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型创新企业融资困境与破解路径
——基于物联网金融的视角

2017-05-18 08:58武治印
关键词:科技型联网商业银行

武治印 江 瀚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阶段性L型增长阶段,经济由高速向中高速换挡,“刘易斯拐点”的出现,人口红利逐渐消退,导致大量制造业企业陷入产能过剩与劳动力用工荒的双重困局。进而,随着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不断攀升,政府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日趋从严,风险投资、天使投资的投资逐渐趋于理性,企业的融资难题更加凸显出来。尤其是科技型创新企业,由于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其融资的难度更高。

在中国资本市场尚不健全的时代背景下,资本市场上虽然存在着创业板、新三板等为科技型创新企业服务的融资渠道,但通常上市的门槛较高,大量的科技型创新企业难以通过债券或者股票的形式获得融资,而天使投资和风险投资又主要集中在IT领域,非IT领域获取的融资支持非常有限。针对传统渠道,商业银行信贷的首要条件是固定资产抵押,但科技型创新企业一般“轻资产重技术”,从而导致可抵押资产数量非常有限,信用评级普遍偏低,因此难以从商业银行取得足够的信贷支持,资金不足日益成为困扰科技型创新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面对科技型创新企业的融资难题,一个破解的方向是依靠物联网金融。1999年,美国移动计算与网络国际会议首次提出“物联网”的概念(Internet of Things, IoT)。经过10 余年的发展,物联网已经成为继电子计算机、信息网络变革之后推动第三次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①许良:《物联网金融在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中的应用》,《中国流通经济》2016年第1 期。随着RFID射频,NFC近场交互,4G、5G通讯,WIFI、LIFI数据传输,以及石墨烯电池等新型科技的普及,物联网发展的基础已经奠定。在此基础上,2015年中国学者阙方平②阙方平:《物联网金融:一场新的金融革命正悄然来临》,《武汉金融》2015年第1 期。、江瀚③江瀚、向君:《物联网金融:传统金融业的第三次革命》,《新金融》2015年第7 期。、邵平④邵平:《物联网金融与银行发展》,《中国金融》2015年第18 期。等都提出了关于“物联网金融”的概念,他们认为: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普及,以前的供应链金融正在向智能化方向发展,而这就是物联网金融。物联网与金融的不断互动、融合与发展,不仅会拓展物联网的应用前景,更开拓了金融行业的运营模式,彻底变革金融业的发展模式。因此,研究物联网金融对中国企业的影响,将对未来金融产业的发展方向有着重要的影响,探究物联网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更是对金融业的创新有着重要的意义。

但是,上述学者的研究基本上是将视角集中于物联网金融对于银行业或金融行业本身的改造,主要探究物联网金融对银行零售业务、中间业务、对公业务等不同业务领域变革的影响,并着重关注物联网金融对于个人金融的影响,尤其是智能便携式终端的普及在个人金融领域的创新,并没有对银行业传统领域的问题做进一步探索,对科技创新型企业最为迫切的融资难问题也没能给出很好的答案。

在中国经济进入阶段性L型增长的特殊时期,随着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延续,经济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的深水区,传统依靠“三来一补”进行代工生产的制造业企业正逐渐陷入产能过剩的困局,产业转型升级已经势在必行。于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其中企业的发展方向由低附加值、低效益的产品生产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方向转变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于是,大量的科技型创新企业开始出现,通过互联网、物联网实现了产业的整体升级,在产业分布上,物联网已经初步形成了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中部地区等四大区域聚集发展的总体产业空间布局,并且随着RFID、NFC等传感器的价格越来越便宜,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将物联网作为其发展的“标配”,为构建物联网金融体系奠定了基础。

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借助物联网金融的优势,主要探究如何通过使用物联网金融,解决当前困扰科技型创新企业发展的融资难问题,相对于现有的研究成果,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首次从理论上探讨了物联网应用的可拓展性和商业银行业务边界的可扩展性。此前,传统物联网金融主要集中于商业银行对私业务领域,本文将之拓展到对私与对公相结合的领域,从而将物联网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并且,通过物联网的科技优势,本文对传统商业银行对公业务领域进行了理论探索,尝试扩大商业银行对公业务领域的边界。第二,运用经济学理论探讨了当前商业银行业务出现困境的根源,尤其是在宏观经济不景气、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例激增的实际背景下,将商业银行业务困难与科技型创新企业的融资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为摆脱这种困境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视角。

二、文献综述与问题辨析

(一)文献综述

国际金融领域的研究文献主要关注“金融科技(FinTech)”领域,而对于金融与互联网、物联网的研究相对有限。FinTech 的全称是Financial Technology,在2011年“FinTech”一词正式提出之前,关于金融与科技的结合主要集中于美国硅谷、英国伦敦金融城等少数互联网科技创业公司的集聚区,主要的模式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非银行支付交易的流程再造与信息安全防范等领域。之后,随着金融科技概念的提出,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车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最新科技逐步应用于证券交易、商业保险、资产管理等零售业务领域,形成一种与传统金融模式有较大差异的金融形式。但是,由于在国外监管条件较为严苛的环境下,信息技术、互联网等科技对金融的改造相对较少,业务模式上对金融创新并不细分,因此,没能产生对于互联网金融、物联网金融等概念的细分化研究。在金融科技创新的细分领域研究中,中国学者比国际同行领先了一步。

前已述及,物联网金融的概念是由中国学者阙方平、江瀚、邵平等在2015年共同提出的,他们认为应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对中国的金融业务进行改造从而更好地满足日常金融的需求。如,阙方平认为物联网金融是在传统互联网“线上金融”的基础上所做的一次改造,物联网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之上,拥有互联网“开放、协作、分享”的基因,又通过与传统金融业务的融合具备了更多的优势,在解决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费用、优化资源配置等十个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①阙方平:《物联网金融:一场新的金融革命正悄然来临》,《武汉金融》2015年第1 期。;江瀚等认为,金融通过物联网的方式让每一件现实物品实现信息化、网络化,进一步形成可供金融加载的信息流,通过金融服务和资金流的数字化,实现物联网中的物质属性与金融属性的有机统一,达到物联网的金融服务智能化,是智慧金融的突出代表。物联网金融体系的构建,在于以物联网为基石,构建起“实时+智能”的运作系统,并实现以支付为核心的金融一体化②江瀚、向君:《物联网金融:传统金融业的第三次革命》,《新金融》2015年第7 期。。

邵平则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认为对于商业银行而言,物联网金融的改造作用更为明显,物联网金融可以让银行的信用体系更加客观化,动产质押的风险不断降低,金融行为的边际成本趋向于零成本。当物联网技术大规模推广之后,将更加丰富商业银行的商业形态,降低融资成本,商业银行将会全方位地覆盖产业生产的各环节③邵平:《物联网金融法律问题研究及完善建议——以商业银行物联网金融业务为视角》,《银行家》2016年第2期。;刘芳则更进一步总结了传统商业银行动产管理“看不住、抢不过、处置难”的根本性难题,认为物联网金融是破解上述难题的有效方式,通过物联网仓储、物联网仓单、物联网智慧网络可以有针对性地突破传统业务难点,实现业务突破④刘芳:《物联网金融试破动产融资难题》,《中国银行业》2016年第5 期。。

(二)问题辨析

在金融领域,一直有一种观点认为:物联网金融仅仅是供应链金融的一种变换名称的形式,就像众筹、P2P等新名词一样,在根本意义上与供应链金融并无差别。但是,这种观念却有着本质的错误,这是因为在传统的供应链金融中,金融信息与供应链是相对独立的两个系统,金融是作为一个供应链的辅助系统,通过将金融的部分服务,如支付服务嵌入供应链的ERP体系,然后让物流等供应链可以变得可视化,解决了所谓的供应链黑箱问题,让商业银行可以根据整条供应链进行评估,进行授信,从而实现供应链的金融化,为供应链的参与企业实现融资。

前已述及,这些供应链金融的理论往往都适用于传统的产业,这些产业的产品往往具有着可以估值,性质稳定的特征,产品的价格也较为固定,因此只需要对物流或者供应进行跟踪就可以实现金融融资的目的,但是对于科技型创新企业而言,这些传统的估值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新型企业的发展。如果采用旧的估值理念,很多科技型创新企业如特斯拉、Space X等都不具备供应链金融的价值。这就需要新的一套理论来分析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物联网金融的理念也就因此应运而生了。笔者认为,物联网金融是对于供应链金融的一种破坏式创新,它不仅将原先相对孤立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彻底打碎形成了一个整体,而且能通过整个企业生产经营的物联网化、智能化的过程,让企业具备了进行互联网估值的可能,从而真正激发金融对企业的作用,这个作用不是一个纯粹的供应链金融可以解释的问题。

三、科技型创新企业融资困境的经济学分析

商业银行为企业提供信贷支持,需要平衡其信贷发放的收益与风险,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截至2015年上半年,中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已经达到1.5%,达到最近五年的新高(图1 所示)。如果再加上关注类贷款数字,这个比例将会更高。因此,商业银行不得不通过缩小放贷,降低不良资产出现的可能性来控制风险,实现自身不良率的逆转,从而让已不容乐观的科技型创新企业获得信贷支持的概率变得更低。同时,由于科技型创新企业往往都是初创型公司,其融资存在着中小型企业所特有的信息透明度低、中间交易成本高、违约风险高等“两高一低”的特征,使其更难从商业银行获得其所需的贷款。

图1 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例

但是,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科技型创新企业融资难的根源究竟是什么呢?

(一)市场逆向选择

根据市场逆向选择理论,在中国商业银行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市场的资源配置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问题,这就是中国金融市场上长期以来形成的资源配置扭曲现象,这个现象可以总结为:在市场上,大多数资产的放贷者如商业银行,都会更加青睐于大型国有企业,而不是民营企业或者创业企业。主要原因在于:传统商业银行的信贷评分系统主要关注企业的信贷资产,比如说固定资产、有形资产、无形资产等可以直接估值的资产,以及可以证明企业经营状况的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财务报表等直接信息。相反,企业的软实力信息,即企业所处市场的占有率、市场发展的成熟程度、市场发展的周期是处于上升期还是下降期、以及企业家个人的信用水平等,通常难以量化评价并具有一定的弹性,因此不是商业银行关注的重点。

用这个视角审视信贷市场可以发现:大型国有企业由于其发展体系较为完备,具有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完整的财务报表,拥有着可以直接作为抵押标的的固定资产,并且其成长时间可考,拥有着较长时间段的良好信用记录。因此,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这些信息构建银行信用评分表,从而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对于科技型创新企业而言,其发展的时间较短,组织架构多为扁平化,再加上“轻资产”的特征,让其难以提交比较完备的信息报表。因此,在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下,商业银行难以通过企业的现有信息进行资产评估与经营状况调查,让信贷的潜在风险被无形放大,提高了科技型创新企业获得信贷的门槛。

特别是,由于商业银行难以通过可得数据判断企业的资信状况,一般会要求更高的风险溢价来对抗潜在的违约风险。但是,越是高的企业风险溢价,越会挤出市场上经营较好的科技型创新企业,让其转而从风险投资、战略投资等其他低成本渠道获取资金,乃至最终导致经营状况较好的科技型创新企业被迫全面退出商业银行信贷市场,形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从而进一步恶化了科技型创新企业的融资市场。

(二)企业道德风险

根据委托代理理论,按照契约原则对其进行委托代理的是企业的所有者,即企业的出资人。但是,当企业通过信贷进行大规模融资之后,又会出现新的委托代理问题,即信贷发放者与企业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通过这种视角来审视就会发现,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高利率的信贷合约会让科技型创新企业的融资成本过高。因此,一些投入产出比较低的项目就会被有针对性的扬弃,获得高利率的贷款会让企业不得不选择高风险的项目来追求高收益,从而强化了企业投资的不确定性。

与此同时,这些高风险的项目又会加强商业银行的不确定性,商业银行为降低其信贷风险,会有意识地让企业设计一些激励条款,以确定它的未来现金流水平。但在市场监管并不完善的条件下,科技型创新企业具有较大的投资不确定性,本来风险高于其他企业,再加上银行的条约限制,科技型创新企业可能会为商业银行编制虚假的保证申明。

从公司治理结构来说,大多数科技型创新企业都是有限责任制企业,在有限责任制下,出资人的责任界定较为容易,在固定责任的情况下,其道德风险会不自觉地产生,表现在企业的发展行为上,就是科技型创新企业在原本就已经较高的风险基础上,进一步向风险更高、收益更高的项目发展,从而产生了恶性循环,更加难以得到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

(三)交易成本高企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框架,经济组织发展的主要动力是通过经济组织化方式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提升企业效率。交易成本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有限理性,以及市场的交易机会主义。因此,从交易成本的角度来看,商业银行每发放一笔贷款的沉没成本是固定的,但相对于大中型国有企业的每一笔数额巨大的贷款而言,科技型创新企业的贷款金额往往较小,频次较高,在每笔贷款的成本相近的情况下,不同贷款额度的信贷对于商业银行的价值创造的影响明显不同,在相同的贷款利率条件下,大额信贷所产生的利息收入是小额信贷的几倍甚至更高。因此,以统一贷款额度的视角来看,在单位贷款额度一定的情况下,科技型创新企业的贷款交易成本将远高于大中型国有企业的信贷成本,这也解释了商业银行不愿意给科技型创新企业提供信贷支持的原因。

四、科技型创新企业融资困境破解的实现路径

如前所述,物联网金融将是解决现阶段科技型创新企业发展的一条现实路径,因为物联网金融通过传感器采集信息,通过移动互联网实现通信传输,通过云技术与大数据进行中心化处理,让原先难以测量的商品和存货进行了有系统、有分工、有组织的评价与测度,从而避免了一般评测模式中的“黑箱”现象,将难以估值测度的存货资源有效调度起来,成为一种可信的现金流评价方式。如今,物联网金融已经不再是一种理念,很多领域都开始了物联网金融的试验和尝试,完全具备实施的可能性。

(一)运用物联网金融破解科技型创新企业融资困境的实现路径

我们认为,物联网金融发展的关键在于通过对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进行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实现从生产到仓储,从物流到销售的全流程监控,从而让数据流成为一种增信手段,改变目前科技型创新企业的问题。特别是对于科技型创新企业而言,其生产的产品体积小、价值高、原料成本容易评估、比起传统制造业企业更具物联网金融化的价值。

对于科技型创新企业而言,一方面,不动产资产占其总资产比例一直不高,“轻资产”是科技型创新企业的主要特征与优势;另一方面,“轻资产”的特征又进一步加大了科技型创新企业获得融资的难度。另外,科技型创新企业的资产多集中于“动产”(也就是其制造的产品,比如说手机、无人机等高精尖科技产品)之上。

长期以来,监管层一直在强调动产融资,但是却没能在动产融资上取得突破,主要原因就是作为存货的产品,它的市场价值该如何衡量? 如何评估? 又如何能与银行对接? 这些领域仍存在着障碍。

一般情况下,传统的动产融资业务的流程是:企业将符合法律标准、银行也能够认可的抵押物交由物流存管机构进行存管与监督,再由物流监督方派遣专业的工作人员进入存储现场,进行实时监督。这样的业务流程中,核心难点是:物流机构的监管质量与准确性高度依赖于现场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监管企业的管理能力以及现场人员的道德程度,无论是哪一种都存在较高的不确定性,银行在这个过程中面临着抵押品不足值、抵押品难以计量化、重复抵押、货权清晰度不足、监管过程不透明、道德风险等一系列的问题,从而让动产融资一直陷入左右为难的窘境,而物联网金融将是解决动产融资困局的关键,具体的路径如下:

(1)物联网生产实现原材料的“不动产化”

对于科技型创新企业而言,其生产的产品原材料成本会显著高于一般制造业企业,因此,企业的前期生产成本较高,如手机的CPU芯片,光伏的太阳能电池板等都是高价值原材料。这些材料都具备较高的资本价值,并且性能更为稳定,可以进行物联网改造。

首先,在生产之前的原材料能够进行物联网金融化改造,通过安装低成本薄膜式传感器的形式,可以有效地判定原材料的数量与性质。因此,只要通过一定的接收传感器,就可以轻易确定原材料的属性、数量,商业银行可以直接根据这些数据对于原材料产品进行评估,对于是否对其放款,以及放款数量多少进行判断。

其次,运用仓储智能化手段。所谓仓储智能化手段,是指在智能化的仓储仓库中,对于入库产品进行专门的物联网检测,确保件件入库,对出库的产品进行物联网核对,从而确保出库产品的数量统一。针对从入库到出库阶段的“黑箱”问题,可以在原先的仓库摄像头等传统手段的基础上,加装RFID射频传感器监控装置,每天定时或不定时对仓库进行实时监控,进行仓库扫描,从而确保每一件入库产品的状态,让“黑箱”转化成为可以监控的“明箱”①冯晓玮、王成付、奚雷:《物联网金融模式下供应链融资风险识别与控制》,《商业经济研究》2016年第3 期。。可见,通过标准化的流程,可以有效地规避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

第三,通过物品物联网化和仓储物联网化,可以让产品的数量、质量、形态都随时随地呈现在产品物权所有人的手中,并且这个状态不仅可以在电脑等传统监控设备上显示,甚至可以在手机、智能手表等移动智能终端上显示,通过这样的形式可以有效地将生产的原料环节“不动产化”。在进行金融融资的时候,只需要安排专业人员确定产品的情况,然后将数据的监控权转交银行,成为标准化的仓储数据,只要产品得到银行的认可,就可以此数据为依托,申请相关的银行信贷,从而将原材料等成本支出盘活,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

(2)生产完成产品的物联网“活化”

当产品生产完成之后,除了少数类似于小米的企业可以直接在网上进行订单化生产之外,大多科技型创新企业的产品从生产到销售依然存在较大的时间差,但是对于企业而言,资金链却要不断流动,因此特别需要盘活生产完成产品②赵志宏:《物联网金融的核心是情境化客户体验》,《金融电子化》2015年第11 期。。

目前,物联网已经可以实现用很低的成本,通过无线射频身份识别技术,实现每个产品的唯一标志码(EPC)。然后,通过中心计算云平台,实现每件产品的数据化,从而让监控系统可以有效地识别产品,并对产品进行跟踪监控。最后,配合智能仓储的传感器设置,通过音频、视频、温度、湿度等多套传感器实现整套网络控制。

对于生产完成的高科技产品,在其上设置传感器就变得相对容易,一个企业的经营状况可以通过数据建模的方式,综合评价产品出仓存储入库的流转速度,再结合该项产品的市场销售情况就可以建起整个企业的画像,从而评估企业的信用,通过物联网技术对企业进行增信。

(3)物流环节的全体系物联网监控

在产品生产完成之后,需要进行销售,而对于科技型创新企业而言,物流将会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借助车联网创新,可以将物流改造成为货运金融系统,将RFID技术与银行卡的身份识别挂钩,对于每一辆货运车辆实现一车一卡的身份识别,辅助以各类传感器的配合,可以对每一辆货运车辆进行精确掌控。将货运与企业的ERP系统对接,从而将企业物流每个环节的资金流转情况与产品流转情况相结合,让商业银行可以更加清楚地判断产品的销售状况③蒋洪印、李沛强:《物联网金融及其在现代物流创新发展中的应用》,《商业时代》2014年第10 期。。

(4)物联网仓单质押的金融创新

除了在物联网生产—仓储—物流环节对于企业的发展进行跟踪之外,还可以在仓单质押上进行金融创新。传统的仓单类产品,只有入库、出库等少数信息,导致仓单不能流通,也不能被有效地金融化。但是,物联网的金融体系出现之后,仓单金融化变得更为容易。通过物联网的持续性跟踪,产品的特征和独一识别性让仓单的价值得以提升。可以通过建立权威中介平台的形式,对于仓单的登记、流转信息进行识别,从而有效杜绝虚假开单,实现对于仓单的抵押转让甚至资产证券化。

(二)采用物联网金融的优势

如前所述,科技型创新企业的融资困境主要根源在于信息不对称、企业道德风险以及交易成本高企,面对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降低银行与企业的信息沟通,物联网金融通过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三流合一可以有效地缓解信息不对称和降低交易成本,从而为破解科技型创新企业的融资困局提供可能。

(1)物联网金融的信息互联共享机制

在传统的信贷交流中,银行获得信息的渠道较为单一,银行仅仅是通过调研企业的运营状况,特别是财务和信用状况对企业进行信用评级,信息的真实性难以保证。但是,如果采用物联网金融,则银行的信息获取渠道被有效地拓展。

第一,商业银行可以从销售端获得其所需的企业数据,例如,在电商平台上拥有企业销售的第一手数据,并通过物流的物联网确保销售数据的真实与可信,从而通过一套评分系统形成创新型企业档案,为商业银行的贷前、贷中进行关键性数据补充;第二,商业银行可以通过监管企业的仓储、物流以及产品性状等直接动态判断企业的经营情况,从而让商业银行获得更多的预警信号,通过信息互联共享机制,商业银行可以有效地缓解科技型创新企业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从而通过物联网金融,帮助银行实时掌控贷款企业的采购渠道、原料库存、生产过程、成品积压、销售情况,甚至用户使用情况,可按需贷款、按进度放款,并可帮助银行开展贷前调查、贷中管理、贷后预警,预防欺诈违约案件,提高风险控制能力。

(2)建立起基于支付的控制模式

在对科技创新企业的传统信贷中,商业银行对于企业的收入水平和经营状况难以做到实时把握与了解,在物联网金融时代,特别是物联网与支付相联合的体制下,销售商或消费者对于企业的支付不再是现金支付或者单据支付,而是电子支付、互联网支付,通过信用度模型,在不侵害企业数据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可以通过电子支付方式动态监控被贷款企业的资金流状况,从而进一步预防风险的产生。而对于企业贷前资金流的动态评估,也可以有效判断企业的经营状况,为信贷发放提供数据支持。

(3)进一步降低了动产质押风险

在商业银行对科技型创新企业进行信贷的时候,可以采取动产质押的模式,但在传统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中,动产的性质与状况的改变往往难以被察觉,无法被感知,这无形中给银行带来了较大的风险。而采用物联网金融则可以实现对“动产”的无遗漏环节监管,降低动产质押风险,避免虚假质押、重复质押等一系列潜在风险,可以有效地筛选出优秀企业,从而降低银行与企业的信贷成本,让企业更容易实现信贷融资。

五、研究结论与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通过探讨物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通过对现有关于物联网金融研究成果的归纳,探索当前科技型创新企业的融资困境,认为通过物联网对金融的改造,一方面,可以对科技型创新企业的生产—仓储—物流进行全面地物联网化,从而将生产的“动产”变成某种意义上的“不动产”,实现科技型创新企业的信用增信;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物联网金融对传统仓单进行改造,让仓单由一种流动性较差的劣等抵押品成为一种可以流通的金融产品,从而创造性地提升企业金融可能。

物联网将是未来的基础工程,物联网金融的发展将有可能彻底改变科技型创新企业的融资困境,但是目前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不断从政策、业务、技术等不同领域对其进行改造,实现物联网金融的发展,主要需要解决的难点包括:

一是物联网的公允标准亟待建立。物联网金融发展的基础是物联网,虽然现在很多企业把物联网作为生产流程的重要改造部分,但是每个企业的标准都不相同,缺乏物联网的行业标准,无法标准化的物联网导致了大量的金融场景无法拓展,限制了物联网金融的普及。

二是物联网金融的金融化尚缺乏先例。虽然国内平安银行已经率先进行物联网金融的探索,但是这种探索尚停留在较为初级的阶段,对于科技型创新企业的支持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与庞大的融资需求相比,目前物联网金融的参与银行仍较少,对企业的支持力度依然不高,需要更多的金融机构参与进来。

三是物联网金融的成本需要进一步降低。目前物联网金融发展在技术上依然存在一定的技术难题,就是相对于传统的生产制造,附加传感器的制造方式还需要增加较高的成本。虽然传感器的价格不断下降,如何能让传感器的成本进一步降低,促使物联网真正的普及,依然需要在技术上进一步努力。

猜你喜欢
科技型联网商业银行
“身联网”等五则
《物联网技术》简介
云创新助推科技型中小企业构建持续性学习机制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抢占物联网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民营科技型集团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实践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助力科技型中小企业铺天盖地顶天立地
论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人才供给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