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永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涉老人才;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家庭和代际教育v终身教育
摘要: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数量最多、老龄化速度最快、应对人口老龄化任务最重的国家。人口老龄化给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劳动力供给下降,家庭负担加重,老年抚养比增大,社会保障基金缺口,等等。但是人口老龄化也给国家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机遇,如果有效应对,可以促进经济增长、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在这个过程中,人才是最大的支撑,也是当前最大的瓶颈。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视域下,应重新定义涉老人才教育内涵,通过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家庭和代际教育、终身教育等专业化人才培养,多元化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可以重构涉老人才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F279、129;C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474(2017)01-0032-08
截止2015年底,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到2.22亿,占总人口的16.1%,65歲以上人口达到1.44亿,占总人口的10.5%,已经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数量最多,老龄化速度最快,应对人口老龄化任务最重的国家。人口老龄化给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诸多挑战,诸如劳动力供给下降、家庭负担加重、老年抚养比提升、社会保障制度难以为继,等等。正如《人口老龄化时代;人口正在如何改变全球经济和我们的世界》一书中所阐述的那样,如果应对不当,会导致经济增长放缓乃至停滞、社会活力缺乏等一系列问题。但另一方面,如能及时应对、综合应对、科学应对,也可化“危”为“机”,给国家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和机遇,在满足老年人需求的同时,实现经济增长、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
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中,具有新价值、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人才是贯穿老龄经济、老龄社会、老龄文化各个层面和环节的基础支撑,也是当前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面临的最大困难和瓶颈。本文旨在对老龄社会运行宏观考察的基础上,初步探索构建适应积极应对老龄化背景下新需求的涉老人才教育体系。
一
何谓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在国际上通行的定义主要有两个。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是在健康、参与和保障方面寻求最优化机会的过程,以提升老人的生活质量。”联合国经济委员会(UNECE)的理解是:寻求让日益增加的老年人群在健康长寿的基础上,能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两种理解“积极”意味都很浓厚,强调不仅要努力延长人的预期寿命,更要在此基础上活得好,活的健康,保持年轻时的活力。不足之处是“积极”的主体局限在老年人。事实上,要老年人“积极”起来,需要全社会各年龄层都“积极”起来,协力打造一个适合全龄生活的社会。而要调动全社会的活力,则要把老龄问题与经济、社会、文化等问题统筹考虑才能实现。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要着力增强全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思想观念。要积极看待老龄社会,积极看待老年人和老年生活,坚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坚持满足老年人需求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相结合,努力挖掘人口老龄化给国家发展带来的活力和机遇。如果通俗地理解,就是全社会(包括老年人自己)不把老年人当做家庭和社会负担,不把老龄化社会必然看做是经济增长乏力、社会问题丛生、社会风险严重的社会,而是以乐观的态度对待、以主动的政策和手段应对,充分挖掘老龄化社会的积极因素,探寻经济发展的新需求和新路径,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把老龄化社会建设成繁荣的社会、幸福的社会、和谐的社会。
(一)人口老龄化带来新的经济需求
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不是偶然的,它是经济发展首先是农业发展、技术进步是医疗技术进步主要的伴生物。尤其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老年人拥有可观的财富积累,仍有较强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同时老年人消费毕竟有老年人的特点,于是产生了新的消费需求。
老年人日益旺盛的消费需求,在先进入老龄社会的国家已经成为现实。以日本为例,从图1可以看出,60岁以上老年人消费水平逐年上升,在社会总消费中的比重亦呈逐年上升趋势。在不久的将来,可望站到消费总量的半壁江山。
日本的现象不是孤立的。国际规律显示,当一国人均GDP达到7000美元后,常规医疗升级为以享受型和保健型为主的养生、康养,健康产品和服务消费市场将快速发展。2014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达到7485美元,这也预示着老年消费井喷时代的来临。
实际发展进程也是如此。2016年6月2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特别致辞中明确指出,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五大幸福产业”快速发展,既拉动了消费增长,也促进了消费升级。李克强的看法有实在的数据支撑;2016年第一季度,休闲、旅游业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9.3%和12.1%,文化艺术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6.6%,体育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2.7%,健康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7.4%。养老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3.3%。与居民养老密切相关的社会工作行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4.7%,其中,护理机构服务、老年人和残疾人养护服务、社会看护与帮助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7.2%、24.8%和22.9%。
(二)人口老龄化带来新的社会需求
一般认为,人的老年期面临三大主要风险:收入风险、疾病风险和失能风险。防范这三大风险,需要解决资金问题,更需要解决服务问题,尤其是针对失能风险。参照国际经验,失能风险主要是通过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进行防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明确提出我国要建立此项制度,很多地方也已经进行了积极探索。但从相关国家制度运行和我国已有的探索看,主要还是着眼于长期护理经费的筹措。我们将面临的实际情况是我国拥有庞大的老年人口。目前我国老年人的数量已经超过世界老年人数量的25%。即使有了钱,如何满足服务仍然是大问题。进一步看,长期护理服务首先是数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在于质量。未来老年人不仅需要长期护理服务,更需要高质量、高品位的长期护理服务,希望在老年阶段仍然过有品质、有尊严的生活。和其他国家一样,我国老龄化加速的原因除了人口预期寿命延长外,更主要的还在于要少子化,单依靠家庭照护是不现实的,而需要社会提供更多的照料服务。笔者做过一个小型非正式调查,询问一些中等收入者,如果有好的养老和照护服务,是否愿意为父母以高于现在市场价格购买,他们均表示非常愿意,但又很无奈,因为几乎找不到令人满意的服务提供者。这一事实从另一面说明市场需求特别巨大。以日本为例,截至2013年8月,从事上门照料的企业和团体为30752家,从事日间照料服务的企业和团体为37009家,从事居家护理支持的企业和团体为36277家,共计104038家…。而日本在进入超级老龄化的背景下,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不到我国现在的1/10,可见我国未来老年护理和照料的需求空间非常大。
(三)人口老龄化带来新的价值需求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在基本的物质、安全等需求满足之后,还要追求更高的价值层面需求的满足。从趋势上看,未来老年人主要的价值需求包括互相紧密联系的几个方面;社会参与需求、劳动资源再开发需求和终身学习需求等。
社会参与需求。在通常的观念中,老年生活和退休生活是一回事,而“退休”则暗示了老年生活是淡出社会的人生阶段。人到了老年期后,由于一般不再工作,加上身体机能的衰退,在社会交往上的确不会像中青年时期那样频繁,但这不意味着老年人没有社会交往和社会参与的需求。更准确地说,在老年阶段人只是社会参与的形式、途径和平台发生了变化,但作为群居动物的交往需求并不会消失,在某些方面甚至更大。
劳动资源再开发需求。退休只是一项现代社会的制度安排。一个人退休了,并不绝对意味着退出劳动力市场,更不意味劳动能力的消失。当前对这个问题讨论很多,但更多集中在发挥“余热”上,尤其集中在体力消耗轻微、技能需要长时期经验积累的职业,如医生、教师、会计等。但这个问题还有更大的意义。人类有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梦想,但学习技能是需要时间和经济成本的。迫于生计的需要,大多数人终生只能依靠一项或少数几项技能获取报酬,从而限制了生活的可能性。退休之后,反而更有时间和精力追求曾经梦想的生活。这种生活不一定是“高大上”的,通常很普通,比如出租车司机、博物馆讲解员、自行车修理工等等,但却体会了所不曾经历的生活,增加了生活的多样性和幸福感。很多人从事这些工作可能是无酬或低酬的,无形中增加了劳动力供给,节约了社会成本。
终身学习需求。无论保持社会参与,还是对自身劳动力的再开发,都要学习新的知识,辨识和理解新的社会变化。不少老年人对了解新的事物有畏惧感,认为自己学不会,青年人也常抱有这种看法。但事实证明这是错误的认识。在中國,手机的普及是最近十多年的事情,但当发展到智能手机的时候,我们发现老年人已经可以熟练使用了,他们通过智能手机获取信息的热情看起来一点不比年轻人低。
当前我国在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新的社会需求尚未被充分挖掘出来,二是已经初露端倪的新社会需求还不能被有效满足。
(一)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三大“动力”
从发达国家的历程和经验看,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需要三大“动力”;政策引领、科技驱动和人才支撑(见图2)。
1.政策引领
由政府主导的经济社会发展,是我国发展道路的特色和优势。应对人口老龄化,单纯靠社会和市场是无法做到的。从欧洲和日本的发展历程看,政府和政策在实现积极老龄化方面同样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进入21世纪后,面对日趋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形势,欧盟提出努力将老龄化带来的潜在“社会负担”转化为“银色机遇”,将老龄产业转化为新的经济增长点。2011年,欧盟委员会启动“欧洲积极和健康的老龄化创新伙伴关系计划”,旨在通过“思维创新”重新审视和优化医疗及护理活动的政治、社会、组织和筹资,提供体系的流程和安排,并通过科技创新充分调动和挖掘老龄相关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动力。
作为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日本老龄产业发展也是选择了由政府主导、依托产学研发展的道路。政府始终掌握老龄产业政策从制定到实施的主导权和话语权,通过法律、规划、政策等,使老龄产业在国家、企业、教育机构、研发机构的共同支撑下迅速发展起来,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和创造大量就业的新兴产业。产业协会通过制定实施行业标准与规范,为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和市场信息,开展消费者需求调查。企业和研究机构携手共同研发各种福利用具及用品,政府提供研发经费、减免税收及低息贷款等优惠政策。
2.科技驱动
科技创新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主要有三个作用:
促进健康老化。到目前为止,人类在延续了生命的同时并没有实现健康寿命的同步,多病的晚年大大降低了长寿的意义和幸福感,健康的老年生活成为当前迫切要解决的问题。辅具技术的发展则可大大延缓和减轻机能衰退的过程和程度,是替代人力照护或辅助人力照护的绝佳手段。这就对辅具技术研发和生产提出了要求。随着该项技术的发展,老年人照护问题可望得到缓解乃至根本解决。
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从社会治理的角度看,促进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既可以促进老年劳动力资源再开发,也是和谐社会建设不可或缺的条件。而实现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同样离不开现代科技的助力。通过科学技术与养老科研的政策配套,广泛深入应用信息技术等手段,通过诸如搭建“互联网+养老”平台等方式,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老龄群体的社会参与。
促进经济发展。科学技术的广泛适老化,能刺激老龄群体的需求、老龄群体的消费以及养老市场的繁荣,进而带动经济的发展。如果老年消费市场得到有效开发,对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拉动经济增长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合地看,老龄科技不仅体现人本性和普遍性,致力于实现联合国倡导的“积极老龄化”宗旨,强调老龄群体作为受益主体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便捷,把视野和精力聚焦于广大老年人群的基本服务保障,努力使每位老年人享有“保障、健康、参与”的基本权利。同时,还借助科技体现实用性和创新性,强调以用为本、以用为先,依靠社会服务网络和本土创新优势,着力研发和推广成本低、性价比高的成熟适用技术,并将科技政策与社会政策、产业政策捆绑起来使用,在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下,提升养老服务水平和社会治理能力,从而产生积极的社会效应。
3.人才支撑
无论政策引领还是科技驱动,都离不开人才支撑。没有人才,政策无法落地,科技创新无法开展,企业活动无法进行。
从我国的情况看,由于中央的高度重视,各部委和地方政府密集出台了一系列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和“健康中国”行动的文件。但从政策实施效果看,不能令人满意。对于政府出台的政策,市场反响很大,但更多停留在观望阶段,并未有实际行动。有实际行动的企业,也大多没有取得相应的投资回报。
在科技创新上存在着类似的问题。欧洲、日本等国家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成熟的老龄科技产品和服务市场,主要表现为企业踊跃进入、市场发育充分、研发持续投入、就业体系成熟。统计显示,全球60000多种老龄产品中,中国市场可见的只有2000多种。而日本则有40000多种。丰田、松下、飞利浦这些在传统印象中经营领域和老年人不沾边的跨国公司,纷纷进军老龄市场。有的甚至力图把老龄领域发展为自己未来的主业,老龄科技市场发展潜力可见一斑。而事实上,我国老龄科技创新的切入点几乎俯拾即是。举凡老年人饮食、衣物、居住、出行等日常起居活动,都缺乏科技产品的助力,导致生活质量不高。有很多老年人因此蜗居在家,无法走出家门参与社会活动。
以上情况的出现,有的是因为政策限于种种原因激励措施不落地,有的是因为科技创新面临一些不可控因素,但根本原因是缺乏人才支撑。
(二)当前涉老人才教育的主要问题
无论政府、产业界还是学界,对当前涉老人才存在的问题在宏观上都有所认识,但均未有深入探讨:一涉及具体问题,则语焉不详,表面还需要花大力气开展研究。粗略地说,当前涉老人才主要存在数量缺乏、结构不合理和质量有待提高的问题。
1.数量缺乏
从规模上看,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一高等教育大国,在校大学生达2800万。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也超过2000万。但从应对老龄化社会需求角度来看,仍然存在大量缺口。仅仅以护理人员为例,按照4000万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基础数据,以1:4的护理人员进行配置,应该有1000万的相关护理人员。但目前实际从业人员不足100万。其中,真正有专业背景且经过一定系统训练的还不到10%。而护理人员是仅仅涉老人才的一个基本类别而已。
2.结构不合理
主要体现在存在大量的供给空白,很多市场和社会需求无从得到满足。前文所述,老龄化社会产生了很多新的需求,但目前还是市场的“盲点”。按照日本老年服务振兴会的分类,老年服务产品可以分为家庭护理、家庭洗浴、送餐服务、老人搬运、老人用品的租借和销售、老人临时寄养、养老培训、投诉和信息提供、紧急呼叫服务、收费老人院、老人公寓、老年住宅建设与装修、金融保险商品、老年读物、老年教育、旅游等十七个门类。每个门类背后,都隐含着新的人才需求。
3.质量有待提高
上海市的一个调查统计表明,老龄护理人员存在着“三高三低”现象,地位低、工作强度大、薪酬低、流动高、技能低、年龄大,从事养老的大中专以上学历的人不到整个养老机构人员的1%,30岁以下的人也不到1%,养老护理人员过于老龄化。“三高三低”是有内在联系的,技能低导致薪酬低,进而导致地位低。反过来,薪酬低、地位低又使得职业缺乏吸引力,无法吸引高技能人员进入或激励从业人员提高技能。作为中国最发达的城市和地区,尚且存在如此问题,其他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情况可以想见。
二
如前所述,在“重度人口老龄化”将伴随中国至少一个世纪的现实背景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政策是引领,科技是驱动,人才是支撑。当前,政、产、学、研、用等各界对老龄化背景下涉老人才培养与发展的新特点、新规律、新标准尚未充分认识,发展机制亟待完善、教育环境缺乏系统建设;与此同时,老龄化正加速倒逼我国健康养老服务事业和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基于经济社会新需求、家庭及学习重塑新趋势的涉老人才教育问题,其紧迫性、必要性自不待言。要做到及时应对、科学应对、综合应对人口老龄化,必须加快培育符合新的结构调整需求的涉老人才队伍。而要从根本上解决涉老人才数量、结构和质量等现实问题,需要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涉老人才教育体系重构入手,建立一套全新的人才培养体系、职业分级分类体系,为市场提供满意的服务,让从业者有体面的收入、晋升的空间,进而有职业的自豪感和获得感。
(一)积极应对老龄化背景下涉老人才的新内涵
基于对就业市场以及老龄工作的传统认知,一种认识认为,涉老人才就是面向老年人的生活服务与管理人才,主要从业于老年人生活相关的各个行业,如老年护理、日常保健、健康咨询、养生休闲、养老机构等,是主要解决老年人口养老问题的养老健康人才。然而,养老健康人才是涉老人才的重要组织部分,但二者远远不能等同。从人口老龄化的科学概念出发,生产力提高所导致的出生率下降是人口老龄化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必要条件,人类寿命的延长是人口老龄化形成的前提;老龄化本身既包括了个体老龄化也包括群体老龄化,是涉及社会各个层面的综合性问题,只有生育率下降(如大部分欧洲国家所谓“低出生率陷阱”)和预期寿命的延长同时发生,才会导致人口结构的急剧老化;如果从年龄维度更为宏观的看待老龄问题,人的生命周期首先要经历婴儿出生前后期、少儿期(学龄前)、儿童期、少年期、青春期、成年期,然后才是老年期、高龄期。因此,老龄工作不等于老年人工作,而应包括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各项工作,老年群体首当其冲是涉老人才服务的对象,但满足老年人口需求仅仅是老龄工作的一部分,还应包括老年人群体进入老年期以前的大量工作,如生育政策制定、全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适老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基金筹措等。涉老人才应是全龄化服务与管理人才的概念,涉及老年、中年、青年、少年、小幼婴等各个年龄阶段人口,既立足于老年人口,又辐射其他年龄层次人群。
还有一种认识,涉老人才主要是第三产业即服务业人才,这种认识主要基于对健康养老产业的理解误区。如同18世纪的“儿童经济”、19世纪的“妇女经济”,21世纪的“银发经济”已经成为当下这个时代的新宠,成为重塑经济社会发展趋势、需求转型升级的新引擎。银发经济促生下的服务于银发人群的健康养老产业(又称“银发产业”、老年产业、老龄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致力于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涉老人才不单单仅是第三产业人才。日本养老产业专家鞠川阳子率先提出了“银发产业的三维产业链理论”,从她关于银发产业“本位产业、相关产业、衍生产业”三个子产业群的论述不难看出,健康养老产业是一个由生产、流通、消费、服务等环节构成、对其他产业具有巨大波及效果的产业板块。实际上,健康养老产业是横跨三次产业的综合性新兴业态,第一产业的田园农业、第二产业的日常生活用品业、医药器械及第三产业的家政服务业、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医疗保健业、娱乐文化业、休闲旅游业、咨询服务业及其他细分产业,这些都可以成为发展健康养老产业的发力点。更进一步说,健康养老产业是从人的全生命周期健康规划、幸福生活出发,提供满足现代消费者以及特定人群的“健康与医疗”(生命)、“福利与经济”(生活)和“教育与发展”(價值)、“生态与可持续”(环境)四个维度需求、包括产品和服务的新兴产业,横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综合性强、产业链长、融合度高,体现了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的综合运用,以及传统产业和现代高科技产业的深度融合。因此,涉老人才不仅仅是第三产业人才,而应是覆盖三次产业、与老龄工作相关的各类人才总和。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涉老人才是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健康养老服务业发展、满足全龄和全过程养老及健康需求的各类老年社会工作专门人才的总称,既包括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管理人才,也包括新型工作人才、专业社会工作人才。
(二)积极应对老龄化背景下涉老人才教育的新体系
纵观欧洲、美国、日本等步入老龄社会的发达国家,涉老人才教育基本都遵循了精细化、专业化、正规化、系统化的路径,并将其纳入国民养老体系、健康养老产业等公共服务,进行一体化建构,同时根据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求对人才教育体制适当进行改革与完善。如美国南加州大学老龄学学院建立了从本科、硕士、博士到远程教育、在职培训的完备老龄人才培养体系;日本约有355所高等院校设置了涵盖研究生层次、本科层次、函授层次的人类、社会、介护、身体和心灵等养老服务专业类课程,并建立了社会福祉士、精神福祉士、介护福祉士等三大类养老服务专业人才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同时还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立体交叉的养老专业服务人才终身学习培训体系;法国通过养老人才职业分类,吸纳不同教育背景和业务水平的人员参与养老服务等。
目前,我国涉老人才教育基本以高职专业类职业技术院校为主,学校层次以大中专居多,以培养养老服务基础性人才为目标。如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设了以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为龙头,涵盖社会工作(老年)、体育保健(老年运动与保健)等专业的“涉老”专业群。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涉老人才教育问题。2014年6月,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的意见》(教职成(2014)5号),明确提出要加大养老服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工作力度,积极探索养老服务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并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以职业教育为主体,应用型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层次相互衔接,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重的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培训体系。为积极响应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的国家号召,培育和储备康养人才,全国首家集中职、专科、本科、研究生培养于一体的康养学院于2016年12月在攀枝花挂牌成立。
伴随“健康中国2030”等国家战略的规划与实施,以及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五大幸福产业”的快速发展,我们认为,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视域下,应立足我国国情,充分认识涉老人才培养与发展的新特点,通过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家庭代际教育、终身教育等专业化人才培养、多元化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整合既有教育资源、布局未来发展空间,积极重构涉老人才教育体系,以全方位的人才供给不断适应老龄社会的全新需求。涉老人才教育新体系构成如图3所示。具体而言:
1.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加大高层次、国际化涉老管理与服务人才培养力度
高等教育是建立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高层次专业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体系中处于龙头地位;高等教育也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通过高等教育培养的专门涉老人才,将成为老龄事业和产业的“塔尖人才”。结合健康养老产业多元化、市场化、社区化、集群化的未来发展趋势,有关高校应积极发展本科一硕士一博士紧密衔接的涉老人才高等教育;通过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掌握前沿涉老理论及技术,价值观、能力、知识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创新型涉老管理与服务人才,打造管理专家、行业专家、技术专家等高端化涉老人才队伍。
2.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确立并巩固职业教育在涉老人才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满足个人的就业需求和工作岗位的客观需要,进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职业教育的实用性、适应性特征,通过职业教育培养的涉老人才,直接服务于老年人口的实际需求,将成为老龄事业和产业的“中尖人才”。应面向老年人口的生活、社会、心灵、生理等基础需求,全力支持职业高中、大中专、技校等职业学校培养养老护理、养老机构管理、社区管理、康复保健、心理咨询、健康照护、老龄文化、老年教育等职业技能型人才,打造以一定技术服务和一般性管理为主、体现新技术和新工种相结合的复合型、技能型涉老人才队伍。
3.充分利用家庭代际教育,鼓励和推动家庭成员、社会力量多种形式参与老年教育、老龄文化等养老服务事业与产业,积极开发未来涉老专业人才
“父慈子孝”是中国传统家庭代际伦理和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虽然随着养老方式的改变、人格平等意识追求等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新型家庭代际关系正在老龄社会的历史洪流中不断重构,但仍需大力弘扬传统民族文化中“孝慈”的优秀内容。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在讲话中也明确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信息时代,应充分发挥“文化反哺”的双向功能,沟通前喻文化和后喻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美德,挖掘“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等传统孝道文化的合理内核,通过感恩、和谐、健康的家庭和代际教育,建立“年龄平等、共同参与、和谐共存、互助成长”的和谐老龄社会观,助推非政府组织、企业等其他社会力量自觉、自愿参与老龄工作,关注、关爱老年群体,激发年轻一代特别是普通高校、职业院校相关专业毕业生及相关行业优秀人才到老年相关机构工作的愿望,促进志愿者队伍向不同领域、不同年龄、不同人群拓展,不断扩充涉老人才储备。通过创新家庭服务、担当志愿者、参与公益事业、创办慈善企业、举办老年教育等全社会的积极行动,增进代际文化认同和代际团结,营造全体人民孝亲敬老、共融共享的良好社会风尚。
4.不断完善终生教育,持续保障涉老人才技术、能力、理念的更新、创新与不断提升
终生教育理论主张在每一个人需要的时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以“人人可学、处处能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构建为出发点,通过完善继续教育、成人教育、远程教育、职业培训、职业等级认证等学习形式,科学构建涉老人才终身教育体系、职业发展体系,帮助各类涉老人才及时按照社会发展需求提升自身工作能力和水平;通过终身教育体系,打通非专业人才与专业人才、学习经历与从业资格、涉老就业与涉老创业对接,以及产业间劳动力转型的通道,不断扩大涉老人才后备力量。
總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破解老龄社会发展瓶颈,应加快推进涉老人才教育体系建设,从根本上解决老龄社会涉老人才的规模、结构和质量问题,为产业转型升级、老龄事业和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持续、规范、系统的教育、开发与管理支持。
(责任编辑:杨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