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琴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对高中历史课程定位如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学科。”“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可见高中历史教学应是立足本学科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基础之上,对人文素养的熏陶。
吴伟先生在《历史学科与历史素养》一文中指出:“历史素养,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意识以及情感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其表现方式是,能够从历史和历史学的角度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富有个性的心理品质。”它从低到高依次包含:历史知识、历史学科能力、意识和价值观、思考问题、观察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历史素养即是其总和。
高一的历史导言课,跟学生聊“历史”。
问:什么是历史?
答:过去的事情。
问:过去的事情我们如何知晓?
答:文字记录。
讲:文献资料。文献由人来记录,必不可少地带有主观性。
比如:立场。近代史上的日本侵华战争在中日教科书上有不同表述,中国五四运动在大陆与台湾的教科书中亦有不同表述。作为中学历史教科书,都属于正史范畴,由官方认定。可见正史不一定都是真的。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可能产生偏差或谬误,对历史事件的解读也会有所不同。在现实生活中,假如我们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要如何找到我们的目的地?如果要问路,优先问什么呢?这其中体现了对材料的获取、筛选与采用。当我们需要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各类信息,则需要去判断其中的真实性;同一事件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期也会有不同的解读,我们应该如何理性地去做评判?看待事件要有批判性思维。
比如:时间。近年来司母戊鼎的更名,说明认识是不断发展的,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之前的认识就是错的,它或者有不足之处,但体现的是当时的认知水平。可见在历史学习中要避免后见之明。现实生活中第一次做班主任对学生的认识,跟第五年做班主任对学生的认识便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认识事物时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无需厚古薄今,或以今非古。
比如:环境。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产生了大河文明与海洋文明;随着所处社会环境的不同,中国有着天朝上国与东亚病夫两种完全不同的评价。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生活在大城市里的同学与生活在乡村的同学有很大的不同,其实“我认得农作物,你识得五线谱”。没有必要讥笑对方的“无知”,也无所谓孰优孰劣,不过成长环境不同而已。现如今有机会在一起学习,取长补短,互有助益,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高二的导言课,还跟学生聊“历史”
如果说,历史就是曾经在过去的时间中出现过的人、物与事,那么它确实已经随着过去的时间的消失而消失了,过去的铁马金戈早已是断戟残矢,往日的辉煌气象已经只剩下萧瑟秋风,东窗下也罢,萧墙内也罢,尽管有种种阴谋阳谋,如今也只留下几页几行的痕迹,千夫指,万民伞,尽管有贤愚忠奸不同,现在也只成就了几出戏文、几个故事。它们在博物馆里,在考古遗址中,在古代文献里,在历史教科书中,向我们叙说着过去,我们可以聆听和阅读,也可以转身走开,这种“历史”并不纠缠“当下”。
可是,真正绵延至今而且时时影响着今天的生活的,在我看来至少还有两种东西:
一是几千年来不断增长的知识和技术。前人的智慧和辛劳积攒了许多生活的知识和技术,使后人得以现成享用,也使后来的人们可以把前人的终点当起点。正是在这里,历史不断向前延续。
二是几千年反复思索的问题以及由此形成的观念。多少代人苦苦追寻的宇宙和人生的意义,多少代人费尽心思寻找的有关宇宙、社会、人生问题的观念和方法。影响着今天的思路,使今天的人依然常常沿着这些思路思索这些难解的问题,正是在这里,历史不断地重叠着历史。
如果说前者属于技术史,那么后者就只能属于思想史。思想没有随着有形的器物、有限的生命一道消失,过语言文字、通过耳濡目染、通过学校内的教育和学校外的熏染,一代一代地在时间中延续下来。由于这种“延续”,今人还可以重温古人的思索,古人的思索对于今人还存在意义。
科林伍德说:历史的知识是关于心灵在过去曾经做过什么事的知识,同时它也是在重做这件事,过去的永存性就活动在现在之中。思考的问题和思索的方式,解释的话语和实现的途径,一代又一代地重复、变化、循环、更新,有了时间和空间的连续。于是,就有了历史。
这段材料来自葛兆光先生的《中国思想史导论:思想史的写法》,看到如此精准地表达“历史”的文字,是件令人赏心悦目的事情,带上书直接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了。之后的延伸里讲到了“器”与“道”: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传》
“君子不器,……志于道。”——《论语》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
……
“好学而已,并无常师。”
“思与想都有心,如果不能做个有思想的人,至少做个有心人。”
在日常课堂教学中的思维能力训练,比如:
以下两个材料都是马克思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看法。马克思为什么会对太平天国作截然相反的结论?哪个看法比较合理?
材料一“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代工业体系的即将爆炸的地雷上,使酝酿已久的普遍危机爆发,这个普遍危机一旦扩展到国外,直接随之而来的将是欧洲大陆的政治革命。
——1853年《纽约每日论坛报》
材料二 太平天国“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没有任何口号。他们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老统治者们的惊惶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太平军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化身。……这类魔鬼是停滞的社会生活的产物。”
——1862年《中国记事》
结语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指出:“教育要培养一代人的精神,必须使历史进驻个人,使个人从历史中汲取養分。”历史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了人类的伟大经历,揭示了个人和社会为了适应各种情况所做的调整;展示了很多由于错误类推或忽视历史教训而导致的沉痛代价。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做到:在事实不全面的情况下悬置判断;在获得全面对称信息前延迟判断;明白不是所有问题都能在当下找到解决的办法。做到:观点之前有事实,观点之间有逻辑,明白选择的多样性及其后果,并在现实生活中做出负责任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