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大地上持续了整整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空前的政治动荡,更是一场绝后的文化浩劫。“文革”对中国文化的摧残、破坏,凡经历过的人无不刻骨铭心、终生难忘。在十年时间里,以大规模、有组织、全方位的方式对传统文化实施外科手术般的清算、剿灭,其“干净、彻底、利索”的程度堪称人类文明史上的绝版。在外国观察家眼里,经过这样的“荡涤”,中国文化应该是万劫不复、没有再生的希望了。但是,当1976年“文革”戛然而止的时候,已经覆灭的许多东西却都迅速回来了,早就宣布被彻底消灭的“四旧”(旧文化、旧思想、旧风俗、旧习惯)很快又重新进入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那些曾经左得出奇、偏得离谱、红得发紫的人和事,一夜间摧枯拉朽、顷刻瓦解,其速度和程度也是令人拍案称奇的。当时,“第二次解放”这个词很风靡,表达了人民群众希望重新回归正常生活,不再受累于思想压抑、精神空虚、文化贫瘠的企盼。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大地一片文化繁荣昌盛气象,那个气象是今天的年轻人不能想象的。“文革”十年曾摧毁了数不胜数的有形文化,但无形的精神、理念、价值、生活习惯等等却依然留在人们心里、活在人们的行为中,通过日常生活、口传心授而不间断地传承下来。
“文革”的这一反一正的事例,最好地说明了:以革命的方式来实现文化的根本性变革是注定不能成功的,因为文化有着十分强大的韧性。
西方的情况也是相同的。西方历史上,与经济、政治、社会的变革相比,文化的变革是最缓慢、最滞后、最沉得住气的,显示了很强的保守性。在欧洲,经过长期奋斗,许多国家才逐渐接受或容忍堕胎、同性恋、安乐死;在美国,经过一个世纪的抗争,人们才接受黑人做总统,前不久还差一点接受一位妇女做总统。这已经是了不起的进步了,在过去简直不可想象。这些重大的社會变革(同时也是重大的文化革新),都绝不是像中国的“文革”那种疾风暴雨式的“革命运动”能够导致的。
即便如此,有一件事在西方世界是怎么也不会发生的,那就是宗教信仰的改变。美国人可以接受黑人、女人做总统,但绝不接受一个非基督教徒做总统,做部长、做议员、做州长也不行。美国自始至终有一股强大的 “保守主义”观念和思潮在支撑着社会的精神,那是社会稳定的中流砥柱,即便发生了国内战争、经济危机、自然灾害,这个东西也不会动摇。这是文化或心理的底线,是文化当中最坚韧不拔的东西。中国人不太理解西方人这个文化特征,其实,西方的宗教信仰和中国传统的儒家伦理有着同等的文化心理功能。
任何国家、民族,任何时代,都必须有某种稳定的、制约性的、底线式的精神力量,来扮演国家、社会、族群、人际、家庭的“阀门”、“指南”角色,使之在政治动荡、经济发展、社会变迁、国际风云中站稳脚跟,使人们在心理上得到平衡与安宁。
就中国近现代史而言,真正发生了文化的本质性变革,或者说发生了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态度的革命性变化的时期,恰恰是在“文化大革命”之后,也就是最近这将近40年的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但每天都在发生。我认为,这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次文化革新。
一般来说,文化的革命是不值得提倡的,我们至少应当持一种慎重的态度;但文化的创新则是必须的,而且应该是一种常态。如果文化不得不发生颠覆性改变的话,没有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渐进式努力是完成不了的。(责任编辑/李 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