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海凤
【摘要】对于当下卫生职业教育来说,加快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人才培养是当前促进其发展的重要教育方向,同时也是国家大力培养卫生职教复合型人才的关键。因此这里主要分析当前卫生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现状及问题,然后对其作出讨论,并提出今后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策略与建议。
【关键词】卫生职业教育 “双师型”教师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4-0201-01
一、“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及特征
自我国国家教育委员会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正式颁发有关职业教学改革的文件以后,“双师型”教师这一概念才开始被引入到教育领域中来。所谓“双师型”,其主要要求教师既在自己在职教学领域中取得相中级、高职职称评定,又在自身所从事的专业研究领域中获得中高级以上的行业技能登记证书。
二、卫生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双师型”教师人才培养缺乏激励机制。 鉴于各大院校不同专业中教师培养体系存在较大差异,无论是职称考核评定、教研人员培训,还是专业技能认证,其都缺乏完整统一的认定标准和培养体制进行约束和管理。这样的工作环境很难让教师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对学生的授课上来,也无法专注于理论知识体系的构建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这种内在激励缺失的培养体制很难使得卫生职业教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在建设中获得良好的环境基础支持,实现快速发展。
(二)教师资格评定不严格,职业技能认证不合理。目前在绝大多数卫生职业教育院校中,针对教师职称评定的参考标准仍然是教师每年所发表学术论文的质量与数量,而不是其在实践技能培训中的工作表现和专业教学水平。这种过于片面的评定标准,使得教师过于注重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忽视了对临床进修课程以及实践培训项目的参与,导致其尽管能够被本校的教育系统所接纳和肯定,但是无法达到“双师型”教师所要求的教学能力与实践技能并重的标准。
(三)教师评定标准偏离正确人才培养导向。 另一方面,在当前卫生职教院校中,其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尚还处于完善阶段中,单单通过职业资格证书来决定教师是否具备“双师型”教师资格的这一认证标准,很容易引发教师对自我能力提升中另一认知的偏差,这种偏差使得教师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证书的考取上来,偏离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初始建设培养导向。
三、改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策略及建议
(一)加大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经费投入,提升人才培养激励效果。为了解决当前卫生职教老师待遇较低、科研经费缺乏的问题,笔者认为卫生职教有关教育部门应当重视“双师型”人才队伍的建设工作,重点将教育经费的资金投入用于改善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科研环境。与此同时,卫生职业教育院校也可通過与当地医疗企业和医院积极协商合作,开展专项课题研究项目和实践活动,加大对专项经费和科研资金的投入,以额外创收项目的经费补贴,激励卫生职教教师提高工作积极性。
(二)改进“双师型”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在构建科学合理的医药卫生职业资格证书体系的过程中,必须做到:一是医药卫生职业资格教师标准必须全面反映教师的专业资格标准与要求。卫生职业教育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教育教学知识及学科知识,又要具备娴熟的实践操作技能,还要具备丰富的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等的能力;二是医药卫生职业资格标准与要求,要据实际情况适时进行修订与完善,修订与完善时要充分参考学校等教育机构、医院或药企(厂)和教师的意见。通过确定和调整医药卫生职业资格标准,有效促进卫生职业教师的培养培训;三是医药卫生职业资格证书应具有权威性,能够规范“双师型”教师的评聘工作,并激发“双师型”教师接受培养培训等继续教育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三)调整和完善“双师型”教师评定标准。笔者认为当前“双师型”教师的评定标准尚未健全,因此提出对其要以“一全”、“二师”、“三能”的标准来加以完善。“一全”是指教师应具有全面的职业素质,如职业道德素质、医学人文素质、专业理论素质和基本技能素质。根据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技术人才的需求,“双师型”教师职业素质还包括信息技术技能、人际交往技能和卫生专业技能等素质;“二师”则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专业理论课或文化课教学能力、专业技能的实践教学和指导能力,其应当做到既是理论、技能教学活动的“经师”,又是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人、成才的“人师”;“三能”则提出教师要具有较全面的能力素质,具有进行专业理论教学或技能教学能力,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专业应用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玉莲.高职院校“双师型”人才培养研究[J]. 中国成人教育,2013,(04):74-76.
课程教育研究·上2017年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