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主笔_徐实
“养活教育”:给中国教育指条路
本刊主笔_徐实
安徽休宁木工学校汪丽庆副校长告诉记者一件趣事,曾有大学毕业生申请读该校的“匠士”学位。当然,在现今教育体制之下,一所培养木工的职高是“庙小容不下大佛”的。不过,校长拒绝的理由是该生已过了学手艺的最佳年纪。笔者不觉得这个故事多么有趣,倒认为它严肃地点出了一个值得重视的趋势:教育需求已开始从迷信文凭转向看重一技之长。
“匠士”学位是休宁木工学校的创办者聂圣哲先生的创造,“匠”代表一种娴熟的职业技能,一种谋生能力;“士”代表一个人的文明修养,代表一种现代的职业精神、一种人生信念——终身信奉并恪守“诚实、勤劳、有爱心、不走捷径”的价值观。聂先生戏言:“匠士”的创立,标志着世界教育史上首次诞生了职业教育学位。
说是戏言,一来“匠士”学位不被教育部门承认,二来也不被人社部门认可,它根本就是聂圣哲先生的“私生子”。不过,“匠士”诚实勤劳的匠人精神和百分百的就业率让社会对休宁木工学校的办学经验刮目相看,也对聂圣哲先生的教育理念产生了浓厚兴趣。
我们曾在2011年本刊创刊号上刊登了题为“聂圣哲:我就是为教育而生的”的文章,报道了农家子弟出身的聂先生以企业家的身份牵头成立长江平民教育基金会,以此为后盾践行自己一揽子教育理念的行动。
2013级秋季班毕业典礼上,聂圣哲和诧楷执行院长虞梦为诧楷毕业学子颁发证书
“匠士"学位是聂圣哲先生的创造,“匠"代表一种娴熟的职业技能,一种谋生能力;“士"代表一个人的文明修养,代表一种现代的职业精神、一种人生信念。
5年过去了,在2017年3月底召开的“湖南省第六届学前教育管理研究论坛”上,待人诚恳、为人低调、默默做事的聂圣哲再次呼吁,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阶段都应该导入“养活教育”理念。
成都一家幼教机构求得聂先生在该论坛上的演讲视频后,立马组织全体员工研讨学习。消息反馈到本刊,我们立即选派得力记者,兵分两路赴黄山市休宁木工学校、苏州诧楷酒店管理学院和践行“养活教育”理念的苏州工业园区外国语学校采访。
在苏州波特兰小街,我们见到了聂圣哲先生,他开口第一句话是喊出来的:“你们来对了!关注‘养活教育’是可以‘养活’贵刊一辈子的!”
在公开场合当仁不让、定位“教育家”的聂先生,私下更愿意别人称他老聂,对于什么是“养活教育”的问题,老聂说,一个寻常家庭,一定要培养一个能自立的后代,培养能养活自己的能力,培养不坑爹、懂得生活不易且战胜不易的下一代,这就是“养活教育”思想。
陶行知先生曾经作过一首儿歌∶“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老聂说,生存是人类的本能,养活自己天经地义,但我们当今的教育把孩子的双手捆起来了不说,还造成读死书禁锢思考能力的恶果,更别说开发创造能力了。
老聂的一位粉丝给他写信谈对“养活教育”的理解:“‘养活教育’就是生活教育,生活教育就是家庭教育,也就是劳动教育。”我想,老聂并不认为“养活教育”就是生活教育。因为他曾在一篇文章中感叹,几十年前陶行知先生搞生活教育,而几十年后我老聂倡导“养活教育”,这简直就是一个笑话。由此可见他对当今教育体系沉疴的深恶痛绝。
老聂这样回应粉丝:从人生教育的总量来讲,家庭教育占80%的比重。家庭教育没有那么复杂,就是劳动教育,两件事情:做家务,学吃苦。说得再简单一点,就是逼孩子劳动。
说到陶行知先生,老聂滔滔不绝:陶先生是我的老乡,他读私塾的地方离我母校休宁中学只有几百米。
留学美国回来后,陶行知先生心急如焚,他对中国当时的状态着急之处主要有三个方面:一、绝大部分底层民众不识字(不掌握文字工具);二、极少数识字的人的知识是伪知识;三、对劳动没有敬畏,认为读书就是为了做官,就是将来只动口不动手就能活得很好。因此,陶行知先生专门写了《“伪知识”阶级》的文章,抨击科举制度,指出每个人既是“伪知识”的受害者,又是“伪知识”的推动奉行者。
陶行知先生是个明白人,他深深懂得一个社会的健康发展说复杂也简单,那就是“知行合一,生活教育”。大家都能识字,都勤劳善良,社会上的所有职业的人能相互平等对待。所以,他提倡,在读书的同时学会劳动,在劳动中领悟道理——生活即教育。几十年前,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教育”,而如今几乎人人识字,由于“学而优则仕”的阴魂不散,社会变得更加追求“不劳而获”,到了很危险的状态。今天,大家已完全抛弃了“生活教育”,而聂圣哲先生倡导“养活教育”为中国教育指了一条路。
报道小组对“养活教育”的内涵作了充分的讨论。认为“养活教育”在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更关注家庭劳动教育,而在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则注重生存技能教育。对人的品格的培养则贯穿始终。
聂圣哲先生的“养活教育”理念及实践,为陶行知先生最爱引用的清代书画大师郑板桥给儿子的遗言作了最好的注脚——“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上,不算是好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