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
借助《人类简史》走红的尤瓦尔·赫拉利教授又推出了《未来简史》(Homo Deus: A Brief History of Tomorrow)。新书试图通过追溯人类的历史轨迹,来预测其未来的走向。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类已经基本解决了三大千古难题:饥荒、瘟疫和战争。那么,下一步我们会追求什么呢?赫拉利认为人类将来的挑战将集中在三个方面:追求长生不老、幸福和神化。“神化”意指少数人类将通过生物工程、机械化人(cyborg)及非有机生命的方式获得超凡的能力,从而变成“神人”(也即英文书名里的“Homo Deus”),一般的智人则会失去主宰地位,变得无足轻重,以至湮灭。
作者的主要论点如下。
一、智人如何征服世界。自远古猎狩时代,人类中的智人就已经开始在大自然中占据主动地位,从农业革命到科学革命,人的能力不断增强,最终绝对地掌握了对动植物的生死予夺之权。人类的信仰则相应地从信万物有灵,自己只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变成了信神,人的地位处于神之下万物之上。最后放弃神,把人神圣化(也即人文主义)。赫拉利相信人能够胜过其他动物的根本原因不在于个体优势,而是因为人类是群体动物,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构成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力量。他把这个特点归功于人类发达的想象力,因为这些社会关系,诸如国家、边境、宗教、货币或公司等等,都是子虚乌有的东西。不同时代的人类,会想象出不同的“故事”来;正是这些“故事”,使得人类具有大规模合作的凝聚力。
二、人文主义提供了现代人的生活意义。宗教信仰会随时代而变化,是因为科学技术在不断地进步。比如文字的出现,得以把更多的人联络在一起,也使得一神教成为可能;农业革命则导致人口剧增,从而可以组织规模壮观的合作。换句话说,宗教信仰与科学并非水火不相容,而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而与现代科技最融洽的,是资本主义,以及人文主义中以英美为代表的自由主义,这三者构成了现代社会的基石。
三、随着生物科学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文主义也会跟从前的那些“故事”一样,逐渐脱离现实而被淘汰。人文主义相信自由意志的存在,强调个人的独特、平等和神圣。但神经生物学的发现表明,人并无自由意志,甚至都没有一个不可分割的自我;心理学则发现,人类的直觉思维也有很大的局限,无法准确地记忆和处理过于复杂的大数据。另一方面,自由主义把个人神圣化,并不仅仅基于崇高的理由,也是因为过去几百年内,有自主权的人确实是最宝贵的政治经济财富,像妇女平权运动的兴起,就是基于其在美国一战中的重大贡献。而等机器人、无人机和其他人工智能系统慢慢地完善了,绝大多数人就会成为没有任何经济、政治、军事价值的“废物”。人的个性也不复存在,而变成各种健康、心理、性格和欲望数据的总和:一切都可以被记录,从而被分析和预测。人的大脑根本无法对付这么复杂繁多的数据,而不得不依赖于“大数据分析”,最终被它统治。现在出门开车必须依靠卫星导航就是最简单的例子。至此,人文主义就寿终正寝了。赫拉利预言人类的下一个“宗教”将是技术人文主义(techno-humanism)或数据主义(dataism)。前者相信人依然有潜力依靠生物和人工智能技术升级成神人,后者则指数据或电子算法将一统天下。
那么,人工智能真的能够在不久的将来大规模地取代人类吗?
二○一一年旧金山出现了由一个机器人操纵的药房。药房一年内提供了二百万次处方,没有一个差错,而人类药剂师的错误率高达百分之一点七(我查了一下资料,截至2015年5月,这个机器人药房已经开出了六百万药方,只出了一次错,还是人为造成的)。书中列举了很多类似的人工智能已经开始应用到各个领域的例子,包括自动驾驶车、股票市场、律师事务、教育以及癌症诊断等等,结论令人信服。作者甚至根据脸书上的性格分析软件已经掌握了几千万美国人的政治观点事实,预测它将被用于二○一六年的美國大选中。
除了列举实例,书里反复强调的一个概念是,不同的生物都只不过是自然选择形成的不同的算法(algorithm),而算法或数据处理是不会受构成计算器的物质影响的,无论它是木头、铁、塑料还是生物有机体,二加二都等于四。这就构成了人工智能能够全面取代人类的理论依据。
读者如果希望聆听作者对生物工程或人工智能的独特见解,恐怕会失望。赫拉利是历史学家,他只是总结了这些前沿科学技术的典型事例而已,书里所涉及的绝大多数内容和概念,包括对将来的预言,都可以在流行的报刊杂志上找到。《未来简史》的独特之处只在于其视角始终锁定在用历史和现实的典故来演绎将来,是名副其实的“温故知新”。而一旦从历史及现实的角度看问题,貌似耸人听闻的预言,比如将出现少数凌驾于大众的所谓“神人”云云,也就不那么新鲜了。我们知道,二○一六年全球最富有的六十二个人跟最贫困的三十五亿人口拥有的财富竟然相当;再往前,还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时代。 换句话说,哪个时代都有“神人”。
赫拉利善于把事情简化突出,但思考随意不严谨。例如他的讨论似乎都是围绕三点进行:人类历史上的三大难题(饥荒、瘟疫和战争),将来要解决的三大课题(永生、幸福和神化),人类智力的三个特点(感知、情感和思考)等等。但稍微推敲一下就知道事情未必都这么如清单似的简洁整齐,一目了然。查一下人类历史上的大灾难,天灾(地震、火山、洪水、干旱等等)始终“名列前茅”,毫不逊于其他三项。而他的将来三课题,恐怕是从美国独立宣言里读出来的。他的文字一如既往地啰嗦。能用三个字说清的,一定要写三句话;能用三句话说清的,一定要写三大段。但加上《人类简史》,两本书读下来,我已经习惯了,倒也看出一些好处来。作者的口语风格平易近人,读者没有距离感,似乎就是在听一个网友侃大山。而这个网友博览群书,故纸堆、哲学、英美通俗文化无所不知,故事信手掂来,虽然不严谨,但娱乐性、知识性超强。谈及美国百科知识竞赛(Jeopardy)冠军、以IBM总裁名字命名的计算机“华生”有朝一日可能变成医生时,赫拉利说:“有这样的华生,谁还需要夏洛克(福尔摩斯)啊!”天衣无缝地就把关于人工智能的讨论嫁接到家喻户晓的侦探小说上了。说到将来的最大挑战是多余无用之人时,作者先感叹他们的生活该是多么的退化、没有尊严,却又马上引述专家的话说,人类或许可以避免这个命运,因为一旦人工智能超越人类,就会把人类灭了。其黑色荒诞,简直让读者哭笑不得。可读性是《未来简史》的最大优点。
赫拉利自始至终强调他的预言并非一定会发生,写出来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思考,促使大家意识到我们是可以有选择的,未来是可以改变的。因此,《未来简史》不是以结论而是以三个问题收尾的,让人放下书本,却放不下思考。我试图简单回答其中一个,作为本文的结束语。
生物真的仅仅是算法吗?生命不过是数据处理而已吗?
这只是从数学的角度看问题,强调生物的一个特点,就好比说生命是物质的,必然遵循物理和化学原理一样。但这些事实并不排除生物还有更重要的特征,那就是生命这种“算法”具有原动力:给予一定的自然空间,它就会生生不息,千姿百态;复杂如人,还会有欲望激情、喜怒哀乐,还会编故事。这才是生命的根本意义所在。生命即意义。它不如人类想象出来的各种“意义”那么辉煌崇高,扣人心弦,却更真实顽强,牢不可催。而至今所知的人工智能,才名副其实地“仅仅是算法”。阿尔法围棋可以横扫天下,却不会有丝毫的感动或感想,本质上与古人磨出来的第一块石器无异。因此,对人类来说,人工智能不过是最新的挑战,带来的不会是人类的末日,而是新的机会。畅想一下,赫拉利教授痛恨工业化饲养动物所遭遇的不幸,赞美猎狩时代的原始生活,那么,将来的一大课题可以是人机合作,用科学方法提供人类的营养需要,维护再造地球的原始生态,把它变成真正的伊甸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