等史书记载,辣椒是清道光年间才传入湖南的。许多专家在研究辣椒的发展历史时,洞悉了一个规律:辣椒在越穷的地方越容易扎根。比如当时的湖南,还有四川、重庆、贵州、江西等地,莫不如此。由此,坊间有传:四川人是不怕辣,贵州人是怕不辣,江西人是辣不怕,湖南人是辣了还想辣。究其原因在于,贫困地区的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大都能创造性地以辣代粮,以辣代盐,以辣代药,以辣调味,以辣取暖,还能以辣麻醉与麻痹自我,又能以辣椒之火点燃希望之光……

现今的辣椒,光在湖南一省的种植面积便超过两百万亩,品种达六百多种,均居全国之冠。在过往很长一段时光中,有人形容湖南人一生只做三件事,那便是:吃辣、读书、打天下。

湖南人喜欢辣椒,是一种相见恨晚,气味相投,不离不弃,性格相合的喜欢与热爱,也是一种溶入性格,溶入血液的相交相融相守。对此,与其说是辣椒选择了湖南人,倒不如说是湖南人选择了辣椒。

就这样,一枚辣椒种子历经漂洋过海及跋山涉岭般的旅行,抑或寄生于征服者骑兵的铁蹄之隙,落户到了位于南洞庭湖边的樟树港古镇,开始了其华丽的蜕变与重生。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同样也养一方植物。樟树港辣椒之所以美味与名贵,重要之处在乎其有着一个十分独特的地理生长环境。

纵观湖南省的地形,是三山夹一湖,幕阜山与罗霄山脉绵亘于东,五岭山脉屏障于南,武陵山和雪峰山脉则逶迤于西,北面是烟波浩渺的洞庭湖。整个地形呈马蹄状,像一只当地老百姓常用的畚箕,更像一把经时光烛照,有些古色古香的太师椅。

具体到樟树港镇的地形,几乎是大湖南地形的翻版,只是朝向有所不同。大省的地形是东西南三面高,北面低;小镇的地形则是东南北三面高,西面低。位于湖南省湘阴县东南部的樟树港古镇,处于南洞庭湖平原与鹅形山脉交接的过渡地带,东靠鹅形山脉,西临湘江,南有铁炉湖,北有文泾港,中有阳雀湖。其地形特征是一江一港两湖一山相夹,形成了一个小小的盆地。俯看千年古镇,有人说她像一个被母亲环抱的孩子,还有人说她更像一枚镶嵌在湘江尾闾处的金色辣椒。

據勘测,樟树港镇所在地土壤,成土母质主要为第四纪红土红壤,植物生长所需的锌、硒、铁、钙、锰、硼、镁、钼、硫等微量元素丰富。加之,湘江与南洞庭湖长年的浪涌波推,淤积化酵,土地更加肥沃深厚。十分幸运的是,该地域未经任何工业污染,地表与地下水既丰沛又清纯,堪称植物生长的富壤与宝地。

还有,颇富神奇的是属地独有的气候条件。樟树港镇处于亚热带季风性温湿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平均气温为17.1℃。比对周边及同一县域的其他地方,冬天要高1.2℃,夏天低1.3℃,冬暖夏凉特征十分明显。老百姓形容,他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栽什么长什么,播什么成什么,真正的撒种能收金,插棍也成林。

一枚辣椒在刚进入中国,被打上舶来品烙印时,其特征是树高叶阔,果实体长弯曲,辣味火爆。自从在樟树港古镇落地扎根后,经这里特有的风雨雷电,水土阳光,气流气候等特有境遇的影响与浸润,不但其树身、叶面、果长均是成半地缩小,且味道更是由先前的辣、麻、涩、酸,慢慢蜕变成了现时的辣、软、糯、香。其书面描述如下:樟树港辣椒植株矮小,分枝密集;果皮半光滑,油亮有皱褶。果实前期微辣香甜,既软又糯;中期中辣香脆,醇糯绵长,后期脆亮微甘,椒香浓烈;清炒时皮肉不分离,味道十分鲜美。

走进千年古镇,走近樟树港辣椒,我还十分惊讶地发现,该物成名居然具有较强的哲学意味与贵族气质……比如,从量变到质变,以时间换空间,由气候改变气质等等。普通辣椒的栽培,一般都是当年的三月份播种,当年六月份采摘,培育期也就三个月左右。而樟树港辣椒,须从头年的十月份开始育种,到来年的四月份头批辣椒上市,培育周期长达两百多天,是普通辣椒培育时间的一倍还多。又如,樟树港辣椒要精心选种,要施纯有机肥,要灌施无污染的纯地下水,不能喷施农药,土地须轮换种植,种苗越冬要像服侍老牛过冬一样,铺偎棉絮草被,适时保持温度等等。用当地老百姓的话说,好风能生好水,好地必长好苗;泡桐木廉生长时间短,檀树木贵成材时间长。

樟树港辣椒的核心种植区域,均集中在该镇的荻新、文泾、亲爱、友谊等五个村庄,面积约三千亩左右。有道是,一家有女百家求。该椒成为名椒后,慕名移种移栽与借种嫁接者不在少数。先是与上述核心村一埂之隔的邻村村民,将樟树港辣椒种苗移栽过去,一样地浇水施肥,一样地除草驱虫,一样地间苗保墒等等,结果均是南橘北枳。

后来,在樟树港镇蹲点近三年,做辣椒专题研究的湖南省蔬菜研究所的张建仁教授更是别出心裁。第一次,他试验将种苗移植于古镇附近的长沙、益阳、湘潭三个地区,反复比对进行试验性种植,无论是辣椒的外形还是品质,结果皆是相差甚远;第二次,他又专门开车拖走本地的熟土异地移植,同样也是铩羽而归……张教授得出的结论是,樟树港辣椒的成因与当地的环境有关、种子有关、土地有关、水质有关,更与该地区独有的气候有关。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樟树港辣椒的成因,其情形与国酒茅台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样的酒料,同样的赤水河河水,同样的配制方法,甚至同样的酿酒师傅,但只要离开茅台镇,酿制出的酒质便大打折扣,原因是该镇核心区域飘散的空气里有酿造名酒需要的特殊分子……人能搬走与移动许多东西,但总难搬走飘浮不定,变化莫测的空气吧?

在涉猎与樟树港辣椒关联的资料中,我还得知,地球上除了分布一些诸如石油、煤炭、森林、黄金、宝石等相对集中的纬带外,还有一个较为明显的辣椒带,且大都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北纬三十度地区。——我仅知道北纬三十度是一个神秘的区域,它贯穿四大文明古国,充满着神秘、恐怖、怪异、迷幻、诡异等现象,给人类思绪的尽头写满了问号。但它能生长出樟树港辣椒这样的味中珍品,这是我连想都不敢想的。

辣椒如此,同是从海上漂泊而来的洋葱、洋芋、番茄、番薯、黄瓜(也称胡瓜)等落户樟树港古镇后,也是风味迥异,均为此地独有的舌尖美味。其中,犹以该地所产的白颜色黄瓜、三月黄土豆(三月份成熟,颗粒小)最为著名。两者与樟树港辣椒一道,成为了最为著名的“古镇三宝”。

由此,一枚初看普通的辣椒,在樟树港古镇发芽生根之后,其果实便很快让老百姓认可,让市场认可,还得到了国家权威部门的认可。早在二○一二年,樟树港辣椒便荣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二○一三年,又入选国家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二○一四年,还荣获湖南省著名商标。何为地理标志?我尚不十分清楚,但我知道一点,去商场购物,只要扫一扫粘贴的条形码,此物的前世今生便会一目了然。

一枚辣椒虽小,却又让远方的游子平添许多新的乡愁。

一部中国近代史,从很大程度上讲,湖南人既是重要的参与者,也是重要的缔造者。更有激进者放言:一部近代史,也是一部“辣椒史”。其中,一些名人与说法,想必世人早已耳熟能详。比如:曾国藩、左宗棠,黄兴、蔡锷、宋教仁,毛泽东、任弼时、彭德怀、贺龙等等;又比如:“能吃辣椒会打仗。”“不吃辣椒不革命。”“革命人都爱吃辣椒。”……在这些名人与名言仍久传不衰的当下,有个人不能不提,那便是左宗棠。因为左宗棠与辣椒有关,与读书有关,与打天下有关,更与樟树港古镇有关!

一八四三年,出生于湖南省湘阴县金龙镇左家垠的左宗棠,十分留恋邻镇樟树港辣椒的美味与该地神奇美妙的风水,他用自己当私塾先生的九百两白银的积蓄,在樟树港镇巡山柳家冲置地七十亩,开始了其长达十四年的读书、植柳、栽桑、种辣椒的“湘上农人”的耕读生涯。

左宗棠隐巡山,居柳庄,在其撰写的《朴存阁农书》中对自己如何学种樟树港辣椒,如何探究辣椒与地理,辣椒与性格,辣椒与人生之间的微妙关系等,多有独到与特殊的分析与认识。

比如,左宗棠特别喜欢辣香浓烈,处在成熟期的樟树港辣椒。认为辣椒之所以在湖南能扎根与普及,与其独特的“凹”字形地形相关。因地形特别,使得北来气流灌入,形成冷湿天气,人们需要发汗去湿,生津开胃,抵御风寒……刚好前人所著《食物宜民》中介绍辣椒:“治呕道,疗噎嗝,止泻泄。”《药性考》一书里也提及辣椒能:“除风发汗,去冷癖,行痰祛湿。”

左宗棠还认为,辣椒与人的性格有一条秘密通道,常常潜移默化,相生相连。人生五味杂陈,辣椒也是穷极五味。以至于他自己,长住柳庄,长期与樟树港辣椒打交道,长期食用樟树港的青辣椒、红辣椒、白辣椒,还有剁辣椒、干辣椒、腌辣椒……也是深受辣椒的影响。故此,左公也常称自己为“左骡子”,性格是“左脾气”与“左辣椒”,凡他认准的道理,别人向右,他偏执拗地坚持往左,且不屈不挠,坚持到底。

史书中也有记载左公性格的评语,称他:“性端严,少忤之,必遭呵斥”;还有人则谓其:“秉性刚正,不能与世和”……由此,左宗棠因与樟树港辣椒结缘,是辣椒改变了其文人性格,继而由文人而武将,开启了其波澜壮阔,名垂青史的辣椒人生。

那是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后不久,奉旨上调京城,入值军机。不久,恰逢光绪帝亲政大典。在群臣朝拜过程中,左公因年近七十,长年征战多处负伤;加之可能是“机关”生活的不适应,亦或对年轻的皇帝未能產生更多信任感……在匍倒一片的朝臣中,独有左公未曾下跪朝拜。结果遭言官奏本,视大不敬,按清律应处斩首之罪。事后,一直垂帘听政,实操权柄的慈禧太后非但未给左公治罪,还传懿旨:三十年不许参左!

“朝拜风波”之后,左公拜折,言称自己有“辣椒之思”,想辞官继续归隐柳庄。慈禧太后闻讯,非但没有同意左公所奏,还新任命他为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时值法国人正从东南沿海入侵中国,慈禧太后言称左公“尔向来办事认真,外国人惧尔声威。”……史书有载,临赴任江南之前,慈禧为安抚左公,特意与之有一段“奏对称旨”。

仁寿殿,慈禧太后端坐珠帘后。她边享受着太监李莲英用超大的留声机轻轻播放着的《华尔兹》舞曲,边用右手抚摸着左手那套在无名指与小手指上,长达五六寸的黄金护指(又名护甲),边有些漫不经心地询问左公:“卿老家在湖广何处?”

左答:“湘江水远洞庭山,渔舟唱晚不须还。柳庄新柳蒙雨露,阳雀湖边子归啼。”

面对“知己”,左公“士心”初现,除用“新柳蒙雨露”之句感念皇恩之外,也用子归鸟“不如归去”的啼声,不屈不挠地表达了其“归隐田园”的去意与心境。

慈禧接着又问:“卿住柳庄,平日里喜吃何物呀?”

左答:“鱼子桃花饭,韭菜辣椒香。白黄瓜煮笔杆鳝,阳春三月土豆黄。”

韭菜、白黄瓜、三月黄土豆与樟树港辣椒同为古镇舌尖上的美味;而用四两重的阳雀湖野生鲫鱼籽,焗上新碾的稻米饭,再在上面撒上几瓣鲜艳的桃花,估计听者不流口水都难;至于“马蹄团鱼笔杆鳝”,则出自洞庭湖水乡的食谚,言称野生的团鱼与鳝鱼不要吃大的,八两至一斤左右重的马蹄般大小的团鱼,与毛笔笔杆一般粗壮的鳝鱼,味道正好。不经意间,聪明的左公便把湖湘美味推介到了皇宫,也始为天下人所耳闻。

据史料记载,慈禧太后曾对左公介绍的樟树港辣椒特感兴趣……后因旗人不善辣,加之路途遥远,货运不畅,还有水土不服等原因,传至清廷的名椒,也仅是变成了一盆盆皇宫里的观赏性花卉。

在湘阴县城“左宗棠纪念公园”尘封的史料中,我还有幸看到了好几处记述左公与樟树港辣椒相关的资料。一是西北行辕的中军帐里,每有战斗胜利的消息传来,左公必定是一边烤火,一边手捻一枚枚盐腌的樟树港辣椒下酒……这也成了左公庆祝胜利的招牌性动作。

其次是在收复新疆的战争中,所有湘军楚勇的后勤供给食物里,樟树港的剁辣椒与盐腌辣椒,以及经开水滤泡晒干后的白辣椒等均为必备军需。以至于当时在樟树港古镇因往新疆运输与储存辣椒有功,经左公保荐,获得军功的村民不下百人。至今,在古镇村民有些凋敝的坟场仍见许多对先祖冠以:“记名道员”“记名提督”“记名参将”等头衔的墓碑。“记名”乃虚职,属“旌表”及“荣誉”性质。

三是左公在指令将柳庄的柳树运至新疆栽种的过程中,还一同命人带去了大量的樟树港辣椒种子。只是“三千杨柳”吹绿了新疆全境,而樟树港辣椒到了茫茫戈壁滩后,其果实则由短变长,由微辣变酷辣,又被打回了胡椒的原型。

一个人的成名与成功,除了自身的学习、刻苦与磨砺之外,其天时、地利、人和的外部条件也非常重要。同理,一枚有着优秀品质的辣椒,在同样优秀的内部与外部环境下,还有“名人效应”的推波助澜,自身不想成为名椒都难。

继左宗棠之后,又一位名人来到了樟树港古镇,来到了位于樟树港辣椒核心产区的阳雀湖边的法华古寺。他便是清末著名诗僧,曾出任中华佛教第一任会长的“八指头陀”。

“八指头陀”俗名黄读山,生于一八五二年, 十六岁出家后,在佛舍塔前烧残二指,并剜臂肉燃灯供佛,故自号八指头陀。

诗僧是十八岁来到樟树港法华古寺的。他边念经打坐边写诗歌,边把种植樟树港辣椒为主的农业劳动与修禅结合起来,首创“农禅双修”。诗僧前后写诗一千九百多首,如今的法华古寺仍留有高僧所著的《八指頭陀诗集》《白梅集》等颜色泛黄的诗集。著名的“洞庭波送一僧来”的名句,便系八指头陀所创。

据传,后来一位法华寺的小沙弥,也是边敲木鱼边念经;又边回味樟树港辣椒的美味,还边童心未泯地将刻在寺院墙壁上的诗僧名句“洞庭波送一僧来”,戏改为“洞庭波送一椒来”。过去运输几乎全靠水路,大部分辣椒从江浙传入内陆,便是沿长江进入洞庭湖,方才落户樟树港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小沙弥的改法倒也有几分妥帖。

入住法华寺,取名敬安法号的八指头陀,一直认为劳动是修为,辣椒是禅果。坚持“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在大自然中耕种大地,需感恩天地所赐。后来,诗僧又以法华寺为“根据地”,带着佛经与自创的“法华寺牌”剁辣椒,时而杭州、时而南京、时而武汉、时而北京……去到许多佛教名山名寺参禅传道,将他首创的“农禅双修”经验与樟树港美味辣椒传遍了大半个中国。

现在的三十一代法华寺主持,法号早国。他全力继承八指头陀的“衣钵”,每至辣椒栽培季节,早课之后,必亲率众僧进行农禅双修。三年前,早国大师又与多位佛门弟子一道,集体创作了一首名为《辣椒缘》的禅修曲:“一花一叶一如来,心到佛到椒花开。农禅双修方法好,劳动澄净祖师来。……”歌词主要在于礼赞祖师八指头陀的功德,歌颂辣椒与佛修有缘,劳动与禅修可以相得益彰等等。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樟树港辣椒成为一代名椒后,不经意间,又横跨海峡,传至宝岛,香飘美国。一九五二年,美太平洋第七舰队司令雷德福特访台,台湾“海军司令”梁序昭设宴招待,掌厨的是“新湘菜大师”彭长贵。宴会的第一道主菜是辣椒炒鸡丁,因配料特殊,做工精细,味道脆辣醇香。“红鼻子”客人在竖起大拇指称赞的同时,询问翻译:“这是一道什么菜?”彭长贵从厨房出来回答道:“此菜叫左宗棠鸡……因为这是左帅最爱吃的鸡的做法。”后来,彭长贵在与美国客人进一步交流时,曾不失遗憾地说道:“现在鸡和辣椒的原料都是替代品,如果用左宗棠家乡樟树港正宗的土鸡,还有正宗的樟树港辣椒,味道肯定会更好!”

原来彭长贵出生于湖南,祖辈彭玉麟曾是湘军长江水师的创始人,也是湘军领袖曾国藩与左宗棠十分倚重的心腹爱将。彭长贵十二岁师从当时的湘菜大佬,有着“天下第一厨”之称的曹荩臣,二十岁时被抓壮丁,一九四九年退去台湾,由国军伙夫渐渐做到了蒋介石与蒋经国的家厨。

一九七三年彭长贵赴美国发展,他又将“左宗棠鸡”带到了大洋彼岸。此时,彭长贵通过特殊关系,时常能收到一些海运而来的“阳雀湖牌”正宗樟树港剁辣椒。位于曼哈顿中心城区的新湘菜连锁店“彭园餐厅”开业不久,贝聿铭便慕名来餐厅宴请基辛格。他们点的主菜也是“左宗棠鸡”,吃后也是赞不绝口。从此,基辛格嗜辣不疲,常在“彭园”流连忘返。后经美国传媒报道,用“阳雀湖牌”剁辣椒做的“左宗棠鸡”从此红遍美国,至今长盛不衰。

彭长贵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几经辗转周折,终于回到了湖南。在距离樟树港镇不到三十公里的长沙市长城宾馆经营彭园餐厅,硬是让正宗的“左宗棠鸡”回到了故乡。至此,大师整日喜上眉梢,笑声不断,因为他再也不愁餐厅缺少正宗的樟树港土鸡与正宗的樟树港辣椒了。

二○一六年十二月,大师走完了他九十七岁的人生长路。消息传出,不少湘人为之叹息:以后再也难吃到正宗的“左宗棠鸡”了……

彭长贵大师走了,他如同一枚神奇的辣椒,从湖南的圆点出发,到台湾,经美国,在地球上画了一个大大的圆圈,又回归圆点,回归故乡。老人追寻与传承的既是辣椒的味道,家的味道,爱的味道,更是乡愁的味道。

有道是:“蓮舟同宿浦,柳岸向家山。”为了追踪一枚辣椒的旅行……我像一名行者,在“名椒传人”曾立宇、周鑫、张怀玉等人的帮助下,曾亲眼目睹了樟树港辣椒核心产区的乡亲们精心种植名椒的全部过程。

名椒的种植土地,均是每年七月份开始休养,停下所有的种植开垦,休息六十天;之后晒土闷棚进行高温消毒,夏末秋初的艳阳下晒土三十天,让其充分与大自然亲密融合。当土地得到充足的休养生息后,接着整理苗床。施用的肥料,也全部来自农家的鸡鸭粪与草木灰等有机肥,经过自然升温化酵后,精工细撒……从辣椒的下种、育苗、移栽、除草等,到最后采摘都由椒农手工完成,推行真正的“纯绿色”与“纯手工”种植。

二○一六年五月的一天,笔者又有幸参加了樟树港镇举办的一个以辣椒为媒,以辣椒为爱的“辣椒节” 。节目既有“辣椒花鼓戏”“辣椒快板”“辣椒相声”“辣椒知识抢答”,还有美味辣椒烹饪展示、辣椒商标授权仪式、辣椒农商现场签约等等……整个樟树港古镇一时成了彩旗的海洋,人的海洋,辣椒的海洋。

其中,有台名为《小宝宝快出来呷辣椒》的“辣椒双簧戏”,我与现场观众的印象尤为深刻。一位辣椒老婆,怀孕待产很长一段时间,小宝宝就是不见出来。家人不是叫医生打催产剂,而是沿袭当地乡亲们一直传承下来的做法,叫丈夫手捏一枚樟树港辣椒,在外面连呼带叫:“小宝宝,我们家乡的辣椒好呷,辣椒好呷呀,快出来呷辣椒,快出来呷辣椒哦……”果然,一位憨态可掬的“辣椒崽”,不久便呱呱坠地了。

其后,“美味辣椒烹饪展示”更是将活动推向了高潮。一位辣椒大嫂展示的是传统的樟树港辣椒烹饪方法。第一步,保留辣椒柄,将辣椒清洗干净后沥干;第二步,把带柄辣椒倒入锅中,中火煸炒,炒干表皮水分;第三步,加入些许油盐及少量豆豉与碎蒜籽中火快炒,炒制过程中不断用锅铲拍压辣椒,让其渗透油盐味;第四步,等待火候,适时将辣椒炒熟又感觉生脆时出锅。

另一位新当选的“辣椒仙子”的炒法则不尽相同,只见她在辣椒田埂边架起铁锅,用晒干的辣椒树将铁锅烧红,只放些许盐粒,顺手从辣椒树上扯上一二十只辣椒丢进锅里,煸炒,待椒蔫后起锅……然后用一些切成小方块或长条的猪膘肉炼油至半熟,放入豆豉及碎蒜籽,再将起锅的辣椒趁火旺倒入铁锅猛炒,炒熟后连铁锅一起直接端上餐桌。

这位辣椒妹妹边炒还边强调,猪肉一定要用本地樟树港不喂饲料的黑猪猪肉,菜油须用“阳雀湖牌”纯自然茶籽油;然后植物食材用动物油炒,动物肉则用植物油烹,响应动植物烹饪过程中的互补生香之理;其次是在田间用辣椒树做柴,爆炒辣椒,既环保又自然相生,与河水煮河鱼,稻草煮稻米的道理如出一辙。

好一个河水煮河鱼,稻草煮稻米,辣椒树炒辣椒果……个中滋味又怎能不会烧煮出自然的味道,和谐的味道,香醇的味道,家的味道,爱的味道,乡愁的味道呢?

辣椒节上,随着椒农们与来自北京、天津、武汉、南昌、广州、深圳等几十家餐饮企业有关名椒供销合同的签订,一枚枚樟树港辣椒又开始了新的一轮旅行……

责任编辑:赵燕飞

猜你喜欢
左宗棠樟树辣椒
被乞丐教训的左宗棠
暮年左宗棠
辣椒之争
香樟树之恋
香樟树,樟树香
左宗棠棋前明“大义”
左宗棠棋前明“大义”
相信香樟树
我的办法我知道
卖辣椒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