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儿童叙事话语中零形回指的发展

2017-05-18 08:58:12邹立志
关键词:回指年龄组先行

邹立志

一、引言

叙事(narrative) 能力的发展是儿童语言发展的重要方面,叙事要求儿童除了具备基本的词汇、语法能力外,还需有把句子组成篇章的能力。有关儿童叙事能力的发展研究主要关注叙事结构①Labov W.Waletzky J.,“Narrative Analysis:Oral Version of Personal Experience,”Helm J.Ed.Essays on the Verbal and Visual Arts.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67.pp.12-44.②Peterson C. & McCabe A.,Developmental Psycholinguisitics: Three Ways of Looking at a Child's Narrative,New York:Plenum,1983.③Minami M.McCabe A., Haiku as a Discourse Regulation Device:A Stanza Analysis of Japanese Children's Personal Narratives.Language in Society 20:577, 1991.、故事语法④Mandler JM., A Code in the Node:the Use of Story Schema in Retrieval.Discourse Processes 1:14, 1978.⑤Stein NL.,“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Storytelling Skill,” Franklin MB.Barten SB,Eds, Child language:A reader.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pp.282-297.⑥Uchikoshi Y., Narrative Development in Bilingual Kindergarteners:Can Arthur Help.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41:464,2005.和叙事衔接性①Peterson C. & McCabe A., Children's Connective Use and Narrative Macrostructure Developing Narrative Structure,Hillsdale,NJ:Lawrence Erlbaum, 1991.②Chang C., Telling Stories of Experience: Narrative Development of Young Chinese Children,Applied Psycholinguistics 25:83,2004.几个维度的发展,而叙事衔接性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儿童用来衔接叙事内容的指称手段(reference)的研究。

卡蜜洛英·史密斯(Karmiloff-Smith)③Karmiloff-Smith Annette, The Grammatical Marking of Thematic Structure in th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Production.W.Deutsch(ed.),The Child's Construction of Language.London: Academic Press, 1981.最早通过图片诱发儿童叙事,对4—9 岁英语和法语儿童在引入指称和保留指称能力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她将儿童的指称能力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指示性策略阶段(4—5 岁),即儿童指示多而回指少;第二阶段为主角策略阶段(6—7 岁),偏向于在指称主角时使用指称形式,而次要角色则不使用;第三阶段是成熟阶段(7—9 岁)。

儿童会用名词引入指称,用代词回指之前提到过的角色,与成人的表现相似。随后,又有很多学者针对匈牙利语、德语、英语、粤语和汉语的儿童进行研究,都得到了与上述几个年龄阶段相一致的结果。④Bamberg Michael, A Functional Approach to the Acquisition of Anaphoric Relationships, Linguistics 24(1):227-284, 1986.⑤Hickmann Maya & Liang James, Clause-Structure Variation in Chinese Narrative Discourse: A Developmental Analysis, Linguistics 28(6):1167-1200,1990.⑥Joyce Leung,Pui-Ling, A Study of Picture-elicited Narratives by Cantonese-Speaking Children, A Dissertatin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Bachelor of Sciences(Speech and Hearing Sciences),The University of Hongkong,1992.⑦Wigglesworth Gillian , Children's Individual Approaches to the Organization of Narrative, Journal of Child Language 24:279-309,1997.⑧Fekete Gabriella, Referential Cohesion in Hungarian: A Developmental Study, Preceedings of Ling 2007:75-82,2007.⑨Tse Cheung-yin Sharon, Cohesion in Cantonese-speaking Children' s Picture-elicited Narratives.Hongkong:University of Hongkong BSc Dissertation, 1997.

语言学理论认为,指称可以分为产生篇章衔接的文内照应(endophoric)和不产生篇章衔接的文外照应(exophoric)。前者即通常所说的篇章回指(anaphora),后者即通常所说的指示(deixis)。⑩M.A.K.Halliday & Ruqaiya Hasan , Cohesion in English.London:Longman,1976,p.32.人类语言中普遍使用的篇章回指手段主要有名词回指、代词回指和零形回指三种。例如:“去年春天,我从报上看到一个同学的先进事迹,这个同学是我的好朋友。快毕业时,我问她的理想是什么,她说:‘我的理想呀,是当一名宇航员。'Ø说完,Ø就笑了。”在这段话语中,叙事者用无定名词“一个同学”引入新信息,然后用有定名词“这个同学”回指“一个同学”,再用代词“她”回指“这个同学”,最后两个小句用零形式(指不使用任何语言形式的回指)回指“她”。回指是篇章衔接的有效手段,它标示篇章结构,使篇章组织层次分明,让交际双方容易进行认知处理。

关于回指的本体研究有很多⑪M.A.K.Halliday & Ruqaiya Hasan , Cohesion in English.London:Longman,1976.⑫Givón Talmy,Topic Continuity in Discourse: An Introduction.Givón,Talmy(Ed.),Topic Continuity in Discourse,Amsterdam: John Benjamins,1983.⑬Arial Mira, Accessing Noun-phrase Antecedents, New York: Routledge,1990.⑭陈平:《汉语零形回指的话语分析》,《中国语文》,1987年第5 期。⑮廖秋忠:《现代汉语中动词的支配成分的省略》,《中国语文》, 1984年第4 期。⑯廖秋忠:《现代汉语篇章指同的表达》,《中国语文》,1986年第2 期。⑰Xu Yulong(许余龙), Resolving Third-person Anaphora in Chinese Text: Toward a Functional-pragmatic Model,Hongkong: Hong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Phd.Dissertation, 1995.⑱Li Cherry Ing(李 樱),Participant Anaphora in Mandarin Chinese.Gainesville, FL: University of Florida Phd.Dissertation,1985.⑲徐赳赳:《现代汉语篇章回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齐翁(Givon)⑳Givón Talmy,Topic Continuity in Discourse: An Introduction, Givón Talmy(Ed.),Topic Continuity in Discourse,Amsterdam: John Benjamins,1983,p.68.根据指称可及性(回指词的所指对象在听话者心理表征中的可辨性)的高低对各回指形式排出序列:零形式>非重读代词>重读代词>名词>被修饰的名词。阿里尔(Arial)①Arial Mira, Accessing Noun-phrase Antecedents, New York: Routledge,1990,p.38.提出著名的可及性原则,她把影响回指词可及性的因素归纳为指称距离(即回指词与先行词之间相隔小句的数目)、显著性(即先行词是否处于话题位置)和一致性(即回指词与先行词是否处在同一框架中)。

大量使用高可及性的零形回指是汉语篇章照应的重要特点。如果从意思上讲句子中有一个与上文中出现的某个事物指称相同的所指对象,但从语法格局上看该所指对象没有实在的词语表现形式,即认定此处用了零形回指。零形回指作为极具汉语特色的回指,又是叙述文体中普遍使用的指称保留手段②屈承熹认为,话题链结构是叙述语体最自然的篇章组织手段。参见屈承熹:《汉语篇章语法》,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70页。,非常值得关注。但迄今为止,尚未有针对汉语儿童叙事话语中零形回指能力发展的专门研究。本文以时序性很强的《小青蛙,你在哪里》的故事,来考察汉语儿童零形回指能力的发展。研究将关注下面几个问题:1.儿童使用零形回指的能力是否会随年龄增长而变化;2.零形回指类型(即回指词跟先行词的位置关系)是否随年龄变化而有所不同;3.零形回指的指称距离是否随年龄变化而有所不同;4.不同类型零形回指先行词的所指是否随年龄变化而有所不同。

本研究选取处在叙事能力快速发展阶段的4-9 岁儿童,采用图画引发儿童叙事的方式,获得汉语儿童口语叙事语料,并依据零形回指编码系统对儿童叙事话语中的零形回指进行编码分析。为更好地了解儿童回指发展的状况,还增加一组成人作为对比组。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本研究共有135 名4-9 岁普通话儿童参加。儿童按照年龄分为6 个年龄组,其中4 岁组20 人(M=54.25 个月,SD=1.83),5 岁组20 人(M=65.20 个月,SD=1.85),6 岁组29 人(M=76.17 个月,SD=3.06),7 岁组20 人(M=90.55 个月,SD=1.36),8 岁组27 人(M=99.89 个月,SD=3.03),9岁组19 人(M=112.95 个月,SD=3.37)。为了更好地描述零形回指的发展特点,选取20 名大学生作为成人组参照。每组男女基本各半。

(二)材料

梅瑟·迈尔(Mercer Mayer)③Mercer Mayer, Frog,Where Are You? New York:Dial Press, 1969.创作的由24 幅图片组成的无字黑白图画书《小青蛙,你在哪里》。这一图画故事的情节线索由三个主要角色——男孩和他的小狗以及他们寻找的小青蛙,另外还有在找青蛙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新角色如蜜蜂、老鹰、鹿、鼹鼠等的一系列行为构成。具体内容是:小男孩和宠物小狗、小青蛙在一起很快乐。晚上,当小男孩和小狗睡着的时候,小青蛙跑了。第二天早晨,当小男孩和小狗发现小青蛙不见了后,就开始找它。在寻找小青蛙的过程中,小男孩和小狗在森林里碰到了一些动物,遇到了一些障碍和危险。最终,小男孩和小狗在一对青蛙夫妇和他们的孩子中找到了小青蛙。小男孩手里拿着那只小青蛙,高兴地回家了。

(三)程序

研究在幼儿园或小学的安静房间内进行。研究者给被试呈现图画书,请被试在翻看一遍图画书后,根据图画书讲述故事。指导语为:“这是一本有关一个男孩、一只狗和一只青蛙的故事,请你仔细看一遍这个故事,然后把这个故事讲出来。”研究者在被试讲述过程中鼓励被试大胆讲述,但不对其讲述进行任何提示和评价。研究者对被试的讲述进行现场录音。

4 名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对所有录音后的语料进行逐字逐句地忠实转写,2 名语言学专业的研究生对所有语料的小句进行分析,并根据制定出的回指编码及标注方法对语料进行编码和标注。为获得编码标注信度,2 名标注者先对随机抽选出的20%语料进行标注,标注一致性系数为0.98。之后,2 名标注者分别对其余语料进行标注。

(四)编码及标注方法

编码时,编码者先通读每一篇语料,以小句为编码单位,然后根据零形回指的操作定义,对语篇中的所有零形回指进行编码。之后按照零形回指及其先行词的关系,对零形回指的类型、指称距离及回指先行词的所指进行进一步的编码。因为并非所有的零形式都有回指功能,按照韩礼德和哈桑(Halliday & Hasan)①M.A.K.Halliday & Ruqaiya Hasan , Cohesion in English, London:Longman,1976,p.32.,零形式同样分为回指性零形式和指示性零形式,通过儿童回指性零形式和指示性零形式的比例可以考察儿童零形回指能力的发展,所以我们还对不具有回指功能的指示性零形式进行编码。具体编码系统的内容如下:

1.小句:含有一个谓词的结构就是小句,一个小句后用“.”号加标注。例如:

一个青蛙在一个罐里,然后一个小孩和一个小狗在看。.算2 个小句。

2.零形回指:如果从意思上讲句子中有一个与上文中出现的某个事物指称相同的所指对象,但从语法格局上看该所指对象没有实在的词语表现形式,即认定此处用了零形回指,用Ø标注。例如:

他抓到一只青蛙,Ø给它放在了瓶子里。

3.指示性零形式:指不具有回指功能的零形式。如果从零形式往回数,前面小句找不到与它同指的形式,我们就认为此处使用的是指示性零形式,用“(指示)”标注。例如:

小男孩就走在,Ø[小孩]叫喊着小青蛙,Ø[小狗](指示) 走到蜜蜂窝,蜜蜂,全是蜜蜂。

第二个零形式为指示性零形式。

4.零形回指的指称距离:指称距离的判断标准是从零形式往回数,一直到同指的名词/代词出现为止的小句数量,用数词在最后一个零形式处标注。例如:

那小孩拿了一把椅子,Ø[小孩]坐在那儿,Ø[小孩]托着腮帮子,Ø[小孩]3 在看青蛙。小朋友,就,他呢睡懒觉,小狗也睡懒觉。

从最后一个零形式往回数,直到“那小孩”出现,中间有3 个小句,即指称距离为3 个小句。

5.零形回指类型:指零形式回指与先行词的关系。主要有下面四种类型,分别用SS、OS、SO、OO标注。

SS 型:指先行词和零形式都分别是所在小句的主语(承主语省主语)。例如:

然后,小孩也出来,Ø[小孩]SS 跟小狗一起,跟小狗一起找青蛙。OS 型:指先行词是小句中的宾语,零形式回指是小句的主语(承宾语省主语)。例如:

然后洞里飞出来了一个猫头鹰,Ø[猫头鹰]OS 把小孩从树上弄下来了。

SO型:指先行词是小句中的主语,零形式回指是小句的宾语(承主语省宾语)。例如:

青蛙没了就是,鞋子里也没有Ø[青蛙]SO。

OO型:指先行词和零形式回指都是所在小句的宾语(承宾语省宾语)。例如:

他们就去找小青蛙了,然后小狗和小男孩一起去找Ø[青蛙]OO。

6.零形回指的对象:即回指先行词。因本故事中角色比较多,编码者将指称对象标记在回指性零形式后,统一以“小孩、小狗、青蛙、马蜂、地鼠、猫头鹰、树枝、鹿”编码和标注。如果是2 个以上名词,具体标明各项,不用“他(它)们”笼统显示。零形回指对象在Ø后用[ ]标注。例如:

小孩打开窗户喊,Ø[小孩]找小狗,小狗也跟着一起找Ø[青蛙]。

小狗和小孩子,在天亮了醒来之后,Ø[小孩+小狗]发现瓶子里没有那只小青蛙了。

三、结果

(一)各年龄的儿童叙事话语长度

本研究分析的语料共有112,833 字,小句共10,395 句。表1 列出了不同年龄儿童及成人的叙事话语中小句数量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年龄主效应显著(F(6, 48) =4.82,p<0.001)。事后检验表明,成人组的叙事话语长度显著长于儿童各组(ps<.05)。其他儿童各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s>.05)。

表1 各年龄组的叙事话语长度(小句数)

(二)零形回指的使用率

我们采用各年龄零形回指总数与小句数的比值作为指标来考察零形回指的使用率。如图1 所示,4 岁组儿童叙事话语中零形回指的使用率最低,6 岁和9 岁儿童的使用率最高。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年龄主效应边缘显著(F(6, 48) =2.09,p=0.057)。事后检验表明,4 岁组儿童零形回指使用率显著低于6 岁和9 岁儿童(p s<0.05),但与其他年龄组及成人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s>0.05)。6 岁组和9 岁组的零形回指使用率显著高于成人组(p s<0.05),但与相邻年龄组相比,并未发现显著差异(ps>0.05)。

图1 各年龄组零形回指的平均使用率

(三)指示性零形式的使用

从图2 可以看出,指示性零形式在6 岁之前发生的变化比较大,6 岁之后的发展相对稳定,4-5 岁组指示性零形式显著高于其他组。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儿童指示性零形式表现出显著的年龄差异(F=3.24,df=7; p =0.003)。多重比较的结果表明,5 岁组与6 岁组、7 岁组及成人组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s<0.05)。6 岁之后,相邻各组之间的指示性零形式数量没有显著差异(ps>0.05)。

(四)儿童零形回指与先行词的指称距离

零形回指与先行词的指称距离可以考察儿童使用零形回指延续小句的能力,我们对不同年龄组儿童零形回指延续小句的数量百分比进行分析。结果如图3 所示,延续1 个小句的零形式在各组均占绝大多数。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只有延续1 个小句和延续2 个小句的零形式表现出显著的年龄效应(F1小句(6,148) =4.33;p<0.001;F2小句(6,148) =2.04,p=0.06)。其他数量小句的零形式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年龄差异。

图2 各年龄组指示性零形式的使用比例

图3 各年龄组零形回指与先行词的指称距离

多重比较的结果表明,在延续1 个小句的零形式条件下,9 岁组的百分比最高。4 岁、5 岁、6岁和7 岁组的百分比都与9 岁组存在显著差异(ps<0.05),9 岁组也显著高于成人组(p<0.05)。4 岁组与5 岁组的百分比没有显著差异,5岁组与6 岁组有显著差异(p<0.05)。在延续2个小句的零形式条件下,6 岁组的百分比最高。除了5 岁组和成人组,6 岁组的百分比与其他各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s<0.05)。

(五)不同零形回指类型的发展

根据编码标注,对SS、OS、SO、OO四种不同类型的回指进行分析。采用各类回指占回指总数的百分比作为指标进行统计。如表2 所示,各组儿童与成人组各类型回指百分比均呈现出SS >OO>OS >SO的特点。SS 型回指在各个年龄组都占有绝对的优势。

表2 各年龄组使用四类零形回指的百分比平均值(标准差)

(六)儿童零形回指的先行词

根据编码标注,对使用频率最高的SS 类型回指和OO类型回指的先行词进行比较。如图4 所示,SS 类型回指先行词为“小孩”、“小狗”、“小孩和小狗”的比例在各个年龄组均超过70%,在5岁组达到最高,且表现出显著的年龄主效应(F ss(6,148) =3.04, p=0.008)。多重比较表明,4岁组儿童与5 岁组、7 岁和8 岁组儿童均有显著差异(p s<0.05),5 岁组与6 岁组和9 岁组儿童有显著差异(p s<0.05),6 岁组与7 岁和8 岁组存在显著差异(p s<0.05)。

图4 各年龄组SS 类回指小孩和小狗及OO类回指青蛙的比例

OO型回指先行词为“小青蛙”的比例在5 岁组最高,且表现出边缘显著的年龄主效应(F oo(6,148) =2.07, p=0.06)。多重比较表明,4 岁组与5 岁、6 岁、8 岁组及成人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 s<0.05),其他年龄组两两相比均未表现出显著差异(p s>0.05)。

四、讨论

本研究通过图画引发儿童的自发叙事活动,对汉语中独特的零形回指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儿童叙事话语中零形回指的使用既表现出随年龄而变化的趋势,也表现出随年龄发展相对稳定的特点。

(一)儿童零形回指能力的发展

1.从儿童零形回指平均使用率来看,儿童零形回指能力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4 岁儿童使用率最低,在6 岁时达到第一个高峰,9 岁时达到第二个高峰。这两个年龄组都表现出显著高于成人组的特点。

4 岁儿童虽然使用率最低,但与成人组相比并无显著差异,说明4 岁儿童已经具备了将句子连缀成连贯语篇的能力,其语篇能力达到基线发展水平。按照希夫林(Schiffrin)①Schiffrin Deborah, Approaches to Discourse, Oxford: Blackwell, 1994.区分口头叙述和列举信息的标准,我们看到4 岁儿童的叙述基本能成篇章,其语篇已经是具有时间组织的信息结构。4 岁儿童大部分零形式具有回指性,能找到其先行词,没有歧义,表现出使叙述形成一个整体的迹象。安尼塔·王(Anita M-Y.Wong)和约翰斯顿(Johnston)②Anita M.-Y.Wong & Judith R.Johnston, The Development of Discourse Referencing in Cantonese-speaking Children,Child Language 31: 633-660,2004.对粤语儿童考察发现,在指称表达的适切性方面,儿童在维持已知角色上的适切性最高,其次为新角色的引入,而在已知角色重新引入时指称表达的适切性最低。零形回指属于维持已知角色的表达,跟新角色的引入和已知角色的重新引入相比,儿童零形回指能力应该是较早发展的。4 岁到6 岁儿童零形回指呈现出逐步升高的趋势,6 岁儿童零形回指使用频率达到第一个发展高峰,表现出强烈的语篇意识。这从儿童语言发展阶段规律上能得到一定解释,6 岁儿童的语音系统和基本语法规则已经掌握,具有一定的词汇量和语用技能,其口语能力已经纳入目标语言轨道③李宇明:《儿童语言的发展》,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跟零形回指使用密切相关的语法能力是其复句发展能力,4 岁儿童出现少量复句,5岁儿童复句类型增多,6 岁复句质量显著提高①史慧中:《3-6 岁儿童语言发展与教育》,北京:中国卓越出版社,1990年版。。

前人研究发现4 岁儿童在回指使用上表现出疑惑策略,即指示多而回指少。结合不产生连贯性的指示性零形式来考察,4-5 岁儿童虽然回指性零形式处于上升阶段,但指示性零形式同样处于急剧上升阶段,5岁组与6岁、7岁组及成人组的指示性零形式存在显著差异,6 岁以后,相邻各组的指示性零形式无显著差异。所以6 岁儿童不仅在零形回指的量上表现出发展高峰,在质上也有显著提高。7-8岁儿童零形回指回落到跟成人持平,但指示性零形式也回落到最低,说明该阶段儿童在质上稳步发展,到9 岁又进入零形回指使用的高峰。

2.从儿童零形回指与先行词的指称距离看,6岁是零形回指维持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9 岁是话题链结构的突出使用期。

高可及性的零形式其指称距离最短,一般在1-2个小句之间。上文数据表明,延续超出2 个小句的零形回指在各组间没有显著差异,只在延续1-2 个小句上表现出差异,6 岁组延续2 个小句的零形回指显著,9岁组延续1个小句的零形式显著。结合图1 和图3 可以看到,6 岁儿童零形式的使用频率高是因为6 岁儿童话题链内部使用的零形式多,9 岁儿童零形式的使用频率高是因为话题链的增多造成的。话题链内部零形式的增多意味着6 岁儿童零形回指维持能力增强,话题链结构的增多意味着9 岁儿童更突出地运用话题链这种最自然的篇章组织手段来组织叙事语体。

3.从回指类型的使用比例来看,未呈现出随年龄而变化的趋势,各年龄组均为SS >OO>OS>SO。

这样稳定的类型分布反映了可及性三原则②即前文提到的指称距离、一致性和显著性原则。的制约作用。零形回指作为可及性最高的回指形式,其指称距离最短,趋向于在汉语的话题链内部使用③Li Cherry Ing(李 樱),Participant Anaphora in Mandarin Chinese.Gainesville, FL: University of Florida Phd.Dissertation,1985,p.212.,这决定了更容易处于同一话题链的SS、OO、OS 型比SO频率高,SO一般来说不构成话题链,基本只限于先行句的谓语为不及物动词的特殊情况,如:“他们醒来一看,青蛙跑了,特别着急,然后就到处地找Ø[青蛙]。”

一致性原则决定了SS、OO分布高于OS,因为回指形式跟所指对象如果处于相同的语法位置比处于不同的语法位置更容易搜索和识别。显著性原则决定了SS >OO的分布状态,对听话者来说,处于显著位置(话题S)的回指形式比非显著位置(焦点O)的回指更容易识别其所指。

回指类型分布在各年龄阶段的稳定性说明4岁以上儿童在认知上已经能遵循有利于听话者信息搜索和识别的一系列可及性原则,让听话者很容易找到零形回指的先行词,得到正确解读,不致引起歧解。

(二)基于零形回指发展看儿童叙事能力的发展

对零形回指先行词的考察表明,5 岁是儿童主题推进策略的快速发展期。在三种主要的回指类型(SS、OO、OS)中,我们发现,分布较少的OS类回指的先行词基本上为故事中出现的一系列其它角色(马蜂、地鼠、猫头鹰、鹿等等)。而SS 类回指的先行词主要为“小孩”、“小狗”、“小孩和小狗”,OO类的先行词主要为“青蛙”。零形回指作为一种衔接手段,其目的是要实现主题的推进。④陈平:《汉语零形回指的话语分析》,《中国语文》,1987年第5 期。主题推进分两种:一种是平行推进,是话语中的句子以上句的主题为本句的主题向前推进,即顺着前句的话题说下去,在回指类型上体现为SS 型和OO型。一种是层继推进,即话语中的句子以上句评述部分中某个新的信息成分为主题向前推进,即顺着前句的焦点说下去,在回指类型上体现为OS 型。

因OS 型数量太少而且其先行词所指在各年龄组都比较一致,我们没有列出图表。就分布较高的SS 和OO型来看, SS 类型回指先行词为“小孩”、“小狗”、“小孩和小狗”的比例在各个年龄组均超过70%,但在5 岁组达到最高,OO类型回指先行词指“青蛙”的比例中,4 岁组显著低于其他年龄组,5 岁组仍然最高,表现出边缘显著的年龄主效应。虽然4 岁以上儿童能遵循平行推进让“小孩和小狗一起找青蛙”的叙事主线得以突显,用层级推进的方式让副线索起到伴随故事情节推进的作用,但5 岁表现出主题推进能力的快速发展期。从不同类型零形回指的先行词来看,5 岁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渡阶段,其先行词与回指类型的恰当匹配能力突出,能使用恰当的主题推进方式来实现情节的推进。

随着年龄增长,儿童考虑听话者需求的意识越来越强,判断其与听话者共有知识的能力越来越好,对指称的可辨性把握更加准确。6 岁儿童话题链使用频率迅速递增,显示出篇章连贯能力的加强,话题保持能力也表现得更好,说明6 岁儿童的语篇连贯能力已经有了质的飞升。7-8 岁儿童在零形回指使用频率上有所回落,在9 岁又达到第二个高峰,9 岁儿童更突出地运用话题链这种最自然的篇章组织手段来组织叙事语体。

五、结语

(一)基本结论

儿童叙事话语中零形回指的使用既表现出随年龄发展相对稳定的特点,也表现出随年龄而变化的趋势。

1.在零形回指类型使用比例上,儿童呈现出随年龄发展相对稳定的特点,各年龄组均为SS >OO>OS >SO,反映了语用上的可及性原则在很早就起作用。

2.儿童零形回指能力随年龄增长而提高,4岁儿童零形回指达到基线发展水平,5 岁是儿童主题推进策略的快速发展期,6 岁是零形回指维持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9 岁是话题链结构发展的重要时期。

(二)需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关于儿童维持指称能力的发展阶段问题。前人研究①Karmiloff-Smith Annette, “The Grammatical Marking of Thematic Structure in th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Production,” W.Deutsch(ed.),The Child's Construction of Language.London: Academic Press, 1981.认为,儿童维持指称的发展经过三个阶段:疑惑策略阶段(4 岁)、主角策略阶段(5 岁)、回指策略阶段(6 岁)。我们看到了4 岁儿童的疑惑策略阶段,6 岁儿童的回指策略阶段,但是没看到在5 岁存在一个明显的主角策略阶段②Wigglesworth、袁丽丽也怀疑主角限制策略被夸大了,参见Wigglesworth Gillian, Children's Individual Approaches to the Organization of Narrative, Journal of Child Language24:279-309,1997.袁丽丽:《汉语弱智儿童回指的话语分析》,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因为我们看到5 岁儿童零形回指既用在主角上,也用在次要角色上,零形式的先行词是否为主角只跟回指类型有关,如三种主要的回指类型中SS、OO指向故事中的三个主要角色,OS 指向故事中的次要角色,只能说明5 岁儿童在主题推进能力上有了明显的发展。

猜你喜欢
回指年龄组先行
汉译英小说本族语—非本族语译者人称回指对比研究
——以《红楼梦》译本为例
外文研究(2021年4期)2021-12-16 04:28:40
健康养生“手”先行
基层中医药(2020年9期)2020-11-27 01:55:32
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
中国外汇(2019年23期)2019-05-25 07:06:26
对广东省成年男子BMI指数的分析
2005年与2010年河北省经济较好与经济一般城市成年女子健身程度的比较与分析
黔货出山 遵义先行
遵义(2017年8期)2017-07-24 18:11:30
黔货出山 遵义先行
遵义(2017年6期)2017-07-18 11:32:10
基于句法位置和主位推进模式的代词回指偏误考察
包含复杂限定语的回指关系浅议
外语学刊(2014年6期)2014-04-18 09:11:39
历次人口普查中低年龄组人口漏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