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明
在新的发展起点和历史机遇下,贵州城镇建设从示范引领迈入特色提升,更加注重文化品牌培育,借力“文化+”促进新发展。
2012年,贵州启动100个示范小城镇建设,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驶入快车道。打造了一批彰显贵州地域特色、民族特点、时代特征的绿色小镇。
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公布的“全国第一批特色小镇”名单中,贵州花溪区青岩镇、六枝特区郎岱镇、仁怀市茅台镇、西秀区旧州镇、雷山县西江镇入选。同时,在国家发改委公布的《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中,明确西部地区将打造百座特色小城镇,贵州荔波县甲良镇、石阡县中坝镇、龙里县醒狮镇、榕江县忠诚镇、仁怀市茅台镇、西秀区七眼桥镇、盘县柏果镇入选。贵州入选的小镇,全部从全省100个示范小城镇中产生。
念好“文化经”
花溪区青岩古镇是海内外游客到达贵阳的必游景点,也是贵阳市民休闲的去处。“随着5A级景区申报成功,青岩古镇旅游将迎来新的‘井喷。”花溪文化旅游创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青岩镇党委书记孙昕告诉记者,与很多古镇被夷平再开发的境遇不同,青岩古镇在开发建设中,十分注重原生形貌的保护,让古镇文化根脉延续。
2013年启动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工作,4年来,青岩古镇面积从0.8平方公里扩展到4.8公里,但以原青岩古镇为核心的景区风貌被完整保存了下来,石牌坊、状元府、万寿宫等在开发中实现了更好的保护和利用,成了古镇的代表性景点……
古镇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为游客营造舒适优美的旅游环境,注重人性化和细节化服务,在突出景区文化内涵等方面发力。
“文化”不仅是特色小镇的主题,更成为其上游产业的根基和下游产业的源头活水。
位于六枝特区的郎岱古镇承载着牂牁文明和夜郎文化,境内先后产生了7名进士、43位举人,现存明清古庙宇多达16座。郎岱在城镇建设中,突出新区开发与古镇保护并重,打造了夜郎文化旅游园和牂牁江风景名胜区,使东山朝霞、南岳飞仙、西陵晚渡、北驿文峰、云盘古树、月朗平桥、岩疆锁钥、陇箐连云“郎岱八景”得以重现,古镇与新城实现共生共融。
“无论是游览景区还是住宿、交通,文化底蕴始终是郎岱的根本。”六枝特区郎岱镇党委书记王国华告诉记者,深挖古镇文化,以文化统领小镇发展,大力实施“文化+”工程,建设彰显古镇文化、农耕文化、传统文化“三合一”的特色小镇。
扮靓品质城镇
“从2009年起,雷山县出台《西江千户苗寨民族文化保护补偿办法和评级奖励办法》,规定每年提取西江景区门票收入的18%作为当地群众自发保护苗族传统建筑等方面的奖励。”西江千户苗寨文化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毛家宇告诉记者,通过实施奖励政策,有效保护了当地传统建筑,城镇容貌实现了持续靓丽。
“以前村民纷纷外出打工,我也加入了打工队伍,房屋无人看管,受损严重,村容镇貌也受到严重影响。”西江村村民梁武告诉记者,实施民族文化保护评级奖励政策后,村民保护传统建筑积极性大大增强,通过开展保护工作分享民族文化保护奖励金。仅2016年下半年,梁武就分到18000多元的奖励。
思维的变革,让文化产生效益;通过“文化+”,激发城镇活力。据统计,西江千户苗寨景区凭借独特城镇风光、苗族风情、自然风貌,攒足了人气,2016年共接待游客484.73万人次,同比增长40.24%;旅游综合收入达41.99亿元,同比增长57.7%。
在榕江县忠诚镇,“中国第一瘪城——忠诚欢迎您”的寨门格外醒目。牛瘪是苗侗人民的特色美食,受到游客喜爱。“全镇集中力量对道路、房屋风貌等进行升级改造;将苗族侗族文化融入美食之中;同时,在休闲广场、文化长廊、鼓楼、寨门、风雨桥、老码头、休闲亭、防洪堤等融入当地民族文化元素。”榕江县副县长、忠诚镇党委书记陈尚京告诉记者,依托当地文化将忠诚村打造成一个宜居、宜游、宜业的旅游商贸村寨,为忠诚镇打造“商贸绿镇、魅力忠诚”出力,进一步助推特色示范小城镇建设。
为贵州城镇凝魂聚力
以文化强特色,贵州城镇化建设中注重文化元素的实践,在顶层设计层面获得了呼应。
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要求,特色小镇培育要形成独特的文化标识,与产业融合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中得到充分弘扬,公共文化传播方式方法丰富有效。《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指出,城镇建设不“摊大饼”、多“蒸小笼”……走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运用“文化+”的动力和路徑有效助推城镇化建设,挖掘文化资源、提供文化服务、提炼文化品质,使文化遗产传承有序、人文气息浓郁深厚、文化产业特色鲜明、文化生态优美精致、多种功能互动叠加,从而实现城镇文化功能聚而合、文化形态精而美、文化产业特而强、文化机制活而新。
“文化助力城镇建设,贵州具有独特优势。以文化统领产业、旅游和社区发展,为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贵州省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杨敢博士认为,贵州在打造特色小镇过程中,要深挖地方传统文化,通过建筑风貌等进行直观体现;实施“文化+”工程,使之与当地生态、生产、生活实现有机融合,最终实现城镇居民文化素养提升和城镇文化生活丰富多样。(责任编辑/袁 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