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敏
有人曾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心如枯井,冷漠无情,只知生硬地向学生灌输知识,“传达”作者的感情,非但不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反而会使学生产生厌烦之感。要让学生动情,老师必先动情。当教师全身心地投入一种特定的情境,进入一种忘我的艺术境界,将作品的艺术情思、艺术形象再现给学生时,师生之间就会实现认知与情感的自然融合。
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教材中以情动人的文章很多,在营造特定的情境氛围的基础上,我常采用感情朗读,把自己的情感体验不加掩饰地在学生面前表现出来。《“两弹”元勋邓稼先》中,邓稼先身先士卒的工作作风和哪里最危险就出现在哪里的献身精神,令人十分感动。教此文时,我先介绍了邓稼先患直肠癌,做了三次手术,在病重期间,还关心我国核武器发展的优秀事迹。经过思想和感情的预热铺垫后,我再用声情并茂的配乐朗读,引学生进入作品的情感世界。读着读着,我的声音哽咽了,学生的表情凝重了,他们被一代科学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深深感动了。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一个不懂得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人是无法品味出语文学习的乐趣的。但是,教材内容常常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距离。帮助学生构建课文与生活的桥梁,使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是让学生感动的关键所在。
《小巷深处》这篇课文,语言朴实,但处处体现着母爱的深沉、无私、伟大。对初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要读通课文非常容易,要真正领会其内在的感情则比較困难。学生不能领会文章的艺术魅力的原因在于他们平时对亲情的麻木与迟钝。在教学中,每每分析到盲母亲为了让“我”过上好日子,夏日在毒辣的太阳下卖冰棍,像雕塑般执着地守候着时,我动情地向学生讲述我的父母对我的关心。我还告诉他们,只有用一颗爱心去感受这个世界,才会发现这个世界的美丽。在我的启发诱导下,学生们都情不自禁地回忆起平常父母对他们的点滴关爱之情。在这个基础上再去读课文,学生就很容易读懂字里行间所蕴蓄的浓浓亲情,被文中无私伟大的母爱深深地感动、震憾。
(作者单位:常宁市宜阳办东湖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