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岑
从曾经的都市工业重地,到世博会展馆,再到国内第一家当代艺术博物馆,PSA的前世今生已足以见证城市发展的变迁。而从“上海美术馆”变身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在PSA的身上又可追寻城市乃至国家艺术文化力量发展的沿革轨迹。一幢建筑如何激活一片区域?又如何带动一片区域的转型、续写文化品牌的传奇?进而,最重要的,是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PSA或许是一个案例,但远远还不会是最终的答案……
PSA 外景
历史更迭:从昔日电力心脏到世博绿色场馆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所在的黄浦江畔老南市这片土地,曾见证了上海民族工业从星星之火到熊熊燃烧的沧桑巨变,并在信息时代到来之后无可避免地走向衰落、沉寂。
早在1935年,曾经点亮过中国第一盏电灯、为上海老城厢带来电气曙光的南市电灯厂迁址至此;1955年改为南市发电厂,火力发电八十余载,为整个沪南地区输送能源。南市发电厂的“邻居”们还有:江南造船厂、南市自来水厂、上钢三厂、华纶印染厂等老企业,它们都是中国现代工业的重要基石,也是中国主动走向开放、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见证,是中华民族工业文明的最早印记。然而,传统燃煤发电的模式也付出了很大的环境代价,日夜轰鸣的机房、浓烟滚滚的大烟囱于2007年归于平静,南市发电厂在这一年正式关闭。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行,老电厂经大幅改造变身“城市未来馆”,摒弃了原有的煤电发电模式,采用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和江水源热泵等多项新能源技术,从而转型成新型能源中心,以供应世博园浦西E片区15万平方米展馆的空调需求。昔日能源输送的庞大机器,脱下厚重的工业外衣,变身国内第一栋由老厂房改造而成的三星级绿色建筑;它以一种华丽转身的方式结束了工业时代的使命,欣然接受一个全新的身份,用自身的转变演绎着人们对于未来、对于城市的畅想。
PSA初立:年轻的当代艺术,需要年轻的“身体”
在世博的喧嚣热闹谢幕之后沉寂了两年,新的机遇正在悄然孕育。上海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确立了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目标。毫无疑问,作为城市文化财富的主要储存库和展示地,一流品质的博物馆、美术馆是国际文化大都市必不可少的名片与部件。参照世界著名文化大都市,它们的博物馆体系都由古代、近现代、当代艺术博物馆组成,如美国纽约有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古根海姆美术馆,法国巴黎有卢浮宫、奥赛博物馆和蓬皮杜艺术中心。彼时的上海,只有两个市级美术馆:上海博物馆和上海美术馆,由于场地面积限制,馆内常设展和不少国内外重大艺术特展无法举办,免费开放之后更是无法应对增加的观众流量——博物馆扩容、更新迫在眉睫。2012年,原上海美术馆拆分为现在的PSA和中国艺术宫,由此,上海博物馆展示古代艺术,中华艺术宫展示近现代艺术,PSA展示当代艺术,上海公立美术馆的三足鼎立态势初步建成。
原上海美术馆的迁址和拆分引起了广泛而激烈的争议,PSA也在种种复杂情绪的目光中亮相,2012年10月1日,坐落于黄浦江浦西岸边的PSA,与隔江相望的中华艺术宫同日开幕,开馆展览就是上海的城市名片、之前一直在老美术馆举办的“上海双年展”。PSA的定位是国内首家公立的当代艺术博物馆,以及上海双年展的主场馆、主办方。
共同成长:PSA里发生的三届上海双年展
上海双年展也从老美术馆乔迁新场地。在相当于老美术馆三倍展陈面积、三倍挑高的展览空间内,电厂粗粝不羁的工业感,规则或不规则的切割空间,无疑给了当代艺术新鲜的空气和更多施展拳脚的空间。一楼挑高27米的空间,适合做大型的装置、景观化的呈现;二楼适合大型的主题展览;三楼更多是教育、建筑、剧场空间;五楼有一个面向江边的大露台,是敞开式的、可以畅所欲言的空间,这一层适合新贵的、正在发生的、有激情的、有冲动的展览(如后来发生的“青年策展人计划”)层;六楼是办公空间;七楼完整高挑的干净空间,适合做特展;PSA特有的高达165米的烟囱,也是个独特展览空间,与艺术作品能产生剧烈而有趣的化学反应。
2012年:重新发电
2012年10月1日对于经历过PSA开馆筹建以及第九届上海双年展开展筹备工作的很多人来说,是“熬红眼”的一天:场馆搭建与双年展布展双线同时进行、来自27个国家和地区的98位(组)艺术家作品,这一切对于一个新场馆来说无疑是巨大挑战,但是当时的双年展策展人邱志杰则既头疼又兴奋:“老美术馆跟上海历史有更深的结合,但是说实话那样的建筑完全展不了装置,是非常不好用的,新馆虽然还需要时间磨合,但有这么一个馆可以折腾真是太幸福了。”
第九届上海双年展主题为“重新发电”,昔日能源输送心脏,今日变身强力引擎,重新发电,输送艺术能量与电流。可以说,城市馆使得上海双年展规模扩大。这种扩大并不只是表现为空间的增大,更多的是视野和胸怀的扩大。它和上海的海纳百川、多元交融的城市性格完全吻合,也和上海双年展历年来的城市文化议题一脉相承。
2014年:社会工厂,火红年代的冷静思考
2014年第十届上海双年展恰逢18载成人礼,相较于前一届上海双年展的轰轰烈烈,第十届上海双年展更为成熟与冷静。主题“社会工厂”在上海这个中国第一个走向现代化的城市提出,有着非凡的历史象征意义和反思价值。有意思的是,此届双年展在艺术专业评论圈与大众层面激起的截然不同反应,为中国艺术界提供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参照点:艺术到底是该人人看得懂、看得开心、满足奇观欲,还是应该严肃、深化,打开知识层面的思考?
2016:何不再问?用问题打开艺术的穴位
“何不再问”用一个个问题,按摩陈化的艺术穴位。而本届双年展与城市的互动,也通过“51人”项目达到了诗意和趣味的顶点。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的上海双年展开幕季,激活了整个上海艺术圈:ART021、西岸艺博会等展会纷纷选择在上海双年展开幕同一周开幕,西岸艺术走廊各个民营画廊以及外滩美术馆也都相应有展览及活动开幕——这一“抱团取暖”的行动,引发了国际范围的话题效应:上海双年展开幕周大概有40家国际媒体在上海跑展。上海双年展作为上海城市文化名片之一,与PSA经历了四年三届的共同成长,已经成为上海乃至中国不可忽视的一股上升力量。
持续激活:不做文化孤岛,为艺术爱好者营造归属感
除了上海双年展这张两年一次的王牌,PSA持续高质量的展览、教育活动,吸引爱好艺术的年轻人不断前往,开馆四年来也积累了一批逐渐清晰、稳定的忠实观众群。
为了让上班族在工作日也能看到展览,PSA主动调整开放时间,延迟至晚7点闭馆,让白领们工作日也有额外一小时与艺术约会。同时,为了解决“最后一公里”的交通衔接问题,不让热爱PSA的观众最后一口气输在从馆到地铁站的最后一公里,PSA安排了1216路接驳公交车,并且主动与摩拜单车合作,在地铁站与馆附近大量放置共享单车,倡导绿色出行的年轻方式。PSA也是国内唯一将建筑纳入展览及研究体系的艺术机构,因此累积了上海乃至周边城市的一批建筑“死忠粉”,每次PSA举行建筑展,都会有一批建筑从业者、爱好者和师生,将PSA展厅当做第二课堂,进行现场研究学习。
2016年一楼临江的psD空间,将PSA这个空间彻底打开,它是藝术品展示地、课堂、工作坊、咖啡厅、商店多身份结合体,也是看江景、于散步中回味艺术的绝佳场所。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将PSA选择作为“理想周末”的目的地,“去美术馆过周末”这一文化习惯正在年轻人中迅速建立起来,而PSA为了让每一位到访者不虚此行,也必定会在一年之中任何时候都布有两个以上展览。
对于PSA未来的方向,馆长龚彦说:“我希望这不是一个被参观的空间,而是一个让人有归属感的地方。希望这个馆成为艺术家、策展人、艺术经营者、艺术爱好者们的交流空间。这里不仅有好展览,好咖啡,好讲座,好演出,更重要的是,这里可以直接创作,直接发生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