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雅萌
人才引进是手段,用好人才是目的。近几年来,贵州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平台搭建,引导人才向一线富集、向基层富集,其中的“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 ,让人才在脱贫攻坚的征途中大显身手。
农艺专家走出实验室
2016年11月28日清晨,大棚内雾气一片,吕平正给建档立卡的尹贵强、张明艳、罗占书等贫困农户讲解羊肚菌的栽培技术。在他指导下,贫困户们麻利地操作,将一盘盘菌种有序送至温室大棚内,开沟起垄,播种覆土,进行种植。
吕平是贵州省农委农产品质检中心高级农艺师,他多次调查走访,了解到白云区小山村、瓦窑村的贫困户们有致富积极性,却因缺乏专业农业知识,找不到适合的好项目。吕平团队决定引导当地种植经济价值高、周期短、见效快珍稀食用菌羊肚菌与冬荪。
“吕老师来到村里后,让我们改变传统种植理念,为村民致富增收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小山村支书张清友说。
吕平还充分发挥专家团队优势,组织带领6个调研组,深入田间地头,对白云区5个乡镇及农业园区土壤取样检测,通过引导实施科学配方施肥,降低种植成本。
万名专家“联帮带”
2016年初,贵州组织开展“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万名农业专家组建成80多支农业特色专家团队,分赴省内各地幫助研究贫困村资源环境状况、把脉存在问题、加强技术指导,为当地产业脱贫找准脱贫路、谋好脱贫策。
贵州师范大学黄凯丰教授根据田间试验编制了《水生蔬菜的节水栽培技术》,突破水生蔬菜必须在水田种植的限制,实现了“水—旱轮作”,研究成果已在红湖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进行示范推广,促进了当地农民的增收。
贵阳市白云区沙文科技副镇长毛远湖带领蒙台村发展食用菌种植,将食用菌作为村集体新的支柱产业。村合作社与贵州春辉现代农业有限公司达成了合作协议,贫困农户以土地入股成立合作社,建设大棚2万平方米,项目建成后将使55名贫困农户脱贫。
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敏尔指出,“加大工作力度,推动科技人员到基层去支持‘三农”“要评出100个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写在农民致富道路上的‘农字号研究员、教授”。
贵州省开展了服务基层农业科技人员专项职称评审工作。专项职称评审工作突破申报台阶、职称层次、学术论文、政策性条件限制,以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基层服务三农、解决农技难题、推广转化科技成果为评审重点,以带领农民增收脱贫等实际工作业绩和取得的成效为评审的重要依据。
在专项评审活动中,445名业绩突出、事迹感人的农业科技人员脱颖而出,其中高级262人、中级175人、初级8人,发挥了引导和鼓励广大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基层、服务三农、扎根基层的示范作用。(责任编辑/欧阳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