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晓磊+马路
(浙江师范大学 浙江金华 321004)
引言
人是一种群居性动物,普通人没有人能够离开社会而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而存在。这也是人的社会性属性的一个表现。而身处于社会之中,我们必须面对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需要处理各类人际关系,也就是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
正如1845年,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每个个体均有其独特之思想、背景、态度、个性、行为模式及价值观,然而人际关系对每个人的情绪、生活、工作有很大的影响,甚至对组织气氛、组织沟通、组织运作、组织效率及个人与组织之关系均有极大的影响。
一、人际关系现状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不仅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同时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远大目标。当代中国正在谋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和谐社会首先应是人际和谐的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现代化迈进,社会的各个层面都在发生着极为深刻的变化。作为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人际关系在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同样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政治上,改变了过去的以阶级斗争为中心的做法,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使我国“人际关系政治化”的境况被扭转,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产生复杂的影响。
1.1 人际关系过于经济化
人际关系经济化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一种重视物质交往而轻视精神交往的一种倾向,近几十年来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人际关系经济化倾向呈现出明显趋势,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这一问题就更突出了。
1.2 人际关系过于利己化
自古以来,在传统文化中就非常重视整体或集体的作用,人际交往中也是如此。而在市场经济自由竟争、人人平等的经济氛围中,由于经济主体的相对独立,人的主体意识被无形中强化,人格平等和人格尊重成为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原则。从某种角度讲,这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与文明。但是,随着人们个性意识的增强,人际关系利己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1.3 人际关系过于失信化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人际关系却存在着诚信缺失。人与人相处不能够诚实守信、表里如一。这有悖于千百年来中华名族所形成的传统美德。人们都应该自觉遵守这一个最基本的交往原则。
二、理想中的人际关系
2.1矛盾无处不在,减少人际矛盾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可知,矛盾无处不在,人际关系也是如此。矛盾具有同一性与斗争性。其中同一性是指矛盾两方的联系,即矛盾为两方存在为前提,双方相互贯通,存在着由此达彼的桥梁;而斗争性则是这两方互相对立、相互排斥。
在人际关系中,人们以自身为主体,则与交往的对象成为一对矛盾,这时我们不能只考虑自身,也应同时为他人考虑,站在他人的角度设身处地地思考,虽然矛盾不能避免,但可减少矛盾的斗争性,从而减少人际关系弊端。
2.2互相理解尊重,加强人际交流
真正的人际关系首先应该是两方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正如马哲中所说的,要懂得尊重自然、尊重他人、尊重自己,重点是正视的态度而不是高估、偏见等态度,看到了种种的表象却不会被表象所蒙蔽,从而通过实践,慢慢看透其本质。
而在人际关系中,理解被称为沟通的桥梁,通过理解,人与人之间共同体验同一经验,彼此敞开心扉,宽容对方、体谅对方,增进双方的感情。而尊重就是要承认和重视他人的人格、习惯、价值等,维护其所应该享有的权利。尊重,从社会的角度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道德规范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是一种良好的道德修养。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2]认为尊重是人类的一种高层次需要,每个人都希望赢得他人的尊重。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基础,没有理解和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就不可能和谐,也就不可能存在和谐的人际关系。
2.3人人平等互利,做到共同进步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说道,真理面前人人平等:首先,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真理;其次,真理适用于每一个人;最后,因为真理不能达到,所以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而这点对于其他方面也应当适用。
这样的平等意味着人与人之间不是地位悬殊的主从关系,也就是是在社会上处于相同的地位,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都享有同样的权利。每个人无论地位的高低、权力的大小、财富的多少,在人格和尊严上都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在平等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和睦友好的关系。互利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应该是互惠互利的关系。一方面,它是市场经济所遵循的等价交换的原则在人们相互关系中的渗透;另一方面,它又是道德的產物,是人们内在修养的外在体现。而单向的、非互利的关系是难以持久的。
2.4众人团结友爱,自觉互帮互助
和谐的人际关系应该是人与人之间团结友爱的关系。团结友爱,就是全社会同心同德、互帮互助,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它不仅是一种胸怀、一种境界、一种自觉的品性,也是人类历史上最进步、最高尚、最现实的道德关系。它意味着在利益面前,要克己奉公,舍己利人,不唯利是图在不同意见面前,要共同商量,互相理解,以理服人在困难面前,要同舟共济,共渡难关在荣誉面前,要相互谦让,他人为先在失误和挫折面前,要勇于内省,敢于承担在日常生活中,要发扬急他人所需,帮他人所难的雷锋精神。
2.5做到诚实守信,建立诚信机制
在马克思对诚信涵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界定中,“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也就是说,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而是社会的存在决定了整个社会的诚信体系的基础。
在我们的生活中,诚信,作为中国传统道德规范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含义。概括地说,“诚”是指诚实、真诚,“信”是指信用、信任。通俗地说,就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论语》中有“人而无信,不可知其也”,“无信不交,无信不立”。内心诚实,言而有信,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纽带。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相互理解,营造出人际关系的一个理想的状态和境界。
三、人际关系总结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人际关系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这可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从而保证社会政治局面的安定和谐。然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经济本身的物质利益原则、等价交换原则、市场竞争原则以及利己主义原则对我国人际关系的和谐产生他一定的负面影响。面对这种情况,不仅要在理论层面上探寻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原则和方法,同时还要在现实层面上通过多种途径为人际和谐创造物质基础、政治保障和良好的文化环境。
总之,我们要遵循和维护人际和谐,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在和谐的环境中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安启念,张蝶. 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系统性问题——再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J]. 学习与探索,2016,01: 21-28.
[2]吴宏伟.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及哲学底蕴[J].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6,02:31-33+60.