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树锋
尊敬的各位专家、学者,大家上午好:
很荣幸,也很高兴借今天天津地方史暨《天津史志百乖斗》研讨會的机会拜见各位老师。
我刚到市地志办工作,是地方志战线上的一名新兵,编修地方志对我来说是一个崭新的领域。去年颁布的《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和刘延东副总理、中国社科院王伟光院长的讲话,都明确将地方史编写纳入地方志工作体系,这既是新形势下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也是对我们的新机遇、新挑战,感到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使我们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令我们感到欣慰的是有这么多的相关单位、这么多的专家学者鼓励我们、支持我们,做我们的坚强后盾。我完全有信心、有决心变压力为动力,努力把这项工作任务完成好!
刚才聆听了各位专家、学者的讲话,非常受鼓舞,也很受启发。尤其是南炳文教授、罗澍伟研究员等专家深入浅出的发言,提出了在编写地方史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可以说为天津地方史编写理清了思路,描述了轮廓,规划了目标,开拓了眼界,破解了疑虑。
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曾说过:“国可以亡,史不可断,只要还有人在书写她的历史,这个民族的文化就绵延不绝。”纵观历史上的埃及、希腊、罗马等文明古国,他们的文化都出现了或多或少的断层,而只有华夏文明一枝独秀、一脉相承、绵延不断。就是因为我们恪守和延续了我们老祖宗编史修志的优良文化传统。
在这里我简单谈几个问题,请各位专家学者指正:
一、地方史编写纳入地方志工作体系是历史性机遇和挑战
今年是《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和天津市“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天津市“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在“十三五”期间“建设文化繁荣、社会文明的魅力人文之都”。促进天津经济大发展、文化大繁荣就要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更新观念,开拓创新。地方史编写工作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启动的。还有就是要服务社会需求。去年天津“两会”期间就有政协委员提案,建议尽快推动《天津通史》的编写工作;今年天津“两会”期间,又有政协委员提出“关于在大中小学开设天津市情及地方史志课程的建议”。说明了对这项工作认识统一、高度认同。此外,地方史工作是一个系统的文化工程,据说以往都是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单打独斗,人才资源难以整合。由市地方志办公室牵头搞地方史研究和编写能更好地统筹资源、避免重复,化零为整,使地方史编写工作科学化、系统化,更好地为社会提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
二、集腋成裘。循序渐进,早出阶段性成果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天津地方史编写是一项系统文化工程,需要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有措施地开展。《天津百科史话》系列丛书是将地情资料书与地方史相结合的历史科普性读物,具有操作性强、编写时间短、成效显著的特点,既是地方史编写的有益尝试,又能为后续工作积累经验,可以按照学科、专业、行业来策划选题,成熟一个上马一个,尽快拿出成果。
三、发挥优势,借重资源,努力打造精品工程
市地方志办公室在编修志书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有一支比较过硬的专业队伍。从1984年天津启动新方志编修工作以来,首轮市级志书已完成49部,第二轮志书完成30余部,到2018年,区县一级志书将基本完成。积累了近亿字的基础资料,这是我们的优势。但是我们也应看到,编写天津地方史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需要新的尝试、探索和创新。这就需要在座的各位专家学者和相关单位给予大力支持,多提意见建议,为我们把脉开方,群策群力做好这项工作。同时,我们还要积极向外省市学习,《山东通史》《山西通史》《河南通史》都已完成编纂,《山东通史》(增订版)也已经出版,八卷本《南京通史》已出版5卷,这些都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我们需要多向这些兄弟省市学习,走出一条具有天津特色的编史修志之路。下一步我们还将积极向市级有关部门争取人员、机构编制和专项经费,为地方史编写争取资源保障。
各位专家学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全新布局和重要方略。“四个全面”也向我们史志界提供了崭新的研究课题,秉持正确的历史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深入研究天津历史,把握历史规律,丰富历史智慧,站在正确的历史观立场上传承天津优秀传统文化,讲好天津故事,激发人们奋发有为的爱国热情,同心共筑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中国梦,也是我们天津史学界的历史责任和神圣使命。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