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我们称为现实的东西

2017-05-19 22:08陈晓云
中国摄影 2017年5期
关键词:现实感名义工具

陈晓云

面对现实我们往往被惯性支配,我们习惯以相似的方式去谈论现实,不管你对待现实是哪一种态度,都是在某种特定的腔调中展开。其实现实本身的庞杂囊括了一切,我们生活和思考在以现实为名义的一个庞大坑穴之中,我们似乎不可能以现实的名义去代替现实的想象,也不能以现实的名义去指正现实所谓的客观。我们往往以现实为名义去神话摄影的“客观性”,我们口口声声所谓的现实其实是图像化、标签化的“现实”,相比较于那个远大于事实的现实而言,这其实很业余。从摄影的角度来说,戒掉“现实”,将“现实”“业余”成一种图像意义上的幻觉更容易被接受。从这个意义上说,摄影是一种弱化现实感的麻醉工具,更是一种情绪化的工具。当摄影开始发展出具备一种美学责任的时候,它所依靠的就是那种替换现实的把戏,这也让它同时具备了被期待的现实感。我们明白,不能期待图像能够提供一种现实的依据,但我们却依赖于这种也许不正确的“现实感”。

摄影的景观效应让摄影在很長的时间里成为一种现实增感技术,它反复指认那个潜在的神圣现场,以图像的方式弥补我们和那个遥远现场之间的裂缝。我们已经习惯以图像的方式来确认现实,而现实却成为了被表演和模仿的舞台,现实本身也成为模仿图像思维的容器。我们以标准化的动作和形态来模仿某种记忆中的图像,看看最近世界上发生的事情吧,那些正在发生的现实似乎是在模仿历史上被摄影记录的各种经典场景:鲜花插枪管,时装美女不屈于警察之前,满脸皱纹的老人必哭嚎在镜头前,垂死的婴儿被从病房抱到街上再送到镜头能捕捉的画面里,连“革命”这种激进前卫的形式也已沦为平庸的模仿。我们甚至模仿图像中的生活方式,模仿图像中的爱,模仿图像中的仇恨和愤怒。我们自拍,我们拍摄花草,我们拍摄一盘甜品来指认我们从曾经拥有到正在拥有。图像以实时的方式指导即将的“发生”,摄影成为一种生活的本能。现实的图像替代现实本身,而似乎现实本身还没有图像来得更真实。摄影成为将现实祭祀给图像的一个祭坛。摄影不再仅仅是工具,更不再是思考的工具,也不是一种形式,它成为道德本身,成为生活本身,成为形式本身。摄影在这个意义上成为一种隐含的宗教,不可置疑,不可覆盖,并且以无限繁殖自身的方式来替代任何思考。我们以图像的方式理解现实和世界,并成为其中的一个道具。

猜你喜欢
现实感名义工具
让孩子在真实的世界中生长
波比的工具
波比的工具
逆行,以生命的名义
以二胎的名义,享受生活
“巧用”工具
以创新的名义宣誓发展
浅谈怎样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从《半生缘》看张爱玲作品中的人性关怀
以Herm è s名义,注解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