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日常中的性

2017-05-19 15:23夏商
山花 2017年5期
关键词:字旁

夏商

欢迎大家来听这个讲座,这是我第三次来到安徽,第一次来时十七八岁,跟着我三叔去滁县贩河蟹,在一个水产批发市场拿了货,坐火车赶回上海南码头菜市场,大闸蟹已奄奄一息,只好以进价卖掉。第二次是二十七八岁,因为一个什么事去了安庆,知道安庆离江西很近,是安徽老省会,安庆徽州,合称安徽,黄梅戏故里,在街上看到一所黄梅戏学校,里面据说出过严凤英吴琼马兰等名角。

这次来合肥,严格说算第一次,那次离开安庆连夜往上海赶,没买到直达车票,晚上先到了合肥,换乘空隙有一个多小时,就在黑不溜丢的火车站广场溜了一圈,因为没走出火车站范围,严格意义上不算进入过这个城市。这次来,绿皮火车换成了高铁,从上海到合肥,三个多小时就到了。出了火车站,特地让出租车开慢点看看市容,和上海一样,合肥的天空也是灰霾霾的,高楼大厦不少,出租车在高架上跑,看上去比较繁华,也有点寂寥,绿化不是很好,如今的城市化改造,硬件都差不多,此所谓天下大同。

今天的主题是文学和生活中的性,中国人对性一直很忌讳,忌讳到什么程度呢?先说个小故事,小时候认识一个字,女字里面加一点,大家会想好像没这个字吧,确实,这是一个生造的字,我那时在浦东乡村小学读书,小男生刚好在性朦胧期,聊起女性生殖器的写法,课本上没这个字,新华字典里也没有,有个男生告诉我们他会写,跑到讲台上,在黑板上写了个女字,然后在中间点了一点,说这个字读“笃”,笃这个音是女性生殖器的浦东土话,我觉得这个字从道理上讲得通,就信以为真,至今仍觉得那个男生很聪明,理解了象形文字的造字逻辑。这个插曲,也反应出中国大陆性教育的落后,我听说直到今天,有些自然常识课老师在教到男女生殖器那个章节时,是跳过去不讲的,让学生们回家照着书自学。

我们小说家写小说,不可避免会写到性,有时也会写到生殖器和做爱,读者在小说里看到性描写,经常会看到这三个字,逼迫的逼,吊起来的吊,操场的操,当然这些都是错字,按正确的汉字写,屄应该是尸字旁一个穴,屌是尸字旁一个吊起来的吊,肏上面是入下面是肉,到了杂志社或出版社,编辑会故意把这三个字改成我刚才说的错字,还有的干脆用打叉来代替。是编辑不知道正确的写法么?当然不是。我在写作上比较较真,就改过来。有的编辑见我在校对稿上标注后就改过来了,有的比较固执,我就和他们理论,理由很简单,你不能放着正确的汉字不用,故意去用错别字。这样一说,编辑也就哑口无言,不過也碰到过使小心眼的编辑,当面同意改了,背后又改了回去,等印刷出来木已成舟,也只好苦笑。

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源就是性的禁忌,文字本身是平等的,没有说哪个字就高贵,哪个字就下贱,仓颉造字的时候是不戴有色眼镜的,拿人体器官而言,眼睛是目字旁,嘴是口字旁,唇是口字底,肝和腰是月字旁,肾是月字底,屁股也叫尻,是尸字旁,屌和屄也是尸字旁,说到这儿可能大家会想,你刚才还在说字没有高低贵贱,尸字旁就不是什么好字,这里有个误区,尸字旁和尸体并没有直接关系,这是汉字简化后造成的谬误,尸体的尸有个专用字,是尸字里面加个死字,也读尸的音,这个字在汉字简化时弃用了,用尸这个部首代替了原来的“屍”,结果歧义就来了,所有尸字旁都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字,或者是脏字,尸这个字有多个含义,作为部首时就是指身体,作为象形文字,尸字旁只有作为身体,才能合理解释字义,比如说尾巴的尾,撒尿的尿,当然这些都是文字学范畴的事。

而对作家来说,文字所展现的更多是社会学属性,我们还是拿几个所谓的脏字为例,大家单听我说屌这个字时会有不适感,如果我说屌丝这个词,相信就没人会有这种感觉了,如今很多女孩子也张口闭口自称女屌丝。再举个例子,我说屄这个字时大家也会有不适感,如果我说傻屄这个词时,大家只会认为这是习以为常的切口,如果我说牛屄这个词,就更认为是一个褒义词了,还有在北京,我肏这个词早已成为感叹词,书面语有时会写成卧铺的卧马槽的槽,也是欲盖弥彰的谐音。你们看,在特定语境中,这三个字的本意消失了。

说了这些,想说明汉字本身并没有高低贵贱,每个字都有其对应的含义,用另外的字来代替是一种心虚。大家可能会想,你怎么能在公开场合神情自若地说出这些“脏”字,这是因为我没觉得它们是脏字,字本身都是干净的,是受众想脏了。日本导演大岛渚有句名言,世界本没有猥亵的本体。意思是说,猥亵只存在于有猥亵思想的人的脑子里。

文学艺术从来不缺卫道士作品,当然,也有为性做正面推广的作品,比如上海曾上演过一个话剧《阴道独白》,看标题就觉得悚动,十几年前初演时,社会一片喧哗,几乎都是批判和唾骂,随着社会的开化,后来再公演,接受的人就多了,舆情中不乏赞誉,这就是进步。

随着社会包容度的提高,性禁忌虽然存在,但私人空间也在增大,女性开始反抗身体被物化,你们消费女色,我们也消费男色,所以就有了小鲜肉、撩帅锅这样的说法。虽然对这种试图以对抗赢得女性尊严的做法我未必认同,但我愿意赞美女性自觉意识的觉醒。这种觉醒不但带来观念上的改变,也直接催生了新的生活方式和婚恋方式。比如我有三位女性朋友,三十多岁,没找到合适的对象,眼看着生育黄金期即将过去,按世俗常理——当然这里的常理要打个引号,因为常理往往是不讲理——无非是在家庭社会的压力下,匆匆找个伴结婚生娃,这三位不然,找不到喜欢的人绝不将就,选择了精子库当起了不婚妈妈,由于不是婚姻状态的生育,中国大陆不给上户口,就去美国生下了小孩。未婚单亲母亲和离婚单亲母亲的性质不同,前者是主动的,后者是被动的,未婚单亲母亲对陈腐的性观念和家庭模式是一种彻底的反动,是变化社会中的对既有秩序的一种拆构。

婚姻这个形式在人类社会传承了几千年,也纠结了几千年,历史上,女性在婚姻中基本是从属地位,因为男权社会是一个客观事实,女性嫁给男性,虽然有爱情这种化学荷尔蒙产生的诗意作用,原始动力还是基于安全感,俗一点说是找一个饭碗,男性娶女性,则是需要一个繁衍工具,把基因传承下去。婚姻作为一个架构解决了很多问题,比方说伴侣间的相对忠诚、人类的繁衍、遗产传承等等。

像我父亲这一代,离婚是件巨大的丑闻。不像现在,我有个上海电视台的朋友跑民政局这条线,给我一个数据,2013年上海男性首婚率33岁女性31岁,然后某个年龄段——好像是1986年出生的那一批——离婚率达到了36%还是46%,反正数据非常吓人,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离婚率高的原因无外乎那么几种,其中出轨是重要的助推力之一,为什么会发生这个状况,因为伴随着社会分工的相对公平,女性在逐步完成经济独立的同时,有敢爱敢恨的底气了。这些年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有很多名人明星的私生活被曝光,偷情、嫖娼、出轨、劈腿这样的字眼占据了各种媒体的头条,表面上看,大家会觉得这个社会怎么了,怎么都活得跟禽兽似的。其实,人的本性没有变,只是因为新媒体的快捷性,把过去被遮蔽的现象搁到了放大镜下,由此也印证了恩格斯的一句话,一夫一妻制从来没有真正成功过,一直是以婚外性行为做补充的。

人类最早是母系氏族社会,后来变成男性主导,这是自然选择,早期的人类生产工具单一,只有石块树枝,野鸡野兽还没有驯化为家禽家畜,野麦子野稻子也没完成改良,人类后来的一日三餐制,大家以为是天性,其实不对,原始状态中,抓到野兽就有吃的,抓不到就没吃的。野果子也一样,遇上就有的吃,没遇上就没得吃。一本博物学的书上说,有些原生蔬果是很难吃的,至少不如现在好吃,是经过漫长的人工培育后才慢慢变得好吃的。所以“一日三餐”是人类自己规范后的一个产物,不是先天的,婚姻也一样,国家也一样,都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都是后来和世界达成妥协的产物。

早期人类没有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方法,也就没有生产资料的积余,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没有财产,死了也就没有遗产,整个族群可能是一个滥交状态。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会挖陷阱了,有更好的工具了,捕捉野兽的能力增强了,野稻子野麦子被驯化后有粮食库存了。一个男人临死前,还剩五张兽皮二十斤兽肉一百斤粮食,他就会在氏族中寻找自己的后代,希望把遗产传给自己的血脉。这时候他失望地发现,当初和小伙伴们相互乱搞男女关系,每个孩子都可能是自己的,也都可能不是自己的,这时就有了固定配偶的需要,慢慢也就有了婚姻和家庭的出现。也就是说,婚姻是生产力发展后的产物,是生产物资结余的产物,而不是唯美主义的爱情的产物,倒是性交的发生可能是唯美和力量的产物,所以你看雄性动物通常比雌性动物好看,雄狮子比雌狮子伟岸强壮,雄孔雀比雌孔雀多彩多姿,这一现象广泛存在于脊椎动物界。

既然说婚姻的萌芽状态跟生产物资结余有关,那么转换成今天的话说,其本质是一种物质或经济依附关系,男性通过找到固定配偶传播后代,并把自己的财产传承下去,女性则将生育作为对价,用来换取男性的供养。近代以来,女性走出厨房大规模就业,社会地位显著提高,现在德国总理是女的,韩国总统是女的,过两年说不定美国总统也是女的。女性不再是男性附属物,甚至比男性更能干,韩国女总统是单身,希拉里虽然有婚姻,独立意识也非常强,很多地方总统老公克林顿也是听她的。单身率或离婚率提高,不是社会退步,反而可能是进步。女性赚钱不比男性少,过去有妥协,现在不再愿意凑合,何错之有?日本有个数据,六十岁以上女性主导的离婚率很高,年轻的时候因为有小孩不离婚,等小孩培养大了,剩下的岁月想为自己活。离婚率高从一个侧面反映人们有了选择的机会,有了纠错能力,有了追求更美好的生活的诉求。只有不自信的封闭社会,男女才会不适合仍苟且在一起。

基于性是原始人权——它甚至不是人权,而是兽权——所以反性本质上就是反人类反自然。反映在小說创作中,我们几乎可以说,没有性就没有小说,小说最常见的是写什么?爱恨情愁,如果我说一百部小说中,不少于九十五部离不开爱恨情愁,想必大家不会反对,而爱恨情愁的根源不就是来自男女间的情愫么,当然,也可以发生在男男间或者女女间,这里我顺便插一句,社会对同性恋有很多看法,今天我不展开,只说一条,感情上同性恋与异性恋并没有差别,有时反而更炙热更纠缠。

既然小说离不开性,那么性难写么?当然难写。过去有个说法,小说最难写的是对话,确实,对话不好写。但性的难度更在对话之上,性描写既可以看出一个小说家的功力,也可以看出其格局。西方人喜欢恶搞,我们知道有个搞笑诺贝尔奖,专门把科学界的一些奇葩发明拿来颁奖,借以羞辱那些不成功的科学家。无独有偶,西方文学界有一个最差性描写奖,专门颁给那些不成功的性描写,很多得奖者还是小说高手,可见而知,写性是世界性写作难题。

我想起有个文坛轶事,说第一个拿诺贝尔文学奖的华人作家高行健有部代表作叫《灵山》,曾被大陆一家出版社退稿,退稿的一条重要理由就是说他的性描写简单粗暴。是不是简单粗暴见仁见智,由此可以看出性在某些编辑眼里确实是一种禁忌,拿捏不好尺度就自我审查,或者干脆退稿了事。

性描写难在节制,难在有生命力却又不脏,难在细节逼真却不猥琐,可以这么说,好的涉性小说,都是性压抑小说,看过《金瓶梅》的人都会知道,其文学价值不逊色于《红楼梦》,甚至成就更高,但它是一部禁书,原因就是被认为是黄书。可我认为《红楼梦》也很黄,如果说《金瓶梅》是明骚,那《红楼梦》就是闷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意淫,我一直觉得意淫比淫更色情。

市面上有《金瓶梅》洁本,所谓洁本就是删节本。删节是一种阉割,后来有些作家不用别人阉割,比如贾平凹的《废都》,文中加了无数空白小方块,说此处略去多少多少字,这种情况可能是作者拿刀自宫,也可能是作家的另类抗议,无论哪种情况,都属于文学奇观吧。

删节对文学艺术的损害有多大呢,我拿一部电影做例子,电影某种程度上是小说的影像版,也是被审查的重灾区,拿电影做例子更有画面感。年纪稍大的朋友知道有部苏联片子叫《莫斯科不相信眼泪》,我在上海电影资料馆看过内部场完整版,其中一个情节是几个女战士脱光了在河边洗浴,当然是曲线毕露,不久她们战死沙场。大陆公映的版本把全裸镜头删掉了,后来我在想,导演之所以要拍战争时期的女战士裸体,并不是为了博眼球,这组镜头是有深层考虑的,如果女战士只是在狙击战中战死,或者在行军过程中被击毙,固然也让人心痛,但牺牲前的这场裸戏,把年轻女性美好的身体从军服中暴露出来,让观众赞叹青春的美和活力,不久她们被射杀,观众更会扼腕叹息,也会更痛恨战争。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这种被剪刀阉割的情况并不鲜见,大陆电影几乎所有的性爱暴露镜头,不问青红皂白,都会被咔嚓剪去。这种对文艺作品的粗暴干预我把它叫做马赛克执法,对马赛克执法我们并不陌生,用马赛克将人体的隐私部位模糊掉,哪怕是人像摄影作品也照样马赛克不误。

关于性,还有一个词,叫爱欲,爱欲是性欲,却又比性欲高级,我个人觉得这个词很妙,性欲大家都理解,爱欲要多几个层次,是递进式的,性欲是从性器官开始的,爱欲是从大脑开始的,我们说最大的性器官是大脑而不是生殖器,爱欲因为从大脑开始,所以比较容易走向极端,比如《洛丽塔》,我觉得就是爱欲小说,一个小萝莉,也就是小女孩,恋上了怪叔叔,走上了不伦之恋。

我认为当代中文作家中王小波写性是最好的,他的《黄金时代》读起来像一部情色小说,但你会感知到作者有非常宽广的心胸,你会觉得写得好下流啊,但又写得好干净啊。好的性爱描写应该看上去是淫秽的,但一点也不龌龊,而更可贵之处在于,王小波通过性来消解政治,讲到这里,想起昆德拉也是用性消解政治的高手。

性和政治有什么关系呢,我结合性的禁书来讲一讲,说到性题材的文学作品,有太多著名小说,西方有《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洛丽塔》,中国古代有《金瓶梅》《肉蒲团》,当代有地下流传的《少女之心》(又名《曼娜回忆录》),也有公开发行过的《废都》《上海宝贝》,这些书有个共同点,都是或曾经是禁书。

禁书之所以被禁,表面看,是内容突破了某种意识形态底线,实际上并没那么简单。为什么有的禁书一直被禁,而有的却在同一个国家同一个政权被开禁了,还有一种更吊诡的情况,本来可以公开发行的,突然又被勒令收回成为禁书了。

禁书之所以被禁,理由无非几种,政治、宗教以及性,而因为性而被禁,我虽没有统计过,想必比例不会低。那么,性描写的边界在哪里,过去文学界有个笼统的说法,大意是,性描写必须为了小说情节合理而服务。看上去很有道理,却很难经得起推敲。文学不是数学,一加一等于二,二加二等于四,它做不到那么精确,比方说接吻,如果说男女嘴唇碰一碰算文雅的性描写,舌头搅在一起算放肆的性描写,互相啃互相咬咬算下流的性描写,可能在座的也会觉得像个笑话。

所以说,文学中性描写的尺度是无法达到标准化的,有一次和一位小说家同行探讨这个问题,他提出一个说法,如果性描写让读者产生生理反应,就算淫秽。这个看上去有了标准,其实也很荒诞,首先,这个说法将生理本能反应视作肮脏的,食色性也,如果性是肮脏的,那么吃饭也是肮脏的。其次,每个人对外界反应存在很大差异,有人可能读到接吻的章节就勃起了,有人可能看岛国真刀实枪的“动作片”都无所谓,所以这也只能是伪标准。

说到这里,我们要问,禁书是谁来定义的,是谁下达了封禁指令。大家肯定会说,是政府,没错,是政府,在政教合一的国家,有时也可以是宗教首脑,比如拉什迪写《撒旦诗篇》,不但书被禁了,人还差点被杀了,发布追杀令的就是伊朗宗教首领霍梅尼。当然,禁书的主要生产者还是政府,那么政府为什么要来管老百姓的脐下三寸呢。

在现实政治中,通过对性的禁锢来实现对社会大众的控制,掌握个人的本能性爱,有时候就掌握住了社会大众的命门。之所以要管理老百姓的性,潜在目的就是让老百姓产生道德羞耻感和自卑感。我不止一次说过,儒家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假大空的道理一套一套,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像三纲五常这样的东西,完全就是糟粕,你们想,古代思想流派这么多,为什么历代皇帝独尊儒家,道理很简单,便于统治。被洗脑几千年,国人普遍喜欢那种莫名其妙的崇高感,往往把自己放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批判别人,而事实上,只有将正常的事物设定为不可言说的禁忌,才是一种变态心理。

當要求老百姓讲道德,开始管老百姓的小鸡鸡,那么伴随而来的必然就是公民的恐惧。三十年前就造成过这样的悲剧,以严打的名义逮捕、劳教、判刑了很多青年,不少“力比多”旺盛的小伙子仅仅因为私生活而被判处了死刑,今天听起来好像很荒诞,一个男孩多谈了几次恋爱多睡了几个女朋友就被枪毙了。可这千真万确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实,而且时间上离开今天也并不遥远。

我们说一个国家的底线是什么,是法制,而不是道德。因为法制是刚性的可量化的社会底线,逾越了底线就是犯罪。而道德更多时候是私德,最多只能是舆情层面的谴责,而不能借助于国家机器的强制手段。

文明国家对老百姓的性是宽容的,越是开明的制度,政府对性的控制越低,美国二战后的一段时期,也就是历史学家所说的婴儿潮时期,有过一段性开放革命,这是战争结束后的人性极度压抑后的爆发,年轻人的情绪有点类似文革后知青大返城,返城后就失业,没知识没文化,没工作没房子,看不到未来,逆反和迷惘导致喇叭裤爆炸头流行,性成了消极反抗的手段。美国政府根本不管这事,婴儿潮时期出身的克林顿后来还当了总统,有一点,克林顿后来差点被弹劾,出轨不是主要原因,撒谎才是。当然,美国社会对政客的私生活是有严格监督的,对普通人则没有。婴儿潮之后,美国年轻人也会叛逆,择偶却非常谨慎,一旦结婚回归家庭,却很有责任心,我在美国的朋友说,社区里居家过日子的暖男特别多,夫妻双方互相尊重,养一堆孩子,享受天伦之乐。有时候,性的开明程度确实可以衡量国家的文明程度。

除了性,让老百姓产生道德自卑感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塑造英雄。中国大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塑造了不少英雄,其中有一位士兵非常著名,政府把他塑造成全民偶像,报刊上刊登了这个人非常多的照片,那时物资匮乏,照相机是非常高档的奢侈品,一个六十年代的普通士兵拥有照相机,买得起那么多昂贵的胶卷,身边永远有个摄影师跟拍出那么多成像质量非常专业的照片,这让我有点羡慕嫉妒恨,我少年时想学拍照学绘画,九十年代初曾想攒钱买一架海鸥照相机,最后还是都没买成,我成为小说家的很大原因就是因为家境买不起照相机和油画材料,而写作只要笔和稿子就行了,是所有文艺创作中成本最低的,要不然我成为摄影家或油画家的可能性更大。

苏联有部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翁保尔·柯察金堪称革命英雄主义的完美形象,是斯大林意识形态炮制出来的最成功的神话,这个人物影响了无数俄罗斯民众,尤其是底层产业工人,那个年代苏联工人任劳任怨,工资福利远低于同时代的西方工人,塑造英雄或劳动模范的政治逻辑一目了然,人家为了祖国建设具有钢铁般的意志,只讲奉献不图回报,甚至把生命奉献了都在所不惜,你们怎么好意思还嫌工资低。这种统治术,逻辑上和对性的控制是一致的,就是要让老百姓萌生道德上的羞耻感,才会自愿被矮化,乃至被奴化。

(本文系作者在合肥“纸的时代书店”的演讲辞)

猜你喜欢
字旁
衤衣字旁
硬笔临李阳冰小篆《千字文》教程(七)
王字旁其实不叫“王字旁”
王字旁其实不叫“王字旁”
带“火”字旁的形声字
开开心心来闯关
《释名》中用为“液”的“汋”字旁议
怎样写《乙瑛碑》(十三)
怎样写《乙瑛碑》(十)
“乔”字娃娃变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